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模型设计制作与评价

2021-11-10 02:37楼庆梅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7期
关键词:等高线轮廓山体

摘要:在高中阶段,对等高线知识点的考查难度大,频次高,考查有依据等高线进行地形的判读,海拔高程的计算,比例尺的应用,坝址、营地、观景台的选址、河流公路路线以及剖面图的应用等。一方面,这部分要求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另一方面这部分内容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挑战。以本校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等高线模型设计与制作”为例,研究通过模型设计与制作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下是学生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一、实验原理与实验目标

实验原理:

等高线的原理是高程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等高线之间等高距相同。等高线是多个不同高度的虚拟水平面雨与实际地形相交的交线。

实验目标:

1.将等高线地形图转换成实体的立体状山地模型。

2.将地图与实际景观进行空间的转换,建立起空间立体感。

3.说出等高线的绘制过程。

二、实验器材

准备材料:白纸、剪刀、泡沫板、牙签、硬纸板、中性笔。

三、实验步骤

第一步:在白纸中绘制好等高线图形,将图中每一层山体沿黑线剪下。

第二步:将每一层截面图放在泡沫板上,用中性笔在泡沫板上描绘轮廓。

第三步:沿描绘的等高线轮廓用剪刀小心地剪开泡沫板,得到不同海拔的山体层。

第四步:将剪好的泡沫山体层按顺序垒好,并用牙签进行固定,形成山体的基本形状。这一步应注意不同层的泡沫板山体位置组合要以原等高线图为依据。另外,陡崖处要对齐。

四、应用与反思

通过对等高线地形图山体模型的制作,学生深刻理解了平面等高线图对应的山体形态。那如何从立体的山体形态变回平面的等高线图呢?

首先在白纸上画出海拔最低的一组山体截面的轮廓。接着拿掉画好的这一层山体,开始画第二层的这组山体截面轮廓,牙签要注意定位。用同样的方法,一次画出每一层山体截面轮廓,每次牙签位置不能移动。画好后识别并标记出山脊、山谷、山峰和陡崖等部位。立体图和平面图相互比较,得到下图。

五、评价与问题分析

该模型设计者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对等高线内容已有一定的了解,其设计的意图是再现地理原理,将地理原理具体化,实物化。所选材料是身边随处可见的包装泡沫板,非常容易找到。制作过程也简单易操作,耗时短,难度低。模型小巧轻便,直观性强,地理原理一目了然。利用同一厚度的泡沫板,实现了等高距相同的特点。总体看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模型制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1.第一步在白纸上绘制等高线图时,学生是将每一层等高线图分开绘制,这样的操作科学性不强,无法等同于真实的等高线图,尤其是陡崖部位在绘制时会产生变形偏差。

2.因为是水平的泡沫板,所以制作好后的山体就会呈现出梯田状的表面,这与实际山体形态不相符合,不能直接展示实际的山体形态。

3.没有明显区别缓坡和陡坡,缺少鞍部。

4.应用环节只是将制作过程逆向操作一遍,由于山体制作成梯田形态,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山体截面过程,这对如何形成山体等高线图的理解增加了难度。

5.在设计环节,设计者理解了等高线原理,所以步骤设计上,先绘制了等高线图。但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是无法从等高线联系到实际山体形态的。

六、改进和建议

笔者通过对众多资料的搜索,发现“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方法众多,从材料分类有:

海绵、电线、硬纸板、水淹法、铁丝和橡皮泥制作模型。从地图呈现的顺序分类有:一类是由平面等高线地形图转化成实体立体状山地模型;第二类是由实体立体状山地模型应用垂直投影原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第三类是平面等高线地形图与实体立体状山地模型之间可以任意转化[1]。该学生设计的这组模型属于第三类,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建议第一步绘制等高线图用实际的等高线图,具体操作如下:1、用剪刀顺着最外面的等高线剪去图幅范围以外的部分。2、在泡沫板上绘出最外面的等高线轮廓,剪下泡沫板。3、再将等高线图剪去最外面的等高线,将剩余的等高线图再同样在泡沫板上绘出等高线轮廓,剪下泡沫板。4、重复至所有等高线都剪出泡沫板山体形态。最后的形态要修饰成实际山体形态,增加鞍部和陡坡缓坡,另外在山体上应标注出海拔高度和等高线。

参考文献

[1]张卫青.教育学(地理教育)二学位教育中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个案研究——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與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9).

作者简介

楼庆梅(1983—),女,汉族,浙江省丽水市人,中学一级,教育学硕士,单位: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浙江丽水邮编:323000。

猜你喜欢
等高线轮廓山体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地形图的阅读
跟踪导练(三)
对山体滑坡的成因分析与治理
“五招”破解等高线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专题测试
儿童筒笔画
创造早秋新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