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十多年前的舊事了。那时,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还没有普及,高中生为数不多的休闲方式,就是偷偷在课外书中藏一本青春杂志。对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行为,老师们都保持着点到为止的默许,在名利浮躁的年代,能沉下心去喜欢文学不是一件坏事。
作为典型的文艺青年,我断断续续地订购了很多杂志,其中大多数随着时间流逝而不知所踪,唯有一本被悉心保留至现在。在这本纸张泛黄的杂志里,收录着我非常喜爱的一篇文章。不到三千字的记叙文,我反复阅读到几乎可以全文背诵,两个学生在单薄青春中互相救赎的奇妙境遇,像一颗柔软的子弹击中我的心脏。
露西娅,这是作者的笔名。能取这样一个名字的人,一定是个温柔、细腻的女孩。
那个年代流行交笔友,我曾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想要结识这个写得一手好文章的学姐,然而大海捞针,以失败收尾。最终,我只能作罢,将文章剪下贴在课桌一角,在每当感觉快要在书山题海中累垮时读上一遍,汲取继续奋斗的力量。凭借一个陌生作者的隔空鼓励,我得以保持旺盛的斗志,心态平稳地度过炼狱般的高三,如愿走进心仪的高校。
能遇上一篇影响自己的文学作品,是一件难得的事情。
年少无心插柳,青年渐成浓荫。在文学世界略受熏陶,升入大学后,我开始尝试写作投稿,人生经历并不厚重,文笔稚嫩青涩,就老老实实地写高考故事,写成长感悟,写友情的酸甜苦辣,写亲情的温暖瞬间。在经历一波波退稿后,我仍旧坚持不懈,慢慢敲开一些杂志的大门,发表的样刊堆叠起来,逐渐竟有两三米之高。
没有经历过岁月的轮回,就没有资格评价人生的奇妙。我哪里能想到,居然会在十多年后认识露西娅。彼时,笔友、QQ与博客已是旧时光的产物,在某个文学网站上,我无意间看到了她的作者简介,由此知晓了对方开设的微信公众号。
当手机提示添加微信好友的申请通过时,我不敢相信遥远的心愿居然能够实现。斗转星移近十年,不知对方写作激情是否如初,但在得知自己被一个读者记挂了十多年时,对方的言语里很是惊喜。
那次,我们在微信上聊了很久,一点儿都不像刚刚认识的陌生人。露西娅感叹,她都快要忘记自己曾是一个激扬文字的文艺女青年了。
看着聊天界面,我开心得手舞足蹈。露西娅的一篇旧文一度是我的精神信仰,而我的好评则给了她一面镜子,让她在凌乱现实中,重新看到曾经忠于文学梦想的自己。
这种珍贵的相遇,自我开始写作后更有共鸣。在成长道路上走过的弯路,在文理分科、填写志愿、考研实习中面临的人生抉择,被我真真实实地记录下来,像一个兄长对弟弟妹妹的叮咛,随后被印上杂志,摆进每一座城市的书店,等待着被某个读者认领,给予其陪伴与指引。
这些年,借由纸上会面,在祖国西南偏安一隅的我,得以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经常在一些不经意的时刻,微博私信响起,像我当年迫切寻找露西娅一样,一些学生读者循着笔名找来,大大方方向我打招呼:“嗨,程则尔,谢谢你的文章陪伴我度过高三时光,现在我已经上大学了。”
世间万物,庆幸相遇。匆匆那年,露西娅传来的那束火苗没有熄灭,在我的手掌里神奇地传递下去,成为青春中的珍贵记忆,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