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昊,高顺光,赵方莹,张 培
(1.北京圣海林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192;2.北京市门头沟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北京 102308)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是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的新要求,是水土保持工作自身的新发展[1]。新时期,如何坚持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更好地发挥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理念引领、科技创新的功能作用,成为各科技示范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明确定位、与时俱进、求是创新势在必行。
北京市门头沟区龙凤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是水利部挂牌的首批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之一,是首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一张名片。园区建成以来成效显著,但为了应对《水利部关于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的通知》(水保〔2021〕11号)中加快推进全国生态保护修复和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园区发展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在保护与建设好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其创新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实现工作重心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到区域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转变,向着“生态美、人民富”的目标竭力前行,现实演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案例。
北京市门头沟区龙凤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总面积约1.2 km2,原为废弃采石场,植被覆盖率低且种类单一,生态环境脆弱,急需产业结构转型。园区于2005年开始设计建设,包含科普宣传、科研试验、科技示范、旅游观光4个区,2007年被水利部评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012年成为首批全国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经多年建设与管理,园区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植被覆盖率达到80%,每年接待社会公众1万人次以上[2],形成了以京白梨为主的地域特色产品,实现了高效经济林果示范推广、休闲观光及特色民俗体验等产业功能集成,有效发挥了科技示范、辐射带动的引领作用,区域生态观光休闲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促进了周边居民就业与收入增长,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居住环境与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龙凤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难点。一是园区虽经多年不断改造提升,基本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初期建设目标,但如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互促循环,“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助力乡村振兴,成为新时期园区建设发展的首要问题;二是园区功能全面,但核心主题不突出,需结合园区自身特点,明确发展方向与建设思路;三是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显著,有效促进了区域生态产业与经济发展,但这样精彩且富有现实意义的发展历程如何让游客直观体验和感受到,需要适宜的方式与途径进行展示宣传,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四是园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方面科普宣传基底丰厚,但现状科普系统内容专业性过强,且表现形式生硬,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五是园区资源禀赋优越,但与特色地域文化的结合应用及宣传联动不足,需要深入挖掘,精心提炼,传承发扬;六是园区建设内容涵盖面广,专业性强,功能多样,且管护资金压力大,管理维护思路与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结合龙凤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自身特点和建设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难点,在思路上,首先应该找准定位,即园区以科普教育为主体,集成科研交流、技术推广、生态休闲等功能,重点突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是如何引导区域产业转型的核心特色。
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是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前提,规划只有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才能为园区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园区建设发展规划以优异的现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愿景,结合园区及周边实际情况,将部分符合条件的民宿、观光园、生态园等纳入规划范围,以现状建设布局为基础,结合新纳入区域规划产业转型区(图1)。园区总体规划调整应尽可能保证各地块的完整性,减少对场地功能与景观的影响,分区功能既各具特色又互为补充。其中,科技示范区要进一步完善提升其科普教育的主体功能,兼顾科学研究、水土流失监测等相关设施配套,同时要注重与景观环境的融合,对一些有着较强时代特色的老旧设施予以保留改造,用历史实物沉淀园区的内涵与底蕴。产业转型区要以水土保持生态理念打造特色民宿、科普农田、生态果园等系列节点,在生动真实的自然美景与生活图景中融入生产生活体验,让参观者切身感受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带动区域产业转型的累累硕果,凸显园区特色。
图1 园区规划分区
丰富的生态景观元素构成的游览空间环境,既是理想的科普教育场所,也是生动的教材与案例。园区游览主题分区的构思要充分结合调整后的规划分区及各地块的空间特点,具体可以分为起步探索·不忘初心、传承创新·砥砺前行、带动转型·山村新貌、生态山水·怡然和谐4个段落篇章(图2)。实践中,要优先明确园区主要受众,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多层次需求,重新组织优化相应游览路线,在有序连接各展示节点的基础上,将游览路线作为故事情节脉络和游客与环境的沟通途径,有节奏地进行游览空间营建,做到寓教于乐、寓乐于途。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适宜的游览时长、路线沿途的基础设施是否齐全、配备的无障碍通道能否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导览宣传与科普标识设施的景观契合度、各集散空间的合理分布与景观视角的科学设定等细节,实现“导”与“览”的完美结合,让空间环境生动述说园区由废弃采石场到绿水青山,再到如今的金山银山的动人故事,让游客在潜移默化中聆听、感受园区的发展历程。
图2 主题分区示意
科普宣传设施以平面科普与静态展示为主,专业性过强、趣味性不足是同类型科技示范园急需解决的普遍问题。在提升思路上,应注重环境教育理念应用与科普解说体系构建,通过情景化、生活化的空间景观设计营建,调动游客的多重感官体验,引导游客主动参与,使其在游览互动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和快乐,有效提升园区的游览体验。针对龙凤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实际情况,可以结合各主题分区的故事主线,进行策划实践,例如:以沉浸式的水土保持措施VR科普互动体验设施,提升游客对水土保持基本概念的学习与理解;以信息化的科普宣传及导览系统,强化园区智能服务与科普解说功能;以水土保持户外教室丰富多样的主题互动与环境教育小品,激发游客对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思考;以动手参与搭建生活中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实现游客的主动参与;以特色果蔬采摘园与趣味手工坊,让游客体验共同劳动与分享收获的充实及喜悦。在空间营造细部上,可结合绿地下凹式改造,设计雨水花园和生物滞留池,针对园路与停车场设计透水材料铺装,林下活动空间利用树皮或粉碎树枝进行覆盖,结合特色经果林设计多样化的整地形式,废旧轮胎与木桩组成的梯田分级拦挡等,让参观者在游览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水土保持及相关环境知识,而且能通过景观、建筑、生态的体验,激发对相关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思考[3]。
实践证明,将特色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可以更好地展现景观空间的包容力与亲和力,强化空间场景的代入感,有利于促进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创新发展。龙凤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紧邻永定河,北侧为金顶妙峰山景区,是永定河水文化、京西农耕文化及妙峰山宗教文化的汇聚之地。园区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策划开展民俗体验、农耕体验、主题科普等特色活动,让各个主题游览空间充满活力,实现走进园区、融入园区、享受园区,进一步提升游览的宽度与深度。设施设计上也可利用这些特色元素,如石板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醒目的茅草谷仓、深入青石铺装上的车辙蹄印、挂在墙头的传统农耕器具、石碾石槽组合而成的座椅、刻在木桩石柱上的宗教经文典籍等。将特色地域文化元素与民俗活动融入园区建设,在丰富场地印象、传承历史文化、展示生活变迁的同时,激起人们深入探寻的兴趣,既符合区域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又强化了园区与周边景区的联系。结合精品生态游、休闲游路线的打造,可有效促进区域生态观光、旅游休闲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展现新时期美丽乡村的活力与激情,使科技示范园成为新时代妙峰山镇乡村振兴支点、门头沟区生态文明建设标杆。
行之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是科技示范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应以优势互补、协作共赢为思路,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使园区不仅成为水土保持理念引领与技术推广的示范典型,而且成为模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先锋。具体策略上可以让新纳入园区范围的民宿、观光园、生态园等,在园区发展建设理念框架内自主经营,园区管理团队负责整体协调,并对其在基础建设、日常经营、农耕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给予专业的技术支持与扶助。如此既能补充完善园区在接待、餐饮及休闲活动等方面的基本功能需求,减轻运行管护的资金与人力压力,又有利于管理团队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促进科研成果的就地转化应用,有效提高园区的科普宣传、技术推广与组织运行水平,保证园区建设质量。同时,可以鼓励周边村民以兼职或志愿者的形式,积极参与园区日常维护管理,形成良好的园区建设管理氛围,使水土保持生态理念更好地深入人心,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良性循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4]。
新时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发展应以现状为基础,明确定位,深挖优势,突出特色,辐射拓展。实践中要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原则,以生态修复建设和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以科技示范与科研创新为手段,以生态产业为导向,切实发挥园区示范带动、科技引领的窗口作用,进一步引导和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多种资源的优势互补与转化,促进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终目标。龙凤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作为首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展示窗口,既有示范代表性,又有其自身特性,如何更好地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应用于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更多的项目实践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