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支架” 助推“必备知识”向“关键能力”进阶

2021-11-10 00:34北京杨崇广王姗姗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绘图植被支架

北京 杨崇广 王姗姗

高考命题原则是“一核”“四层”“四翼”,其中,“四层”是指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价值观念。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很难将四者截然分开,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它们之间是有层次的,在一轮复习中,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必备知识梳理、细化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上,在此基础之上再形成学科素养,升华思想观念。从必备知识掌握到关键能力形成,是一个较大的台阶,如何实现必备知识到关键能力的进阶?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建立“通识——自我认知”的知识结构

“通识”是指按照教科书表达出来,具有统一规范的内容,具有标准化的特点,能被学习者统一认可。“自我认知”是指经过“内化”的知识,所有的地理知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为自我认知,才能真正被掌握,其表现特征是放置很长时间之后,学生仍然能够表达出来。按照认知规律,学习的过程是由“通识”到“自我认知”的过程。下面以“地理环境整体性”为例,说明这一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干知识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组成包括地形、大气、水、生物、土壤等;地理环境整体性含义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自然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整体性的表现主要有自然地理环境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其知识结构示意图如下:

上面的“主干知识”可以理解为“通识”性的认知,“知识结构示意图”属于“自我认知”,是经过学生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是“内化”了的知识内容,在形式上可以是不同的,甚至可以是千差万别的,它为“必备知识”走向“关键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由简单到复杂的“能力支架”

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为例,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多元的、复杂的、抽象的,如下图:

教师期望通过一节课的讲解,学生就能理解、掌握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是不现实的,从对整体性的理解到运用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地理思维的结构来看,可以沿着如下的思路,由浅入深、逐步推进。

1.单点思维结构的养成训练

单点思维结构是指一个要素对另一个要素的影响,思维能力要求低,对“必备知识”要求少,容易达成。例如,分析中国地形地势对河流的影响。要求的必备知识主要有中国地形地势特点、河流特征等,要求的知识少。中国地形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式下降,对河流的影响是,河流发源于西部山地高原,自西向东流动,注入东部海洋,在地形阶梯交界地带,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这样分析下来,思维是延续的,没有跳跃,思维能力要求低。类似问题还有:说明地中海沿岸气候对植被特点的影响;说明亚马孙雨林与亚马孙河水文特征的影响;说明云贵高原水文状况对地貌特征的影响;说明雨林植被对气候特征的影响等。

2.多点思绪结构的养成训练

多点思维结构是指一个要素对其他多个要素的影响。如,读南美局部图,说明安第斯山脉对B地气候、植被的影响。

【参考答案】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西风,B地降水少,植被为草原、荒漠。要求的“必备知识”主要有风带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气候与植被之间的关系、山地对气候的影响,与单点思维结构相比,涉及的知识明显增多。其思维的模式是一个要素对多个要素的影响,风带对气候、植被的影响;地形对风向、气候、植被的影响,与单点结构相比,思维结构复杂,能力要求明显提升。类似的问题还有:说明天山山脉对区域气候和植被的影响;说明江南丘陵气候对植被、土壤的影响等。

3.关联思维结构的养成训练

关联思维结构是指多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要素变化,其他要素随之变化,往往是指“变化”中的联系。例如,南方低山丘陵护坡林被毁,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求的必备知识主要有南方低山丘陵地形、土壤、植被、河流的特征,知识点要求广。思维展开是“植被变化+地形+降水特点,对土壤的影响”“植被变化+地形+土壤特点,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要素关联是多方的,联系是多元的、复杂的,思维能力要求与多点结构相比又有提升。类似的问题还有洞庭湖周边围湖造田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脆弱性等。

4.抽象拓展思维结构的培养训练

抽象拓展结构是指要素间联系是复杂的,在分析要素联系的基础上,能够给出意料之外的创新思路。在地理环境相互影响分析中,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对另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影响。例如,说明弱水上游地区种植业规模扩大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思维的分析线路是上游种植业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流入下游水量减少——对下游气候、河流、地下水、生物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影响,有的学生能根据地下水位下降分析出对生物的影响,要求学生的思维能够进行较远的延伸,属于抽象拓展思维结构。与关联思维结构相比,思维能力要求更高。类似的问题还有说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成效显著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三、设计“支架链”筑牢“能力堡垒”

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能力培养犹如攻城,扫清外围障碍,再攻取城堡核心,组建一系列思维“支架”,形成“支架链”,筑牢能力“堡垒”,推进由“必备知识”到“关键能力”的进阶。下面列举案例说明时描述、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和绘图能力的培养,希望从中能够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

1.“描述地理事物”关键能力的进阶

高考中常见的描述类有“地理位置的描述”“地形地势特征的描述”“水文、水系特征的描述”“某地理事物或现象分布特征及其变化的描述”“等值线分布特征的描述”。

如位置描述,交给学生第一个思维“支架”是: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大方面着手,第二个思维“支架”是:绝对位置主要是纬度位置,思路要延伸到地处哪个温度带,相对位置描述要先由海陆位置,再到不同空间尺度的相对位置进行描述。

规律的总结:无论是描述位置还是地形或是等值线分布特征,共同的规律是要有地理逻辑思维,注意其地理上的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地理空间概念,空间上顺序要明确,是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先整体再局部,先一般规律再到特殊现象。思维“支架”应该是在学生思维遇上了较大的台阶很难跨越的时候或是思维发散失去了方向的时候才给予的,思维“支架”多呈递进的关系,以构成思维“支架链”。

2.“阐释地理事物能力”的进阶

高考中“阐释类”问题主要有:特殊气候成因的阐释、某地降水多少的阐释、湖泊或沼泽成因的阐释、某地多沼泽原因的阐释、地貌形成过程的阐释、某地自然特征演变过程的阐释、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及变化的阐释、区域工业、农业交通线等区位因素变化的阐释、区域资源开发和利用条件的阐释、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途径的阐释、自然灾害多发原因阐释等。如“地貌形成过程的阐释”的方法,教给学生的第一个思维“支架”是:从较长时期看,某地地貌的形成一定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个思维“支架”是:某个区域的某个时段,往往是以内力或外力地质作用为主。第三个思维“支架”:是以哪一种内力或哪一种外力作用为主。第四个思维“支架”是:先有哪种地质作用,地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后有哪种地质作用,地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由四个思维“支架”形成“支架链”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

3.绘图能力的进阶

读图、识图、运用地图、绘图是地理对学生在地图能力上的要求,其中绘图是最高要求,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来看,属于地理实践力的范畴。绘图,是使用地图语言表达地理信息,让读图者从中获取相关地理信息。绘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引导学生描图,到跟着教师一笔一画的绘图,再到地图转绘,如将柱状图绘成折线图,最后是自主绘图,自主绘图难度太大时,还可以给学生一些“支架”,如给出坐标系,或示意图的一部分,让学生填补另一部分,让学生逐步达成较高的绘图能力。请看下面的绘图题:

【例题】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节选)

在断层构造中,当断层面倾角较低,上侧岩体位移到下侧相对未移动的原地岩体上方,且位移量较大,形成的地质构造称为推覆构造,其中上侧岩体被称为推覆体。下图为某地推覆构造的地质剖面图,图中的飞来峰指推覆体遭受强烈剥蚀后,周围地区露出原地岩体,残留的一部分老岩体形成孤立山峰。

(1)仿照示例(图中甲处),在图中绘制推覆体被侵蚀之前可能存在的背斜构造。

【分析】本题绘图能力要求高,但是本题给学生提供这样几个思维“支架”,第一个是题干中的文字“可能存在的背斜构造”;第二个“支架”是图中甲处的示例;第三个“支架”是图中的岩层,即同一个岩层要对接;第四个“支架“是文字材料中的“推覆”,即背斜两翼是不对称的、是倾斜的。四个“支架”形成了思维“支架链”,引导学生完成“推覆体被侵蚀之前可能存在的背斜构造”的绘制。

【参考答案】

猜你喜欢
绘图植被支架
来自河流的你
“禾下乘凉图”绘图人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口腔CT支架的设计与分析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垂涎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