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选穴规律*

2021-11-09 02:58:28吴灵莎方海雁吴子建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神阙选穴任脉

吴灵莎 方海雁△ 吴子建 王 翔 张 静 唐 杰

(1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合肥 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合肥 230012)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在没有其他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的情况下,于月经前或月经期间发生的周期性下腹绞痛[1],通常发生于月经初潮后6~12个月,常伴有恶心、腰酸等症状,且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2]。西医常以药物疗法治疗PD,但存在停药后病情易反复,难以彻底治愈等问题。近年来,相关研究[3]明确了隔物灸法的安全性及其治疗PD的确切疗效;隔物灸法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间接艾灸法,其集所隔衬物、艾灸和穴位三重刺激功效为一体,使患者更易接受[4]。本研究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隔物灸治疗PD的选穴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 CNKI、WF、VIP、CBM和 Pubmed为数据资料来源,收集其自建库至2021年3月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文献。

1.2 检索策略

通过主题词和自由词结合的形式检索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原发性痛经”“隔物灸”等,相应检索式(以CNKI为例)为:主题=(原发性痛经+功能性痛经+痛经)*(隔物灸+间接灸+间隔灸+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药饼灸+隔附子灸+隔核桃壳灸+隔泥灸+隔豆豉灸)。英文检索词为“primary dysmenorrhea”“indirect moxibustion”等,Pubmed中选择“Title/Abstract”,其检索式:#1 AND#2;#1“primary dysmenorrhea”or“functional dysmenorrhea”or“essential dysmenorrhea”or“intrinsic dysmenorrhea”;#2“indirect moxibustion”or“herbs-partition moxibusition”or“sandwiched moxibustion”or“ginger moxibustion”or“garlic moxibustion”or“cake-separated moxibustion”or“Fuzi cake-separated moxibustion”or“walnut shell moxibustion”or“mud partitioned moxibustion”or“douchi separated moxibustion”。

1.3 纳入标准

1)文献类型:临床研究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等;2)研究对象:由国内或国际公认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PD的患者;3)干预措施:治疗组以隔物灸治疗为主,选穴清楚;对照组可以是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或使用其他疗效明确的中医或西医疗法对照;4)结局指标:包括患者的痛经症状(参照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等评估)、疼痛程度(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评估)、疗法的有效率(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拟定评定标准)等指标。结局有效方可纳入。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任何一项纳入标准的文献;2)综述、动物实验研究、名医经验、个案、会议、科技成果、系统评价的文献;3)同一课题组或作者群所发表的多篇符合纳入标准,且治疗PD所用隔物灸法、选穴相同的文献(仅保留最近发表的1篇);4)重复发表的文献(仅保留最近发表的1篇)。

1.5 数据库的建立

1.5.1 数据的规范化 腧穴名称及归经情况等的规范参照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56-2006);其中,“八髎”穴以“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4穴形式录入。

1.5.2 文献筛选和数据录入 2名研究员相互独立,通过纳入、排除标准和阅读全文分别完成文献筛选,随后将纳入文献的题目、发表年份、作者、干预措施、PD证型(涉及证型的文献)、腧穴名称、结局指标依次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9中形成数据库;若以上操作过程出现分歧,则由第3名研究员裁决。

1.6 统计学方法

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中对使用腧穴的频次、频次百分比及其归经,所属部位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中的Apriori法和SPSS 21.0中的Ward法对使用频次≥5次的腧穴分别行关联规则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基本情况

共检索文献763篇,经查重排除文献370篇,及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315篇(其中129篇研究类型不符,62篇干预措施不符,46篇同一课题组或作者群发表且隔物灸法、选穴相同,40篇研究对象不符,20篇选穴不清,18篇内容不相关),最终纳入文献78篇。

2.2 描述性分析

2.2.1 腧穴使用频次分析 本研究纳入78篇文献,共涉及24个穴位,腧穴使用总频次202次,使用前3的腧穴依次为关元、神阙和子宫,分别占使用总频次的25.25%、19.31%和10.89%;其中,有38篇涉及辨证选穴,共包括3种PD证型—寒湿凝滞证、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统计结果显示,寒湿凝滞证和寒凝血瘀证PD使用前3的腧穴也为关元、神阙和子宫;而气滞血瘀证PD所用腧穴主要为神阙、关元和三阴交。见表1、2。

表1 隔物灸治疗PD腧穴使用频次统计表

表2 隔物灸治疗PD辨证选穴统计表

2.2.2 腧穴所在部位分析 根据腧穴的分布情况,将其所在部位分成上肢部、腰背部、腹部和下肢部。本研究结果表明,腧穴主要位于腹部,涉及9个腧穴,使用频次142次,占腧穴使用总频次的70.30%;剩余腧穴所在依次为下肢部、腰背部和上肢部,使用频次百分比分别为14.85%、14.36%和0.50%。见表3。

表3 隔物灸治疗PD腧穴所属部位统计表

2.2.3 腧穴归属经脉分析 隔物灸治疗PD使用腧穴共涉及8条经脉,其中,任脉使用频次百分比为55.45%,为腧穴归经之最,其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经外奇穴主要为子宫。见表4。

表4 隔物灸治疗PD腧穴所属经脉及经外奇穴统计表

2.3 关联规则分析

使用Apriori算法对使用频次≥5次的腧穴进行关联分析,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70%,最大前项数为5,最终输出5条关联规则,见表5。其中排第1的关联规则为“子宫→关元”,其支持度和置信度为 28.21%和77.27%,分别表示子宫和关元同时出现在同一文献中的频率和其同时出现在含有子宫文献中的频率;增益为1.18(>1),提示此腧穴组合为有效规则。网络图显示高频腧穴之间的关联关系,图中圆圈对应相应腧穴,两圆圈之间的连线粗细表示两腧穴间的相关性程度,线越粗,提示相关性越高。见图1。

表5 隔物灸治疗PD腧穴关联规则分析表

图1 隔物灸治疗PD高频腧穴网络图

2.4 聚类分析

运用Ward法对使用频次≥5次的腧穴行系统聚类分析,共分成5个聚类群:中髎—下髎—上髎—次髎;足三里—太冲—三阴交;中极—气海—子宫;神阙;关元。见图2。

图2 隔物灸治疗PD腧穴聚类分析图

3 讨论

《金匮要略》有言:“经水不利,少腹满痛。”PD属中医“行经腹痛”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冲任、胞宫气血阻滞而“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致“不荣则痛”[5]。本研究中使用前3的腧穴依次为关元、神阙、子宫;关元通冲脉,为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可培肾固本、调理冲任、补益精血等,是调节机体气血、阴阳平衡的枢纽[6-8]。神阙与冲、任、督、带四脉关系密切,有通经活络、温补下元、行气活血等作用;且其联系肝、脾、肾三经,可疏肝健脾补肾、调理冲任气血[7]。子宫为女子蓄血之处,通胞宫,能活血化瘀、调经止痛[5]。以上腧穴的选用,体现了“治病求本,本于病机”的基本原理。

本研究涉及PD证型为寒湿凝滞证、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这3种实证,印证《景岳全书·妇人规》所言:“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也呼应杨莹莹等[9]研究结果:“原发性痛经以湿滞、血瘀、寒凝等实证最为多见”。寒湿凝滞证和寒凝血瘀证PD因寒、湿邪等客于冲任、胞宫,致使气血阻滞[10-11],应温补元气、调理冲任,故此2种证型选用主要腧穴也为关元、神阙、子宫。而气滞血瘀证PD因肝气郁结,气血不畅等致腹痛,需行气活血,疏通经络[12],故主要选神阙、关元、三阴交;其中,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有健脾、疏肝、益肾等功能[7]。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受风冷之气,客予胞络,损伤冲任之脉。”中医认为,PD病位在冲任、胞宫;也有研究[13]表明,PD疼痛反应部位在小腹和腰骶;本研究所用腧穴多位于腹部、腰背部和下肢部,体现了“局部取穴”原则。同时,选用腧穴多归经于任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阴脾经;任脉和脾经循行经腹部,膀胱经循行经腰背部、下肢部,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加之,任脉为“阴脉之海”,灸之可补气血、调气机、暖胞宫[10];膀胱经为“诸阳之属”,灸之可激发人体阳气,温阳散寒[14];取此二经上的腧穴可交通阴阳,协调阴阳[15],体现了“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的思想。

本研究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表明,隔物灸治疗PD的常见组穴为关元与子宫、中极、三阴交间的配伍:子宫→关元、中极→关元、三阴交→关元。其中,关元、子宫、中极皆为近端取穴,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关元与子宫又皆为腹部腧穴,两穴配伍可发挥活血化瘀、调理冲任等综合作用;关元与中极作为肝、脾、肾与任脉的交会穴,有一经多穴作用,能温肾助阳、健脾疏肝[14]。而三阴交为远端取穴,与关元配伍为远近配穴,有利于沟通机体上下经气,促使阴阳平衡,经络气血通畅。

从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来看,常用腧穴共分成5个聚类群。第一类为中髎—下髎—上髎—次髎,合称为“八髎”,八髎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足太阳脉气所发,且与督脉联系,可强腰壮肾,行经散瘀[16]。第二类为足三里—太冲—三阴交,足三里归经于胃经,太冲属肝经,三阴交归于脾经;此3经中,胃经与脾经相表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统血,加之肝主疏泄,协同作用可理气活血。第三类为中极—气海—子宫,中极、气海属任脉,子宫为经外奇穴,此3穴皆通胞宫,为治疗PD的重要腹部腧穴。第四类为神阙,因其所在部位特殊(皮下无脂肪组织且有丰富的静脉网和相关动脉分支)而有较强穿透力,且其与五脏六腑相互联系,多被单独使用于调整机体阴阳平衡[17-18]。第五类为关元,为本研究使用腧穴之最,从藏象角度言,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从经络角度而言,女性以“冲脉和任脉为根本”,不仅是痛经,涉及女性的月经病(正常生理周期功能紊乱、疼痛等)都应以“冲、任”二脉为核心;而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肾下胞中,故关元为最常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隔物灸治疗PD进行了不同维度和层次的选穴规律分析,且予以相应的数据支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遵循“治病求本”原则,多选用任脉和膀胱经腧穴,所选腧穴多位于腹部,腧穴配伍以调理冲任为主,兼以健脾、疏肝、益肾。同时,本研究纳入了单穴和双穴相关文献,能更全面反应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但从长远来看,隔物灸治疗PD需有更深入的研究,应进一步解决临床研究样本量不足等问题,且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选穴规律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申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神阙选穴任脉
任脉释名浅析*
光明中医(2022年6期)2023-01-05 12:47:03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选穴温灸法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神阙隔姜灸法结合针刺治疗脾肾阳虚型雄激素源性脱发的临床观察
针刺结合神阙拔罐治疗面部接触性皮炎验案1则
神阙穴特异性科学基础的阐释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布依族验方“神阙散”的早期安全性评价研究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三大特色选穴方法
西部中医药(2014年6期)2014-03-11 16: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