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才有动力,自在才会幸福

2021-11-09 23:19王莉
江西教育B 2021年10期
关键词:舅舅厨师孩子

王莉

最近参加亲友聚会,大家聊得最多的就是孩子从初中或高中毕业后,上了什么学校、读了什么专业;或者进入了什么行业、做了什么工作,挣钱多不多,家里满不满意等。故事五花八门,不一样的家庭、不一样的孩子真的有着很不一样的人生。我听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从中悟出了家庭教育的一些心得,特此和家长朋友们分享。

“清北”高才生的孩子当起了酒店服务生

当当的爸爸是北大毕业的高才生,妈妈是清华大学的才女,可是当当从小就不擅长也不喜欢学习、应试,是那种怎么都不愿意花心思读书的孩子。他妈妈给他请八百元一小时的高端的一对一家教,带他去自己的清华校友家里求学,邀请校友家的学霸孩子来家里传授经验……各种招数使尽,也难以让他爱上学习。作为“清北”高才生、成功人士的当当的父母,经常恨铁不成钢地说气话:怎么生出来一个一点儿也不像我们的孩子呢?!

当当的舅舅是酒店高管,当当从小喜欢跟着舅舅到酒店里玩,看舅舅怎么接待客人,怎么管理工作人员,还爱看厨师做饭、西点师给蛋糕裱花、保洁员叠被子。高考时,舅舅说:“当当要是别的专业考不上,就考个酒店管理吧。”当当妈妈一开始怎么也不同意,“清北”高才生的孩子怎么可以去酒店工作?舅舅说:“我不也在酒店工作?挺好的啊。当当自己也喜欢,关键是好大学、好专业,以他的成绩也上不了。”无奈之下,父母同意当当报考酒店管理专业。

没想到当当如鱼得水,大一暑假去舅舅酒店实习,就表现出他从事酒店行业的天赋。不喜欢读书的他,能够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喜欢给蛋糕裱花,厨师教的东西他很快学得会。总之,他做酒店的什么工作都津津有味,樂在其中。最重要的是,当当整个人变了样,以前学习成绩差,天天被父母骂,一骂就玩手机游戏,萎靡不振。现在他找到了“真爱”,主动申请在酒店加班,任劳任怨。因为在舅舅的酒店实习,为了避嫌,他不能领工资,就是这样也不能阻挡他对酒店工作的热爱,不领工资他照样干得不亦乐乎,他说他就是喜欢干这些。

最近一次市里举办大型会议,市长都到这家酒店开会,当当所在的接待团队居然以优质服务赢得了“市长奖励”,奖金是一个三千元的大红包。当当兴奋地用奖金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买了礼物,自己一分钱不留。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夸他长大了,成熟了,懂事了。当当父母也第一次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一抹亮色”。

双教职工家庭的孩子偏偏喜欢当厨师

邓邓出生于一个双教职工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当地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师,爸爸教语文,是学科骨干教师;妈妈教英语,是教研室主任,双方都很要强、很能干,在当地小有名气。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父母当然希望孩子子承父业,最好也能从事教育、科研行业,干一份体面的工作,得到身边亲友的尊敬甚至崇拜。朋友们也都很羡慕邓邓拥有双教职工父母,总觉得他能遗传父母身上的很多优秀基因。

而邓邓这孩子似乎对父母的殷切期望毫不领情,从小对学业就不是很上心。虽然他父母一个辅导他语文,一个辅导他英语,但他对这两门学科却一点儿也不擅长,一点儿也不像“教师的孩子”。他最喜欢的是劳技课,动手能力很强,其他班干部没当上,当个劳动委员他还挺骄傲。课余呢,他就喜欢进厨房倒腾各种吃的,还学着手机里的做菜视频,一个菜接着一个菜地动手尝试,乐此不疲。

大家看出来了,双教职工家庭的孩子偏偏喜欢当厨师。邓邓的父母常常被孩子气得顾不上保持教师的良好形象,骂他是“吃货”“厨子”“啥也不会就知道吃”。越这样骂,邓邓越不爱学习、考试,越来越喜欢做菜。后来普高也考不上,干脆考了职高学厨艺去了。

邓邓的父母经过两三年才接受孩子真的要去当一名厨师的现实,总觉得在亲友圈里丢尽了面子,前半辈子的骄傲丧失殆尽。可是邓邓不在意这些,他自顾自地玩厨艺,乐在其中。他先是在当地一家酒店学厨,天资聪颖的他很快脱颖而出,得到一名资深厨师的赏识,收他为徒。当他和师父一起出现在当地电视台的新闻里时,他父母才知道孩子做的菜获奖了。他们虽然有那么一点儿为孩子获奖而高兴,但心中依然难以原谅孩子做出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的举动。

邓邓似乎内心特别强大,不理会父母的态度,依然我行我素。有点名气的他还被请去外乡做菜,把自己发明的菜品推广到更多地方。被父母天天骂“就知道吃,不务正业”的他开始赚钱了,开始往家里汇钱了,工作之余也经常回家看望父母。看着他每次回家都红光满面,逐渐年迈的双教职工父母也慢慢接纳了这个“不争气”的厨师儿子。

白天开车晚上写作的他很快乐

有希望孩子也当“清北”高才生的父母,有希望孩子能够继承父业也当教师的父母,当然还有希望孩子学个赚钱的专业以光宗耀祖的父母,比如肯肯的父母。他们家是农民家庭,家里孩子多,就肯肯比较会读书,一路读到高中都是成绩优良。父母很希望他学个赚钱的专业比如金融、互联网之类的,既有好名声,也能找到好工作分担家庭经济负担,毕竟农民家庭供孩子上学不容易。

可是平时对父母很尊敬、孝顺的肯肯在选择专业这件事上显得有点“不懂事”了。他一直喜欢文学,平时爱搞些创作,也常常有小文章发表在当地小报上。这一点当然很让他的农民父母引以为荣,不过他们虽然没文化心里也是很清楚的:这些文字不值钱。肯肯每次都将收到的稿费如数交给妈妈贴补家用,但是那点钱实在少得可怜。所以他们反对肯肯学什么“汉语言文学”,还说那是“一听就不像能赚钱的专业”。文静的肯肯这一次没有顺从父母,坚定地读了中文系。

毕业后到机关工作过一段时间,肯肯觉得天天要迎来送往、阿谀奉承的,太俗气;又到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肯肯觉得写那些领导讲话背离文学理想。他不管白天工作多忙,依旧天天晚上坚持写作,还获得了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散文大赛的奖项。

书生气浓郁的肯肯不满足于只能晚上偷偷写作,他觉得那样活着太不“纯粹”了。于是,他干脆辞职当起了出租车司机,开起了网约车。问他为什么干这行,他说白天开出租是“行万里路”,思维可以自由驰骋,为晚上读万卷书和写作提供灵感。白天开车晚上写作的他很快乐,感觉终于“活出了自己”。他父母当然不赞成孩子这么折腾,更反对他辞去机关、企业的“光鲜”工作。可是拗不过儿子,而且孩子把每个月挣来的钱都交一半给妈妈代存着,对家庭很负责,他们也就不多说了。

当孩子的志趣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

以上三个故事的主人公,他们有个共同点:自己的志趣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他们都曾经被家长极力反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他们并没有妥协或放弃,也没有将就,而是很执着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结果怎么样呢? 恰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言,人一旦找到自己爱做的事,那真是人生的解放和幸福。由以上三个故事,我得到三点启示。

第一个启示就是,喜欢才有兴趣,热爱才有动力。孩子只要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那就有源源不断的原动力和内在力量,根本不需要父母的督促,他会自发自觉地去做好。所以家长真的要发自内心地去接纳和支持孩子,孩子在找到“真爱”之后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很重要、很宝贵。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功利心和短视而束缚了孩子,要去成全孩子,成就孩子,去支持他活得幸福。毕竟,幸福才是对我们孩子的真挚初心和真诚期许。

第二个启示就是,期望需要理性,切莫好高骛远。当下家长普遍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值过高,上海的一项市民调查发现,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未来从事医生(24.8%)、技术员或工程师(22.09%)、大学教师或科研人员(17.05%)、演员或运动员(16.67%)。选择工人和商业服务人员的不足2%,而通常一座城市,工人及商业人员要占73%左右。这种“三高”(高文凭、高平台、高收入)的职业观体现了极严重的功利主义。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也有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热门职业前三位分别是科研人员、大学教授与工程师,后三位则是服务员、司机、导游。这个数据与日本学生心目中的前三位运动员、学者与木匠(男性)及餐饮店主、幼儿园老师与护士(女性)形成较大的反差,表明中国父母对子女的职业期待缺乏理性。

第三个启示就是, 职业不分高下,合适就是最好。我们的教育是要教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去成全自己。有些孩子适合考大学,有些孩子适合去职校;有些人适合干白领的工作,有些人干蓝领工作也很出色,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就会很美。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主观感受,了解孩子的职业梦想,从孩子很小时就尝试职业生涯教育,从根源上帮助孩子回答我是谁、我要去哪、我怎样到达那里,从而培养成长自信。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我在2021年2月9日的《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文章《多层联动共同发力 全域推进校企合作 打造重點品牌项目——职教高地建设的江西探索》中读到这么一段话:“2020年秋,江西上饶弋阳中等专业学校(简称弋阳中专)第一届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包括美的、九牧在内的15个来校招聘用人单位一致同意‘弋阳中专的毕业生等同大学生待遇。”看看,只要转变观念,英雄莫问出处。

合适就是最好,自在才会幸福。每一种人生都可以活出自我,活出潇洒,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没有那么多刻板成见。让我们放下这些人生的枷锁,跳出这些名缰利锁,真诚地去教会孩子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生活,找到自己的“真爱”,勇敢去活出自己。

谨以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先生的一句话为此文收尾:

全力以赴地去度过你无可替代的人生,就是幸福!

(作者系文质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生命化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出版教育专著《陪伴的力量》《书香润童年》《童年可以如此美好》等。)

猜你喜欢
舅舅厨师孩子
你好,厨师
不用担心
发红包
粗心的厨师
磕头
明天再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