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源 湖南智谋规划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醴陵历史街区位于古城南部,是建成区范围内仅存成片的商业文化古街,故也称醴陵南门历史街区。历史街区以中山南路为轴连接渌江古桥(全国文保单位),向东西两厢外拓延展,面积约为6.8公顷。历史街区内现存的中山南路、正兴街、平等巷从风貌、尺度及走向均与历史上的街巷保持高度一致。区位图见图1。
图1 区位图
2.1.1 区域交通
历史街区现状主要依托“两纵两横”的车行干道路网结构,两纵为南北走向的中山南路和宝塔路,两横为东西走向的滨河南路和体育路。形成多条人行的主要街巷,如正兴街、清平街、平等巷等,渌江古桥为人行桥向南连接中山南路。现状路网结合规划中的仙岳山路等将进一步缓解与日俱增车行压力。
2.1.2 街巷肌理
现存街道肌理较为明晰,中山南路作为该片区的主要交通干道贯穿始终,保持较好的轴线完整,延展了历史街区整体氛围,整体商业氛围浓厚。主要街道肌理明晰,但巷道之间联系不明确,街区内部巷道缺乏或缺乏连通度。街巷整体尺度适中,但临时棚户占道较为严重,使得原本适宜的街巷尺度略显拥挤。街区内生活气息浓郁,居民或驻足闲聊、或晾晒衣物、或门前捡菜,时而听见儿童嬉戏打闹,时而听见挑担小贩吆喝,时而听见摩托(单)车鸣笛提醒。“街道-巷子-庭院”之间缺乏有效的串联,公共空间缺乏且疏于打理。
2.1.3 现状建筑
现存历史街区内保留各个时期特色建筑较多,特色建筑均沿街、巷为联排而建,新建建筑整体仍然保留着顺街而建的朝向,整体呈狭长形。中山南路中段、滨江南路、正兴街南段,呈南北朝向;中山南路北段和南段、正兴街北段,呈东西朝向;历史街区东侧新建建筑较多,均已改变原建筑的狭长结构,沿街巷而建或坐北向南或坐南朝北。历史街区周边其他地块建筑,均沿街、巷道开门,建筑肌理呈围合形态。
对建筑的风貌、建筑质量、建成年代及建筑层数进行分类评估。风貌大致分三类:传统风貌,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与传统风貌不协调,建筑风貌协调多集中在体育路以北的中山南路两侧。传统建筑因年久失修,建筑质量不容乐观,急需修缮、加固;新建建筑需进一步进行立面改造,使其风貌统一。建筑建成年代多集中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九十年代之间,建国以前的建成房子较多地集中在体育路以北的中山南路两侧。建筑层数以一二层为主,局部有多层建筑。
历史街区外围交通正逐渐完善,将在有效缓解现状的交通压力;街区内部街巷由于私搭乱建严重,略显拥挤,公共空间略有不足,街巷之间连通不够顺畅;建筑以沿街联排为主,开间较窄进深很长,通风采光效果皆受影响;建筑风貌协调统一相对集中,传统建筑质量良莠不齐,建成年代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综上分析可知,醴陵历史街区整体给人印象为“街巷尺度宜人,生活气息浓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应如何改善或解决:第一,避免大拆大建为前提,如何更为巧妙地组织交通;第二,现状建筑密度大,如何有效地梳理街巷空间,使历史街区重新焕发活力;第三,小尺度景观如何营造,才能达到《醴陵状元洲一江两岸老城区改造与建设规划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所提出的“一江两岸,瓷城古韵”的目标要求。
醴陵历史街区作为该城市历经千年发展演变的缩影,其改造应符合其自身文化脉络的发展,遵循以人为本、还原历史真实性、生态可持续发展等为理念;其改造原则应遵从我国著名学者阮仪三先生提出的“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四大原则,同时应服从区域宏观统筹原则,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等为原则。
历史街区的改造设计既不是纯粹的文物保护,也不应是拆除重建,而是在保护真实历史遗存的基础上突出街区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造,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因此,基于对现场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遵循三大理念、坚持六大原则提出“微改造”的设计策略,让城市留得下记忆、存得住乡音、勾得起乡愁。
醴陵历史街区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基于上位规划的功能定位,采取“微改造”的设计策略;引导当地民众积极参与,群力群策实现共建共享;在保留原有建筑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优化街区内部交通,整合庭院空间,整治街巷空间等;营造人性化、品质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场地,将其改造设计目标定位为“梳理古城脉络,焕发街区活力”。
历史街区外围交通正逐渐成形,街区内部主要梳理正兴街和平等巷这两天街巷。正兴街北街滨河南路,东接中山南路,整体呈现“L”形,全长约150m,宽度约为3.5m,最窄处仅2.9m。为保护历史街区原始风貌特征,建议正兴街改为步行街。
平等巷北街滨河南路,南接中山南路,全长约120m,宽度4m~6m,最窄处4m,道路两侧临时棚户和一层楼杂屋较多,可进行梳理形成5m宽车行道。对极少数危房、临时棚户进行拆除,拉通正兴街与清平街(美食街)之间的步行通道,使平等巷南北可通车,达到优化内部交通和加强与外围交通联系的目的。拆除房屋数量见表1。
充分将历史建筑找出来、较好地留下来、巧妙地用起来、延续历史脉络、弘扬文化载体,使其重现兴盛时期的辉煌。各年代建筑面形式不尽一致,充分尊重历史,寻找历史脉络,保持风格多样性,不强求统一风格,但需确保与邻近建筑的协调性。对后续新建建筑加强建设引导与历史街区整体风貌保持协调,展现古街的发展肌理。
以最小的拆迁量换取最大的空间效益。对庭院、街巷进行景观提质,织补绿量,引导居民从事合理的商业经营,营造商业氛围。拆除原塑料厂破旧厂房,梳理街区内部空间,形成公共庭院空间,改善周边建筑通风采光的条件。庭院改造前后对比见图2。
图2 庭院改造前后对比
历史街区的特色在其本身的文化特质,直观反映出一座城市的历史脉络,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的发展变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个历史街区都面临“拆”与“留”的现实课题。本文通过对区域交通的推导、对街区发展脉络的梳理、对街巷空间的整合、对私家庭院的提质、对原著居民的引导,试图从特色景观改造角度,来探索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的课题研究。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努力平衡街区发展与历史脉络的关系,有效改善现状居住环境,营造符合瓷城古韵的特色景观,力求引导居民进行合理的经营业态顺应当下的发展,寻求一种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历史街区的改造与更新应尊重历史,应统筹协调发展,应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在改造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居民直接参与,对改造方案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从全局出发有序推进改造时序,做到改造方案科学合理,建设有序推进,让历史街区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焕发青春。以特色景观营造的方式打造符合上位规划、展示醴陵文化及传统生活特色的历史街区。统筹考虑优化街巷空间结构,打造特色鲜明的街区环境,使其朝着精致、绿色、和谐的发展方向,为提升街区魅力,实现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