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宏
新冠疫情使全球的医疗服务系统受到了震荡,面对面的医疗服务急剧下降,但同时也使得数字化医疗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近期,全球健康科技领导者荷兰皇家飞利浦对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医院及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展开了调研,形成了《未来健康指数报告—未来,无限可能:医疗健康领导者在危机中寻求发展机遇,展望行业未来》的报告,报告通过对医疗健康领导者们的工作体验、工作重点和行业愿景等进行调研,全面展示了他们如何带领各自的医院或医疗机构应对疫情挑战,在满足实际医疗需求的同时,转“危”为“机”,开拓医疗健康发展新路径。在其中国版报告中显示,中国在应对疫情方面,医疗系统无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在调研中,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指出,中国医疗系统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成果是其应对疫情危机时主要优势。在应对危机的同时,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们也在积极谋求行业发展。他们十分关注“新基建”浪潮下,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是如何为广大健康人群、疾病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更多有意义的创新。同时,在着手适应疫情防控新常态的过程中,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们也在积极寻求面向“价值型”医疗模式的转型。不同于传统将接诊量作为重要指标的医疗模式,“价值型”医疗模式顺应国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方向,强调以更低的成本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效果。
改善人们健康、提升患者体验、提升医护人员满意度、降低关护成本,是飞利浦以及每个医疗人所致力于达成的目标所在。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是如何基于以上四重目标,着力使中国医疗机构在疫情下展现韧性?如何运用数字化医疗驱动改变传统医疗模式,从而提升患者及各方体验?未来又将在哪些方面推进从而提升全民满意度?为此,第一财经联合飞利浦在中国三甲以及县域医疗机构展开调研联手发布报告,并甄选来自新一线以及医改先锋城市的医院领导者的代表性见解,向我们详细描绘医院所面临的挑战和构架数字健康技术方面的投入,以及未来如何进一步拓展医疗服务价值的新模式。
自2020年开始,新冠疫情对全球的肆虐一直未停,而终结时间无法预期,对于医疗服务的影响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中国的医疗机构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并没有被重创,而是展示了其强大的韧性,依靠已有的医疗服务基础,有序地组织了疫情防控,并展示了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数字化医疗。
事实上,在过去的20年间,数字化医疗的进展一直缓慢,但却在新冠疫情期间发展迅速,使得医疗价值得以延伸和保障。
全球疫情背景下的卓越韧性
中国医疗健康系统在危机响应方面的主要优势和短板
数据来源:《2021年未来健康指数报告》
报告显示,9 6%的中国受访者高度认可疫情之下医疗系统所呈现的韧性,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同时,中国抗疫的卓越成效也为健康医疗领域的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90%的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在调查中表示对中国医疗系统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乔来军说,疫情以后,医院运营成本因为防控成本而增加,同时业务量下降导致收入减少。仅在2020这一年,医院的业务量就下降了7%。可以说,巩义市人民医院的情况也是全国公立医院的一个缩影。但传统医疗服务量的减少,并没有阻挡住医疗服务的发展。
据乔来军介绍,在疫情期间,巩义市人民医院利用互联网医院为老百姓进行线上服务,预约检查、预约专家、结合线上线下服务,互联网开具药方,开药以后通过物流系统还能送药到家。其次,原本习惯于接受传统医疗服务的人群,也有近1/3接受了线上诊疗模式。这是疫情期间中国医疗机构韧性的一个最大特点。
调研中发现,在应对危机的同时,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们也在积极谋求行业发展。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认为,通过对数字化医疗的应用推广,医院管理者可以从繁重的文字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实时、准确地获取来自全院的各方面信息,从而及时将医院各项管理调整到最佳运行状态。医院方面,通过优质资源的连接、配置与下沉,帮助医院扩展服务半径,助力医院品牌的提升。数据监管平台为管理者提供了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提高医院管理质量和决策水平,为现代化医院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福建三明市第二医院院长廖冬平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以健康大数据为切入点,借助信息平台智能与设备智能,重构全民健康管理新路径,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降低慢性病人群发病风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关注的首要任务
疫情危機妨碍未来规划工作
疫情期间,拥抱“价值型”医疗模式
数据来源:《2021年未来健康指数报告》
初显魅力的数字化医疗,在中国又将如何持续?
在调研中发现,大约1/3受访的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表示,疫情正成为妨碍其未来规划能力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尽管这一数据低于14国平均值,但显示出疫情的影响仍在持续。不过,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存在的挑战,并不能阻挡住数字化医疗和智能医疗设备在中国推进的步伐。
“在构建数字化医疗和智能设备的引入上,每年的投入占到了医院收入的7%至10%,我们仍会继续保持这部分的投入。这是实现大病不出县的关键,而在数字化医疗中,信息化是通道,而智能设备是硬核。”乔来军表示。
经过调研可以发现,中国在控制疫情和医疗服务兼顾之下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也放开了双臂来拥抱“价值型”医疗模式,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也正在发生改变。
报告称,中国医院和医疗机构正在逐渐淘汰基于患者接诊量的绩效指标。只有大约1/10的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暂时搁置了向“价值型”医疗模式的转型,约两倍受访者表示目前仍在寻求向“价值型”医疗模式转型。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医疗健康系统在支付模式创新方面成绩斐然。大约1/5的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表示目前已经在医院或医疗
机构中采用了“价值型”医疗模式(22%,14国平均值为10%)。
有研究数据显示,中国近70%的医疗资源用于近4亿的慢性病患者,如何引导这些患者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移,能够确保其获得及时、优质的关护服务,成为未来医疗服务的重点,也是分级诊疗的关键。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正设法加强并巩固国家医疗健康系统,突破院内外壁垒、将医疗关护拓展到院外将有助于减少成本开支并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这一措施不但解决了中国三甲医院或位于一线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更是解决了基层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很多一流医院突破院内外壁垒、将关护从医院拓展至社区或有望缓解其就诊压力。
在调研中,乔来军介绍称,过去老百姓需要长途跋涉去郑州市的医院或者北上广的医院看病,现在不需要了。通过信息化,患者在乡镇医院拍个片子,审阅片子的专家可以是北上广的著名专家。巩义市人民医院已先后与北京、上海等省内外知名医院建立协作关系,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国内一流专家的诊治,在提升本院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降低了区域内患者的外转率。同时配备了智能诊断设备,配置全球顶尖影像诊断水平的信息化软件等,这样县级医院的诊断水平就接近国家级的了,老百姓就不用拿着片子到北上广找专家了,省去了可观的看病成本。
事实上在调研中发现,在中国目前约有1/5的日常关护是在医院或医疗机构之外进行的。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们预计未来三年内,在院外手术中心和药房等院外非传统健康关护机构中提供常规关护服务的比例将小幅提高。
许多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指出,除医院及初级医疗机构以外,门诊初级护理中心、长期护理或康復机构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日常关护机构。而在未来,院外手术中心等场所预计将在常规关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发展远程医疗的坚定决心
关护服务突破院内外壁垒
数据来源:《2021年未来健康指数报告》
张国刚认为,特别是远程医疗和远程病人监护,将是增长最快的医疗保健领域之一。远程会诊及远程监护可以使医生实现足不出户进行就医,患者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均可就近就医,享受到基本同质的医疗服务,保证就诊及时;人们可以省去在医院排队挂号、划价、检查及取药的时间;可以选择自己信任的专家来为自己诊治;可以在家中向医生做健康咨询;可以随时得到医生的健康提醒。病人将真正成为医院服务的中心,医生的才能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同样数字化医疗赋予了医院日常教育和科研新的内涵,开辟了新的途径。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中国各省级医疗健康服务的数字化进程加快。在患者需求的推动下,数字化医疗未来在院外关护的价值体现将会引发更多期待。
数字化医疗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主要得益于政策环境的完善、新冠疫情的催化和患者就医体验持续提升的刚性需求。这种需求的暴涨,给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们增添了更多发展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信心。
报告显示,在中国,已有47%的医疗机构领导者们表示目前已经在大力投入人工智能领域,这一数据远高于美国的13%和14国平均值36%。
这一投入已经让他们初尝了甜头。
据乔来军介绍称,心脑血管发病率高在河南省非常突出,冠心病和脑梗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河南省面临极大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挑战,于是巩义市人民医院安装了飞利浦256层领航CT及双球管DSA等先进设备,还引入了前沿的心脑血管人工智能软件,两者相结合提升了心脑血管检查的效能。
在医院或初级医疗机构之外,有望增加常规关护服务的主要机构
协同推动变革 联盟促进融合
“未来对于数字化医疗软硬件的升级、AI新技术的引进等都将进一步加强,医院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探索通过AI协助医生进行远程诊断,让基层就医群众就近享受到更为精准、便捷的医疗服务。”乔来军表示。
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与受访的14个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医疗机构的领导者投入人工智能的意愿更为强烈。在初期投入的基础上,他们已经收获到了可喜的成果。
调研中发现,目前,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投资人工智能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运营效率,其中包括文档自动化处理和工作流程的改善。除了提升医院或医疗机构的效率之外,人工智能的技术运用不止可以让医疗资源进一步合理分配,更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人工智能投入的目的会随着时间改变,在未来,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预计将减少以改善运营效率为目的的人工智能投入,而加大对关护结果预测方面的投入,这与其他国家受访者的预期不同。
大力投入人工智能,实现医疗健康转型
在当下和未来,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展开大力投资的数字健康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张国刚认为,“在医疗机构管理层面、便捷老百姓就医体验层面、提高医疗人员服务水平方面和医疗行为规范方面,人工智能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使得医院管理更加严谨、规范和高效。构建了这样环境,才能提供一个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使老百姓患者的就医体验、获得感、幸福感、医疗价值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未来可以彻底改变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价值医疗模式已清晰,而实现这一模式,离不开协作。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们对此有深刻的认知,目前正积极拓展各方合作,尤其是与健康信息技术或信息学公司的合作,助力其所在医院或医疗机构的未来规划开展和数字健康技术推广。
在调查中,喬来军表示,协作伙伴对于医疗机构来讲很重要。因为每一个医疗机构的需求不同,需要与协作伙伴共同打造符合自身医疗机构特点的系统,包括什么样的系统配备什么样的设备。同时,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还需要协作伙伴给予专业的培训和支持。
张国刚则认为,在整个数字化医疗和人工智能的搭建过程中,选择协作伙伴有四个原则,首先是共赢原则,“我投资,你建设”;第二是安全原则,数字化医疗涉及到数据安全、个人隐私、医院安全及数据归属;第三是运营模式选择,其原则是核心医疗业务不能外泄;第四是包容兼容原则。
为推动医院或医疗机构内部的数字化转型,医疗健康领导者希望建立合作的主要组织机构
员工短缺和经验不足正在阻碍转型
数据来源:《2021年未来健康指数报告》
尽管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认为,要成功展开未来规划并继续在医院及医疗机构推动数字化转型,还需克服一些障碍,诸如员工对新技术应用的经验不足等障碍。乔来军认为改变员工的理念认识以及增加培训能力,可以解决这些障碍。
其次是,调研中还发现,互通性和数据管理是数字健康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认为缺乏技术系统和平台方面的互通性是数字化技术推广应用时最常见的障碍之一。报告还显示,在数据管理方面,约26%的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认为医院或医疗机构需要聘请专门负责数字化患者数据管理的人员,以便成功推行数字化技术的落地。
数字化医疗和人工智能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模式,正在朝更深入的层次迈进,中国医疗健康领导者们已在路上,正在全力拥抱医疗服务的新模式,一种更具“价值”的数字化医疗模式正在初露锋芒并展现出蓬勃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