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我走》是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于2005年发表的作品,小说以女主卡西的第一人称回忆性叙述展开,该作品集爱情、科幻、伦理道德等多重主题于一身,以感情真挚、充满人性化的第一人称叙事的手法再现了克隆人的成长历程,通过克隆人在成长中不断地“被告知”自我身份以及不断探索找寻“未被告知”的真相,展现了克隆人对生命内涵的体悟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进一步揭示了在阶级压迫、科技飞速发展下欲望的可怕与被压迫者的无奈与挣扎。自石黑一雄的Never Let Me Go 2005年由由美国纽约兰登书屋旗下的Vintage Books(年代图书出版社) 出版以来,在世界各地的翻译版本层出不穷。其中三大比较权威的外国图书出版社对石黑一雄作品书名的中文翻译分别是:1.《别让我走》,张淑贞译,商周出版社,2006年。2.《别让我走》,朱去疾译, 译林出版社, 2011 年出版。3.《莫失莫忘》,张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本文根据对书名的两种不同翻译《别让我走》、《莫失莫忘》,从翻译语境问题相关理论、切斯特曼翻译理论、接受美学理论三个方面分析其书名汉译的翻译伦理。
一、从翻译语境看待Never Let Me Go的书名汉译
奈达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 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指出:“所谓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强调文化因素和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试图把人们从过度关注语法细节的 焦点上转移出来,语境是一复杂、综合、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语境是翻译的基础,而翻译的实质是由语境决定的语际间意义的对应转换。
Never Let Me Go这句话出现在全书的第六章“这首歌有什么如此特别?嗯,事情是这样的,我通常并不细听所有歌词;我只是等那一小段唱起:“宝贝,宝贝,别让我走……”我所想象的是一个女人被告知不能生育孩子,而她一生中又真的、真的非常想要孩子。接着发生了一个奇迹,她竟然生了一个孩子,她紧紧地抱住这孩子,一边踱来踱去一边唱着:“宝贝,别让我走……”这一方面是因为她太高兴了,而另一方面是因力她生怕有什么事情发生,会让孩子得病,或者从她手里夺走。这首歌对于我就是我所说的,于是,只要我一逮到机会,我就独自一遍又一遍地听它。”这段话是在黑尔舍姆学校的十一二岁的孩子听到录音带的内心感想,十一二岁正值青春期、感情萌芽迸发期,他们的想象应该是稚嫩、充满懵懂与童真的,而且母亲哄孩子睡觉一定是温柔的、亲昵的、充满爱意的。“never let me go”在该语境中翻译成“宝贝,别让我走……”更加符合语言环境,口语化的表达更加有利于感情的真实抒发。从主人公露丝的视角来看她对于生育是憧憬的。克隆人被安排好的一生自一开始是与正常人类隔离开的。在黑尔舍姆封闭式的课业学习与纪律管理中,他们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也不“被告知”外面世界的真实情况,长久以来自觉接受了自己与“常人”不同的特殊身份。若翻译为“莫失莫忘”就与心理活动的主体特点不符合,现实中不会存在母亲哄孩子使用具有文学色彩的书面语的情况。因此,从翻译语境来看,翻译为“别让我走”更加合适。
二、从切斯特曼翻译伦理看待Never Let Me Go的书名汉译
芬兰学者 Andrew Chesterman 在《翻译的模因: 翻译理论概念的传播》一书中, 专门探讨了翻译伦理问题,勾勒了翻译伦理的轮廓并阐述了翻译伦理研 究的基本范畴。他在《圣哲罗姆誓言之倡议》一文中,修正了对翻译规范的分类, 提出基于 “真实、忠诚、理解、信任”伦理价值的四种翻译伦理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五种伦理模式,即专业责任的伦理,完善了翻译伦理模式。石黑一雄小说名的翻译首先体现出的翻译伦理就是书名要忠实于原作。2012 年的 Never Let Me Go (《别让我走》)是译林出版社出版、朱弃疾译的。通过有与人类一样的生理构造甚至是思想的克隆人成长中展现出的善良、责任、顺从以及对自我命运的探索,引发人类对新科学时代人类道德伦理和人性的反思。希望通过克隆人对待生命和责任的态度,呼吁人类用真心得到爱与人性的回归。以上就是该书的主题,其中文译名《别让我走》是克隆人的呐喊和呼唤,用简单的四个字迸发出强烈的情感,充分体现出没有生命选择权的克隆人在内心对生命的渴望,对融入人类世界,体验与人类相同的生理心理活动的期待。而翻译为《莫失莫忘》也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体现出渴望成为真正的人,对人类世界的眷恋,但情感冲击相对较小,不如《别让我走》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从接受美学理论看待Never Let Me Go的书名汉译
20 世纪 60 年代末,德国康斯坦兹大学教授姚斯最先提出“接受美学”的概念。“读者是文学研究的中心点也是出发点,无论是在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还是审美价值上,读者对于该作品的反应和接受程度尤为重要,并且文学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者读者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姚斯的主要观点“期待视野”认为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是文学的消费者,他们对于即将消费的文学起重要的能动作用。读者在阅读文学之前,就对要阅读的文字有一种审美期待,这是因为读者在之前就已积累了相关的文学审美。《别让我走》的译法通俗易懂,让读者一看书名就能大体感受到文章的感情色彩,带着感情基础阅读全文,更有利于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感情历程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在2018 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石黑一雄作品全集中,张坤将其译为《莫失莫忘》,据译者自己解释,他的灵感来源于《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写着的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意思是只要不丢失,就能长命百岁,平平安安,是一种对小孩子的祝福语。这种翻译方法还符合中国语言文化的习惯,使用了對偶,对偶是最能体现民族特点的一种汉语独有辞格,结构相同韵律和谐,符合了“期待视野”,让读者在读完标题以后充满对本民族认同的审美期待,更好地理解诠释全文,这种译法也会让读者更加有文化认同感。
石黑一雄的Never Let Me Go是论及高科技与人类命运的发人深省的小说。从从翻译语境问题相关理论、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接受美学理论角度来看,《别让我走》及《莫失莫忘》两种译法,他们各有特点和优势,但本文经过以上论述认为《别让我走》更加恰当,能够直接表达出小说的感情色彩。小说书名的翻译不仅仅是翻译, 更是一次伦理活动和跨语言交际活动,译者不能随意翻译,应该在不同的翻译情境下,侧重不同的翻译伦理模式,在侧重不同翻译伦理时又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翻译伦理活动,实现不同文化的更好交流。
作者简介
刘嘉(1998.11.16)女,山东,汉族,硕士,天津大学,翻译口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