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即学习,评价的行动不脱离学习

2021-11-09 01:07何捷
江西教育B 2021年10期
关键词:张思德资料目标

何捷

格兰特·威金斯与杰伊·麦克泰格在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教学,应该基于对目标的理解;学习,就是追求目标抵达的过程。可见,问题的关键就集中在了两个方面——如何理解目标?怎样验证学习是否抵达了目标?

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两条: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许多教师对这两条目标只做了浅层、直接的理解。于是,教学中出现了“重复教旧知识”的现象。比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让学生检索文中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句子,之后让学生表述自己的体会;又如《为人民服务》教学中,让学生当堂查找资料,随机结合资料进行简单关联。教学看似朝着目标迈进,实际上“教”和“没教”差别不大。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对信息的检索是旧经验,并不产生新的认知。针对只言片语的检索进行体会,也就是就事论事,未达到“体会人物品质”的目标。检索后随即抓取信息,也无助于加深理解,因为信息阅读也会产生认知负荷,使学生的精力不能集中。

解读目标,不仅是读懂字面意思。《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将理解分为了六个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可见,理解目标应该是多维度、多层面的。教师对目标的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

其一,学习的准备条件。如“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是本次学习的前序行为。但教师还应该认识到,这是重要的条件,为彻底实现目标做必要的准备,与后续更高的目标构成一个顺势关联。

其二,核心的学习行动。如“体会人物品质”,是本次最为核心的学习行动。基于之前对外貌、神态、言行的关注,产生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抵达本次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推动前序学习向深度区域进展。

其三,学习结果的行为验证。即使之前的学习活动都开展了,也不能确保目标达成,我们需要对阶段成果进行验证。验证即评价,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行动,只不过指向对目标抵达效果的测评。

模糊教学和精准教学最大的差别在于结果是否可测评。艾丽森·A.卡尔-切尔曼在《教师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目标的分类,对不同层级的认知结果进行了认定,罗列了针对学习结果测评的学习行为动词。

記忆类:标记、定义、列表、描述、确定、命名、匹配、选择、回忆和陈述。理解类:解释、讨论、转化、辨别、扩展、概括、举例、推断、预测和总结。应用类:改变、计算、示证、发现、操控、修改、操作、预测、准备、创作、关联、展示、解决和使用。分析类:分解、图解、差异、辨别、区分、辩论、阐明、指出、联系、选择、分开和细分。综合类:创造、形成、分类、结合、汇编、构成、设计、修改、改写、总结、叙述和编写。评价类:确定、评估、比较、总结、评判、证明、解释和联系。

我们可以结合这些动词设计针对学习效果的测评,对结果予以检验。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单元教学目标解读表如下。

下面以《为人民服务》为例,解释这一分析在具体教学中的运用。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解方式对应单元教学目标中的“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执行“查阅资料辅助理解”时,首先要辨析: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查,马上用吗?当然不是,“现场查”消耗的时间,不是服务目标的时间。基于此,教师可让学生事先查找资料,并做好对资料的预习;也可直接提供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从对资料的理解开始,加深学生的理解,抵达教学目标。

比如提供的第一类资料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了解《史记》的写作背景;第二类资料介绍张思德的生平;第三类资料介绍当时的革命形势;第四类资料介绍毛泽东撰写《为人民服务》的缘由、时代背景等。在学生对资料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综合资料让学生加深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解。从历史资料中,我们发现凡是有情怀的人,对生死都有着相似的理解,能区分死亡的不同价值;从张思德的生平事迹中,学生理解到张思德的牺牲是能称得上“重于泰山”的;结合时事背景,学生也可以发现毛泽东对张思德的牺牲予以高度评价,和当时的革命形势是息息相关的。这样一来,我们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解就在不断加深了。

教学中,可以用这些设计对结果予以验证。比如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哪些资料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理解到哪个层次?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就可以评估其理解的深度。又如结合当代事例进行讨论,同样的“重于泰山”的牺牲,在今天有哪些类型?可以对应哪些人物?观照学生的举例,教师可以评估其理解的深度。再如对阶段理解进行总结,为什么张思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重于泰山”的牺牲,具备怎样精神和意义的生命?学生在检测中提供的答案,有助于教师评估其理解的层次。

综上所述,通过对结果实施的测评,反过来可以关注学习行动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是否抵达。可见,对目标的理解是整个学习活动的基础;而对目标执行的结果验证,则是学习活动的保证;保证的实施,既是评价,也是一种学习行为。“评价即学习”这种对评价的全新定义,将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不可小觑的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张思德资料目标
为人民服务
——献给张思德
张思德“尝”百草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张思德尝毒草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