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思祺, 赵玉婷, 孙开先, 张立新
(曲阜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并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1]。周小川[2]首次提出“金融生态”概念,并指出金融生态作为经济组织结构的外部环境,即金融活动的部分前提,包括法律体系、社会信誉、会计联系等维度,与区域创新能力互动发展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对于国家宏观经济而言,金融生态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它与国家经济增速密切相关,影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与平衡。因此,有必要研究金融生态环境、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程度,为未来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提供部分思路。
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徐林和青松[3]认为要谋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生态金融发展模式,这种生态金融发展模式需要契合金融生态发展规律,起到保持中国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李扬等[4]构建了包含经济、法治环境、文化等9个指标在内的中国都市金融生态环境衡量体系,这是首次有研究详细地提出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当前的金融生态环境已少不了互联网金融。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为4.4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904.0%[5]。张正等[6]以阿里金融云为案例,详细描述了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虽然现有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系统存在着创新性不足、法制体系不健全、信誉体系不完善等问题[7],但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正在飞速发展和完善,其地位和作用在当今社会会更加突出。
Cooke等[8]最早提出“区域创新系统(RIS)”这一名词,认为其指某一地区内各种创新要素彼此作用、相互联系的网络型系统。王核成和宁熙[9]把某一地域内地理位置相近的具备共同利益的开放系统称为区域创新系统。封笑笑和杨哲[10]认为网络环境、金融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左志刚[11]认为在金融开放的前提下,金融水平与创新能力呈正相关。赵丽丽[12]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生态环境通过直接影响企业社会资本和创新型企业融资效率,从而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间接影响。
金融与创新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研究表明创新与金融发展相结合是非常有益的[13],金融发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创新[14]。其原因在于金融生态环境具有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效率、优化企业金融资源配置、改善企业内外治理环境的效果[15]。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创新能力越高,经济发展越快[16],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又能为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对魏志华等[17]和左志刚[11]的研究进行整合,可以看出金融生态环境对银行信贷有直接影响,而银行信贷又会对国家创新能力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金融生态环境对国家创新能力存在着以银行信贷为中介的间接影响。数字金融时代已经来临,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有了更多样化的相互影响方式和路径[18],因此探究两者之间直接的相关关系十分有必要。
以上研究主要存在两点不足:一是现有研究大多对金融生态环境或创新直接进行调研分析,很少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二是现有研究多数针对实体经济开展,对网络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相关关系的研究很少。基于此,本文使用山东省各地级市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典型相关的方法分析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程度,挖掘两者的内在联系,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鉴于现有研究的不足,为了使研究结论更具有科学性,本文遵循综合性、全面性等原则来构建反映金融生态环境和区域创新能力的两套指标体系。
1.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设计
参考朱红根和康兰媛[19]的研究,确定金融环境、金融政策、社会环境、经济基础4个金融生态环境一级指标。又因各中小企业筹资需求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得到满足,所以本文构建包含金融政策、社会环境、经济基础、金融环境、互联网金融5个一级指标及其下属9个二级指标的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2.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
徐玢玢[20]利用熵值法确立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从区域创新的投入能力等4个维度建立了评价系统。因为专利申请有被拒绝的可能,本文又引入专利申请授权数作为补充[21],使得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构建更为完善。因此,本文构建包含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2个一级指标及其下属7个二级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研发投入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创新所需的融资成本。因此,金融生态环境会显著影响企业创新的资金成本和需求,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越好,企业创新的资金成本就越低。当区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时,从外界获得的大量资金支持和跨区域资本要素的流动会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从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可见,金融生态环境和区域创新能力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内在调节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互动机理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及合理性,本文使用2019年山东省各地级市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数据,其中金融生态环境从金融政策、社会环境、经济基础、金融环境和互联网金融5个维度来描述,区域创新能力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2个维度来衡量,数据选取自《山东省统计年鉴2020》。使用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方法进行研究,基本思想是构造两组变量的线性组合,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其内在联系。
1.典型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
根据两组变量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到其内在联系,共有7个典型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其中第1个典型相关系数1.000对应的p值小于0.05,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3 典型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结果
2.典型相关模型分析
由于金融生态环境(U)与区域创新能力(V)有不同的度量,所以需要用标准化后的系数来进行典型相关分析。标准化典型相关变量系数如表4所示。
表4 标准化典型相关变量系数
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关系可以用线性组合方式表达,第1对典型相关模型如下所示:
U1=-0.086X1+0.658X2+1.938X3-
0.021X4-0.133X5-0.134X6+0.710X7-
1.016X8-1.251X9
V1=-2.945Y1+0.895Y2+2.517Y3+
0.911Y4+0.553Y5+0.155Y6-1.187Y7
在U1表达式中,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中公共服务水平对其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1.938。信贷总量、电子商务销售额也是关键影响因素,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达到1以上,但符号为负,表明不能一味地通过增加贷款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更应该重视社会环境,建设好服务型政府。其次,其他相关系数在0.5以上的指标只有社会保障水平、居民消费支出。可见,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除了与社会环境、金融环境及互联网金融紧密联系,还易受到居民消费支出影响。财政支出、交通水平、人均生产总值和投资支出等变量系数虽为负但绝对值较小,表明这些变量影响意义不大。
在V1表达式中,区域创新能力指标的相关系数绝对值由高到低依次为R&D经费内部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发明专利授权数、财政投入、教育投入、专利申请受理数、专利申请授权数。R&D经费内部支出和研发人员、发明专利授权数分别从投入规模和创新能力两个层面反映区域创新能力。从系数正负向来看,R&D经费内部支出和发明专利授权数并不是越多越好,更应将重点转向研究人员的培养。
在第1对典型变量中,大部分指标的系数都较为均匀,金融生态环境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系数都表明,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信贷总量、电子商务销售额、社会保障水平和居民消费支出是金融生态环境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R&D经费内部支出、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授权数和财政投入是区域创新能力反向作用于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3.典型结构分析
根据典型结构分析结果,绘制第1对典型变量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第1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为正且为1,即两者存在较强正相关关系,证明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有直接的相互促进关系,高质量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带动地区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金融生态环境各维度和U1呈正相关关系,发挥主要作用的是社会保障水平、交通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信贷总量,其典型载荷分别为0.854、0.811、0.789和0.763;V1中原始变量载荷较为相近,均在0.6以上,且与区域创新能力各维度也呈正相关关系,载荷由高到低依次为教育投入、专利申请授权数、专利申请受理数、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发明专利授权数、R&D经费内部支出、财政投入。第1对典型变量间的相关性主要由社会保障水平和教育投入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引起,即各市的社会保障水平与教育投入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社会福利越高,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就会加大,进而调动科研创新投入的增加。同时,交通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信贷总量和专利申请授权数、专利申请受理数、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的典型载荷也在0.7以上,可以理解为若某一地级市的交通运输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较高,信用借贷发达,那么就意味着该地级市的科研创新人员较多,科研创新能力较强,专利数量较多。财政支出的载荷系数较低,进一步表明地级市的金融政策对于该地级市的经济和创新的影响开始减弱,政策环境仅起到导向作用。
图2 第1对典型变量结构图
根据2019年山东省各地级市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统计数据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可知,金融生态环境和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典型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环境和创新投入是地级市金融生态环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基石。如果地级市的社会环境氛围越好、信贷总量越高、民众消费水平越高、交通运输能力越强,那么该地级市创新能力就会越强。互联网金融在金融业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间接提高了区域创新能力。同时,地级市的教育水平、创新投入水平能促进科研成果的产生,使得科研单位就业人员增多。愿意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力资源越充足,创新投入不断加强,科研成果就越丰厚,从而也能够带动地级市的创新产出增长。
1.改善区域社会环境,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向好发展
一方面,公民的综合素质提高能够为社会环境改善和创新能力提高奠定良好基础,应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改善地级市的社会环境,比如改善交通运输状况、提高教育水平、增设图书馆、降低图书价格、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等。另一方面,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为加强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应加强对金融业的管理,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对地级市金融活动进行合理规范和引导,加大监管力度,为金融活动提供完善的环境。
2.增强科技投入力量,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第一,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支持力度,增加科研经费,提高科研人员待遇,积极鼓励科研活动的开展,改善专利申请流程,增加申请渠道,提高科研成果认可度,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在实处。第二,依托地方高校资源,加大对金融以及高科技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填补地级市人才缺口。第三,积极引导资本进入科研创新领域,进入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项目,同时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促进金融生态与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推动技术创新成为地级市创新能力提升和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的可持续性驱动力。
3.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加强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联系
首先,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和信贷制度体系,引导公民在健康的互联网金融环境里进行创新创业。此外,政府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基地,加强共享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其次,通过整合互联网资源与实体资源,将各行业、各组织、各企业、各地区联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用大众智慧解决技术难题,让互联网金融真正成为区域创新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