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碧瑜,谢龙生,郑伟杰,熊志刚
(1.梅州市气象局,广东梅州 514021;2.蕉岭县气象局,广东蕉岭 514100)
梅州市地处粤东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较好的乡村旅游基础,大埔县、平远县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梅州雁鸣湖旅游度假村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丰顺县八乡山镇、大埔县三河镇、蕉岭县三圳镇等9个镇和梅州梅台阿鲤廊生态农业园、梅州梅县雁洋南福春秋等14个点,获得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和示范点称号。丰顺韩山成功入选“广东农业公园”项目,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入选“2017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名单,梅县区、蕉岭县入选“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旅游发展更将成为梅州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
气候条件与乡村旅游息息相关,气候条件的差异,影响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气候条件关系到旅游地的舒适度与旅游季节的长短,一些重要的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降水、日照等对游客出游舒适度的影响较大,而高温日数、降雨日数、降雨总量、极端最高温度等则影响着乡村旅游地游客接待日数。近年来,业务上根据服务需要开发了多种舒适度指数,如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和人体舒适度指数,同时也开展旅游天气和舒适度预报以及气候资源评价等拓展工作[1-7]。但这些业务中所用的指数仅考虑了气温、湿度、风速、日照时间等气候平均值,未将极端高温、降雨日数、大雾等影响出行的天气发生频率及强度考虑其中,同时时间上也多以年为尺度,并不能全面反映当地的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对梅州乡村旅游气候资源进行较全面的评价,以期为梅州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梅州市7个气象观测站(平远、梅县、蕉岭、大埔、兴宁、五华、丰顺)1971—202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资料。
2)国内知名旅游城市(大连、青岛、杭州、广州、厦门、昆明)及梅州的年均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年均降雨日数、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长和年均雾日等统计资料。
本研究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8-9]来建立评价模型。FAHP是将模糊数学引入层次分析中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为了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函数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FAHP相比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10]的优点在于:AHP采用特定数值表现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判断过程偏于主观且过于绝对。FAHP将互反型判断矩阵改为模糊一致性判断矩阵,克服层次分析法中由于人的主观判断、偏好选择等对结果的影响,使决策更趋于合理,分析过程也得以简化。
该模型主要用于评价梅州各县(市、区)的逐旬气候舒适度。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和人体舒适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旅游区的气候舒适度,但均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本研究拟以旬为时间尺度,把4个指数作为因子进行计算并分级赋值(表1),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建立综合舒适度指数模型,从而计算梅州各县(市、区)各旬综合舒适度指数。
表1 人体舒适指数、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分级赋值
该模型主要用于评价梅州市的乡村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综合考虑梅州市极端、灾害性天气的发生率和发生强度,选取年均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极端最高气温、年均降雨日数、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长、年均雾日数等6个气候要素为因子,将这些因子进行分级赋值(表2),同样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从而建立乡村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计算梅州乡村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指数,并与国内部分知名旅游城市进行对比,分析梅州乡村旅游气候条件的优劣。
表2 年均气候要素分级赋值
分别建立综合舒适度指数模型和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表3)。
表3 模型指标体系
开展模糊层次分析首先要建立优先关系矩阵F=(fij)n×m,F即为模糊互补矩阵:
其中,s(i)和s(j)分别表示二级指标ai(bi)和aj(bj)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据此分别建立综合气候舒适指数和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二级指标重要性分别构建判断矩阵:
综合气候舒适指数
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指数
利用转换公式eij=rij/rji将判断矩阵对应模糊一致判断矩阵:Rij=(rij)n×m
综合气候舒适指数
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指数
利用行和归一法求得的排序向量。
综合气候舒适度指数 Ra=(0.29 0.21 0.15 0.35)。
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指数 Rb=(0.236 0.208 0.181 0.153 0.125 0.097)。
则构建的综合舒适度指数模型为
A=0.29×a1+0.21×a2+0.15×a3+0.35×a4
其中,A、a1、a2、a3、a4分别代表旅游气候舒适度综合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和温湿指数;0.29、0.21、0.15和0.35为各个指数的权重系数。根据模型计算,标准如下:当7<A≤9为舒适;当5<A≤7为较舒适;当3<A≤5为较不舒适;当1≤A≤3为不舒适。
同理,构建的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指数模型为
B=0.236×b1+0.208×b2+0.181×b3+0.153×b4+0.125×b5+0.097×b6
其中B,b1、b2、b3、b4、b5、b6分别代表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指数、年均高温日数、极端最高气温、年均降雨日数、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长和年均雾日数。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指数不定级别,采用与国内知名旅游城市(大连、青岛、杭州、广州、厦门、昆明)对比的方式,指数高者表明乡村旅游气候适宜性更好。
根据旅游气候舒适度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出了梅州市各县区逐旬旅游气候舒适度综合指数(图1),结果显示各地旅游气候舒适度级别均含舒适、较舒适、较不舒适3个级别,无不舒适级别。
图1 梅州各县区逐旬旅游气候舒适度
从各级别时长上看,舒适级别:丰顺最长,达14旬;梅县次之,达12旬;平远、兴宁、大埔最短,均为8旬。较舒适以上级别:平远、兴宁、大埔最长,均为17旬;蕉岭次之,达16旬;丰顺最短,达11旬。较不舒适级别:各地均为11旬。从全市平均上看,舒适级别,时长为10旬,占全年28%;较舒适级别,时长15旬,占全年42%;较不舒适级别,时长11旬,占全年30%。
舒适度级别为舒适的时间主要分布在两个连续时段:第1个连续时段为2月中旬至4月下旬,第2个连续时段为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在气候上分别属于春、秋季节,气候凉爽,降水不多,是到梅州旅游的黄金时间。在第1个连续时段,各地舒适度达舒适级别的首旬时间不同,其中梅县、丰顺最早,为2月中旬;平远、蕉岭、兴宁、大埔最迟,为3月中旬;五华略早,为3月上旬。在第1阶段,各地舒适度达舒适级别的最后1旬均出现在4月中旬、下旬。在第2个连续时段,各地舒适度达舒适级别的首旬时间均在10月下旬,最末旬时间出现在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其中,平远、蕉岭、兴宁、大埔均为11月下旬;梅县、五华为12月上旬;丰顺为12月中旬。舒适度级别为较不舒适的时段,各地均出现在6月上旬至9月中旬,在这一阶段,气温较高,户外旅游体感多闷热不舒适,且降水较多,对旅游者的出游限制较大。
根据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指数模型,计算大连、青岛、杭州、广州、厦门、昆明、梅州等7个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指数(表略)。
可知,本研究所列的7个样本城市中,大连的乡村旅游开发气候条件最佳,其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指数达4.60分,这得益于该城市属于海滨城市,海水具有调节气温的作用,城市高温日数少,日照时间长,降雨日数和降雨量均为7个样本城市中最少。昆明次之,该城市全年几乎没有出现高温天气,极端最高气温也为7个样本城市最低,降雨日数虽较多,但年降水量少、日照时间长,青岛排名第3,与大连相似,其在年均高温日数、年均降水日数、年均降水量等3个指标的评分均为7个样本城市最佳,但其出现雾的天气较多。厦门、广州、梅州、杭州4地的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指数均在2~3,其中厦门的年均雾日最多,极端最高气温接近40℃,但因得益于其为海滨城市,年均高温日数较少,日照时间充足;广州在极端最高气温、年均降雨日数、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时长等指标均不占优势,但与梅州相比,高温日数较少,降雨日数也略少;杭州在7个样本城市中得分排名最末,其极端最高气温最高、年均降雨日数最多,年均高温日数也为7个样本城市次多;梅州的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指数为2.39分,排名较靠后,主要原因在于其年均高温日数达35.5 d,年均降雨日数达143.6 d,均为7个样本城市中最多,其极端最高气温达39℃,年均降雨量达1 500 mm以上,均位于7个样本城市前列,但其年均雾日最少,这表明梅州总体的乡村旅游开发适应性不占优,应在特色化方面深入探索,重点发展具有梅州市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与旅游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1)从全市平均上看,舒适级别的时长为10旬,占全年28%,其中丰顺县最长,达14旬,平远、兴宁、大埔最短,均为8旬;较舒适级别的时长15旬,占全年42%,较不舒适级别的时长11旬,占全年30%。最适宜到梅州旅游的时段分别在2月中旬至4月下旬、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在这两个时段,气候凉爽,降水不多,是到梅州旅游的黄金时间。而6月上旬至9月中旬,气温较高,户外旅游体感多闷热不舒适。
2)通过构建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指数模型,并把梅州与国内知名旅游城市(大连、青岛、杭州、广州、厦门、昆明)等对比,结果显示,梅州的旅游开发气候适宜性指数排名较靠后,主要原因在于其年均高温日数、年均降雨日数均为7个样本城市中最多,极端最高气温、年均降雨量等也位于7个样本城市前列,但其年均雾日最少,这表明梅州总体的乡村旅游开发适应性不占优,应在特色化方面深入探索,重点发展具有梅州市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与旅游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