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启示

2021-11-09 12:29王贝贝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体系

王贝贝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00)

引言

根据历年来《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学生资助金额和受助人数均在逐年上升。而在高校资助工作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奖、助、贷、勤、补、免”的新资助体系,实现了“不让一名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庄严承诺。随着高校资助体系的日趋完善,对于受助学生的帮扶重点开始转移到心理关怀、学业指导、素质提升等精神层面,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已从确保不辍学走向资助育人。新时期,探讨资助育人工作的新内涵、新模式、新方法,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时效性必将成为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现状

(一)资助育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资助育人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固有功能,也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高级功能。资助与育人向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资助的育人功能总会伴随各类资助措施的推行或明或隐的发挥出来。2007年之前,我国高校的资助工作重点落脚在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物质帮扶,其育人功能则未受到足够重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资助工作进入新的阶段。这一时期,资助育人工作也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各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学业帮扶、心理辅导、诚信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资助育人体系开始逐渐成型。随着“十大育人”体系的推行,强调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发展的新方向。从高校资助工作的发展历程来看,当前我国的资助育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发挥其正向引导作用。

(二)高校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资助育人活动

从资助育人实施情况来看,高校仍旧是组织和开展资助育人活动的主体。随着各类政策文件的出台和资助育人体系的逐步完善,高校对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许多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育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北京大学一直是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典型,也是最早一批成立学生资助中心的高校之一。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北京大学已经确立包括燕园领航、青年领袖计划、优才拓展、公益之星评选等在内的多元资助育人模式,实现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关爱和能力帮扶的有效融合。吉林大学将资助育人工作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格局中统筹推进,利用大数据手段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量化测评”模型,通过“造血型”资助项目为受助学生提供锻炼平台,实施“十个一爱心工程”给受助学生送去心灵关怀。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在全国高校资助工作中也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学校在资助育人方面进行了多方尝试: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强调保护学生隐私,体现人文关怀;资助工作人员利用暑假开展“溪水行动”,走访受助学生家庭,宣讲资助政策;开展校园明星报告会和“青春矿大”年度人物评选,正向报道受助学生典型,树立学习榜样。

(三)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经济帮扶是资助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解决受助学生的经济问题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首要任务。然而,实现受助学生在知识层面、道德层面、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才是资助育人的最终目的。由于受到传统的“重资助轻育人”工作模式的限制,以及资助育人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投入不足的影响,现行的高校资助体系中,在关注学生精神成长方面严重不足,忽略对学生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资助育人的发展功能尚未充分体现。此外,当前高校资助育人是由学校负责开展,学校是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绝对权威,教育以灌输式、普及式为主,没有关注学生的个性需要,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育人模式单一也是影响资助育人功能发挥的另一因素。资助育人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通过一定的模式,借助一定的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相统一。当前,资助育人活动主要通过开展征文比赛、励志讲座、榜样学习等主题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成才意识。然而,随着“95后”“00后”大学生进入校园,受资助学生的思想特点发生很大变化,一成不变的模式对他们来讲已经失去吸引力,参与其中也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导致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较差。

(四)资助育人工作缺乏有效评价体系

定期对某项工作开展考核和评价,有利于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向,提升工作效率。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而言,科学有效的评价也大有裨益。笔者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以“资助育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近十年来国内对于资助育人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对资助育人的研究热点则主要集中在育人机制构建、育人功能论述、育人方式创新等方面。例如:徐美华(2016)等从资助政策、运行机制、保障体系、整合资源等方面入手,构建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机制;张远航(2018)分析了资助育人的重要价值,并探讨了资助育人工作的实现路径;李义波(2019)则探析了“五位一体”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资助育人工作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却发现资助育人工作尚且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高校虽然重视资助育人工作,构建起资助育人体系,开展资助育人活动,但是对资助育人工作缺乏有效考核。目前,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着重推进轻考核、重实施轻反思的问题。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的层次分析模型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涵盖的范围广泛,从前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到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发放,从受助学生心理辅导到素质提升,从资助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到资助政策宣传,都属于资助育人工作的范畴。通过对资助育人工作内容的分析,本文构建了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的层次分析模型,如下表所示:

表1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模型

奖助资金发放的科学性。各类奖助学金的发放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前提,其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到资助育人工作效果。在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界定受助学生群体范围,也就是明确资助育人的工作对象。在此之后,则是根据国家、学校的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各类奖助学金的发放,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提出,在困难生认定和奖助学金发放过程中,对学生隐私进行保护也成为对资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育人措施的有效性。资助育人功效的发挥在于资助育人措施采取的有效性,在于资助育人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目前,高校在资助育人方面的探索日趋深入,总体看来,资助育人工作措施包括了心理疏导、学业指导、就业提升、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多个方面,资助育人活动形式也更为多样化。但是随着资助育人工作进入新阶段,也要求高校不断进行创新,增强各项资助育人措施有效性,焕发资助育人工作新的活力。

资助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把握高等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自身特点,而资助育人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做人的工作,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部分,而非简单事务性工作,因此需要专业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资助工作人员与他们保持密切交流,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运用科学的方法给受助学生以指导。

宣传报道的及时性。从实际工作看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农村学生占比较大,而受到信息闭塞的影响,受助学生本人和家庭对国家和高校的各类资助政策的了解甚少,这无疑是资助育人工作有效开展所必须克服的障碍。另一方面,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树立自强自立的学生榜样,宣传他们的奋斗事迹,对于正在受助的学生而言必将产生正向激励作用。另外,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政府、高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及时的宣传报道,有利于高校资助工作发挥“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二)资助育人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完善资助育人评价体系,确定各个指标权重,本文选择长期从事高校资助工作的教师作为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构建起判断矩阵,计算出各指标权重,求出最大特征值,并对计算结果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 目标层各指标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表3 准则层B1各指标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表4 准则层B2各指标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表5 准则层B3各指标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表6 准则层B4各指标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根据上表的结果,目标层和准则层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系数CR均小于0.1,各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权重计算有效。在目标层中,奖助资金发放的科学性B1、育人措施的有效性B2、资助工作人员的专业性B3、宣传报道的及时性B4四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1、0.49、0.12、0.08,其中育人措施的有效性B2所占权重最大。在准则层奖助资金发放的科学性B1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精确的权重最大,为0.46,;在准则层育人措施的有效性B2中,对受助学生的心理关怀C7、学业和就业能力提升C8两个指标所占权重较大,分别为0.33和0.21;在准则层资助工作人员的专业性B3中,资助工作人员保持与受助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这一指标C12被认为最为重要,比例占到0.53;在准则层宣传报道的及时性B4中,对资助政策的宣讲解读C14权重最大,为0.53。

三、改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效果的对策

根据“十大育人”体系中的相关要求,资助育人要实现“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的结合,而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将起到一定的指向作用。本文利用所构建的资助育人工作评价体系,为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了“四精”改进对策。

(一)坚持精准化开展资助

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资金发放精准是全面推进学生资助精准化的基准,资助工作要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就必须以精准化为原则。首先,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认定方式,不再仅以学生提供的家庭困难证明为依据,而是要尝试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到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保证认定结果精确,打牢资助工作开展的基础。其次,高校应经常性开展调研活动,确定受助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完善各类奖助学金的发放体系,同时构建勤工助学、特困生临时生活补助等辅助办法。最后,在困难生认定、奖助学金发放时,应特别注重对受助学生隐私的保护,杜绝学生在公开场所比困、诉苦。

(二)坚持精心化培养学生

要实现“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的转变,必须把受助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核心。第一,丰富育人活动内涵。受助学生是育人工作的对象和参与主体,各项育人措施应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改变原有的灌输育人方式,精心设计各类资助育人活动内容,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第二,注重受助学生心理关怀。由于承受着来自家庭和朋辈群体的压力,受助学生往往较为敏感,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经常存在。为此,建立心理测评、咨询疏导、预防干预的心理帮扶体系,对于资助育人工作效果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扶贫是国家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而受助学生能够成长成才则是阻断贫困家庭隔代传递的关键,因此,资助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要精心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能力。通过学业帮扶、参与竞赛、就业指导等途径,使受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有能力承担社会和家庭责任。第四,培养受助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资助育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必须理清“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资助育人工作应该重视受助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以及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的培养。

(三)坚持精确化提升队伍工作水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奖助学金发放、育人活动开展等,都需要由专业资助工作人员完成,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资助育人的效果。高校应将学历水平、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等素质作为标准,选拔优秀教师从事资助育人工作。另外,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资助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受助学生家庭、学业、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与受助学生保持经常性沟通交流,把工作做到学生心里,赢得学生信任。正因如此,高校应该把对资助工作人员的培训常态化,精确化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四)坚持精细化宣传政策

对各类资助政策讲解、对各类优秀受助典型报道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提升资助育人效果的有效方式。高校应建立精细的资助工作宣传考核体系,要求资助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定期开展资助政策的宣讲,鼓励走访受助学生家庭,挖掘受助学生典型,在受助学生中营造“我要成才”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体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