“妈叔”(1)

2021-11-10 15:44杨琳
文学天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汉化

杨琳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民族融合程度也越来越高,各少数民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汉化,尤其是在语言方面。广西是有着多语言文化的地区,各个城市所讲的语言都有所不同,语言汉化的程度也所不同。因此,本文将以笔者所生活的桂西北地区的壮语为例,以笔者自身的实践经验为依据,探究“妈叔”一词汉化的原因及过程,并综合各个学者的研究,谈论“汉化”在当今时代中的意义。

关键词:“妈叔”;壮语;汉化

一、“妈叔”的涵义

“妈叔”是壮语中对婶婶的叫法,意为家族中的孩子要把叔叔的妻子视作母亲,不能将婶婶当作外来人。并且也能让刚过门的婶婶能够更快地和侄子侄女熟悉,将家族中的孩子视为自己的孩子,有种家族归属感,能够很快地融入婆家家族中。若过门的婶婶是壮族,则用壮语表达。若是其他民族,则直译为普通话“妈叔”进行交流。

即使在壮语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称谓都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汉化,但“妈叔”却没有改变,是因为她是一个家族中关系的平衡点,是拉近家庭之间关系的杠杆。但近年来,笔者发现“妈叔”这一称呼逐渐变成了“婶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妈叔”这一词也在逐渐的汉化中,越来越多的壮族孩子中不知“妈叔”是何意,对“妈叔”的亲近感也在逐渐的淡化中。

二、何为“汉化”

(一)对汉化的定义

对于“汉化”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广西民族大学的李家鑫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将“汉化”定义为:欠发达的少数民族文化对相对发达的汉文化认同和学习的趋势。[[[] 李家鑫. 广西下雷土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8.]]宁夏大学的王双双在其对回族的民俗汉化的研究中对“汉化”的定义是:“少数民族在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被汉民族所融合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在以上方面接受漢民族的一套价值观的过程”[[[] 王双双.从民俗看回族的“汉化”——以吴忠市的回族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8(08):174-175.]]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这些定义都包含着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进而同化的过程。因此,在本文中将“汉化”定义为: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向汉族学习并被同化的过程。

(二)古代少数民族的汉化与现代少数民族的汉化

“汉化”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一个社会文化现象。笔者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学者对于“汉化”一词的少数民族研究更偏向于对于古代少数民族文化或者少数民族政权汉化的研究。如,对鲜卑族、北魏政权、元朝、清朝等等的各方面的汉化研究。

但这一词语在现代仍广泛地应用着,也有不少学者依旧沿用“汉化”这一词语进行现代少数民族的研究。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汉化”与古代又有着十分的不同。笔者认为,与古代少数民族的“汉化”的单一性相比,现代少数民族的“汉化”更具有多元化。现代“汉化”具有汉文化、当代国家主流文化、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特征。

(三)“汉化”一词在现代是否适用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学者提出“汉化”一词在当今时代不宜适用的问题。他们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间共同性的事物越来越多,民族融合也会越来越强,这种关系象征着各民族间友好往来、共同繁荣的关系,是一个民族向另一个民族学习,取长补短,自我完善的过程,用“汉化”一词已不合时宜。他也提出,“汉化”一词既不能准确表达民族进步,也不能体现民族平等,带有很强的民族主义色彩。[[[] 刘先和.“汉化”一词不宜用[J].中国民族,1992(07):48.]]

而对于“汉化”一词是否已不能体现民族进步和民族平等,是否有民族对立的意思,是否能适用。本文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汉化虽然与古代汉化有了些许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文化与交流的过程,这种学习与交流不能被打上“民族主义”的标签,且我国一直鼓励倡导民族之间的互相学习与交流。因此,与其说“汉化”一词中的民族主义是自带的,还不如说是被一些研究者赋予的。因此本文认为就学术界研究的严谨性来说,“汉化”一词虽然在当今时代还适用,但仍需慎用。

三、“妈叔”一词汉化的原因

(一)壮汉通婚

壮汉之间的通婚是导致“妈叔”一词汉化的最大原因。壮汉两个民族尽管社会发展不一,文化也有差异,但现如今我国大力倡导各民族之间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各民族间的通婚观念已不似古时候般束缚了,婚配已不看重民族方面。因此,壮族小伙娶汉族姑娘那是常有的事情。所以,许多新进门媳妇对于“妈叔”这个叫法并不熟悉,且“妈叔”通常是用壮语表达的,对于不会讲壮语的“妈叔”,家族中的长辈通常会教导孩子用“婶婶”来代替,减少对新媳妇的距离感,以便能够更好的照顾到汉族“妈叔”的感受,拉近与她们的距离。

(二)壮语困境

交流,是一种让语言变化最快的一种方式。即使在桂西北地区讲壮语的人还是非常多的,许多长辈之间的交流仍然还会使用壮语。但是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加快,为了促进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全国各地基本都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因此,对于许多爷爷奶奶辈的长辈来说,如果出了这个区域就已经无法用壮语交流了,所以为了能让家里的孩子能够走出外面,变得更有出息,他们基本不会再像从前般教导家族里年轻一辈的孩子说壮语了。且在城镇化的推移过程中,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步伐在加快,农村的村民向城镇转移,这样,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为了交流只能使用汉语,因此在农村地区使用壮语的范围在逐步缩小。

所以这也就导致了现在小孩子大部分不会说壮语的困境,无法说壮语也就无法用壮语表达“妈叔”一词,用普通话表达又显得有些生搬硬套,加上他们已经不太了解“妈叔”一词所蕴含的含义,只能礼貌的用课堂上学来的“婶婶”向“妈叔”表示尊敬。而这也就导致了因孩子不了解“妈叔”的含义,对于“妈叔”也就不似用壮语表达时候的亲近了。

(三)人口流动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交通也越来越便利,当代的交通发展迅速,人们外出可选择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多了,人口流动也在不断地扩大,会出现不同省市的人为了追求更适合的生活而外出学习和工作,与当地居民在社会生活当中的接触频率增加,在这样的一种开放环境下,地区的沟通交流都以普通话为主。且“妈叔”一词更具有针对性,专门指代家族中有血缘关系叔叔的妻子。而婶婶在汉语中使用的范围更大,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叔叔的妻子,甚至是处于礼貌都可喊作一声“婶婶”。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适用于社会,让外来人能够更好的理解,桂西北地區的人们渐渐地将“妈叔”一词舍弃,改为大家都好理解的“婶婶”。

四、从“妈叔”到婶婶是汉化还是现代化

有许多学者提出,当今少数民族社会发生的主流变化不是“汉化”,而是现代化。这是由于他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汉化已经掺杂着一些西方文化、当代国家主流文化和一些现代化的元素,与古时候汉化相比,现在的汉化倒不如说是现代化。

对此,本文认为这些学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汉化”更倾向于现代化的原因是:一方面,古时候的民族与现在的民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各民族间的特色显著,在语言、服装、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大的不同。那时候,汉族就穿汉装、讲汉语等,与少数民族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时少数民族的汉化就对汉族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和模仿,这意为“汉族的同化”,即汉化。而现在,由于近代以来对西方的学习,汉族逐渐的被“西化”,虽然依旧还是讲汉语、写汉字,但传统的汉族服饰已经随着“西化”变成了西服、皮鞋等,许多的行为方式、礼仪礼教已向西方学习了许多,这已经与古时候的汉族已经大相径庭了,所以,许多学者认为今天少数民族向汉族的学习倒不如叫作向现代化的学习。因此,也就不能叫作“汉化”了。

另一方面,科技的产生注定“汉化”中存在着现代化。现如今,科技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当中,即使只是学习汉族的文化、风俗、生活方式等,也与科学技术无法分离。如,马戎教授所提到的,现在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除了维修宫殿寺庙或“仿古建筑”外,凡是新建筑都是使用钢筋、水泥、玻璃等西式建筑材料修建的,运用的都是科学技术。[[[] 马戎. “汉化”还是现代化[A]. 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2009:9.]]现在许多少数民族建筑房子已经大多参考了现代化房屋的建筑风格,已不属于学习汉族文化的范畴里了。

但“妈叔”一词的转变是汉化还是现代化呢?本文认为,单就这一个词的转变,还是属于汉化的。毕竟婶婶的叫法是汉族一直以来的叫法,而不是因为现代化或者学习西方而衍生出来的。

但即使现代化理论固然可以解释诸多少数民族社会变化的现象,如生产方式的革新、政治制度的转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但却不能更恰当地表达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化和风俗等方面的转变,因此,现如今少数民族的变化到底是用“汉化”表示更准确呢?还是用“现代化”表示更准确呢?亦或是在两者之间?这都有待于更多的研究和讨论,也许将来会有一个更合适的词这种变化。

五、结语

语言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大繁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逐渐深入,语言文字之间的接触和影响愈加广泛。现在,“妈叔”一词在桂西北地区已经较少使用了,因为种种因素,“妈叔”也在逐渐地汉化当中。从而也反映出了壮语也在渐渐地汉化中,也许将来有一天这个语言会消失不见,因此,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也是我们少数民族应当尽力做的事情。

而“汉化”一词在一些学者看来这是一个敏感词汇,在研究当中应尽量避免这一词语。但本文认为由于时代发展的变化,这一词汇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少数民族向汉族的学习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向新时代新事物学习的过程,只是也许“汉化”这一词汇似乎不能表达这层意思,但就本文来说,从“妈叔”到“婶婶”的变化,这确实是一种语言的汉化过程,而不是语言的现代化过程。因此,在使用该词的时候应该考虑清楚自身的研究是否符合这一词汇的内涵,否则将会因为误用而被批判。

参考文献:

[1] 李家鑫. 广西下雷土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8.

[2] 王双双.从民俗看回族的“汉化”——以吴忠市的回族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8(08):174-175.

[3] 刘先和.“汉化”一词不宜用[J].中国民族,1992(07):48.

[5] 马戎. “汉化”还是现代化[A]. 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2009:9.

猜你喜欢
汉化
“英语与艺术的碰撞”
南方早期佛教造像创制模式的汉化
东北地区满源地名中译字形体的繁简演变
辽西慕容鲜卑墓葬所反映的鲜卑汉化
“汉化”产权保险
论现代汉语外来词的汉化及新变化
关于金代宗室礼仪行为方式汉化的分析
农耕文明影响下的东蒙古地区风俗演变
试论金代法律情理观念
软件汉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