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果蔬存在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的情况,因此加强对果树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十分重要。就当前所使用的果蔬农药种类来讲,依据化学的结构进行划分可分成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而当下成熟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液质联用法、液相色谱法等等。虽然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其存在重大的缺陷,即需要使用大型的仪器设备,无法进行现场检测,并且检测步骤十分繁琐,必须具备检测资质的机构才能开展检测,进而导致检测周期增加。因此,这些年来,各种能够在现场进行快速检测的方法越来越多,主要有酶抑制法、近红外光谱法、化学速测法、生物传感器法等等。下面,本文就快速检测果蔬农药残留的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并就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快速检测果蔬残留的方法
1.酶抑制法。酶抑制法是现阶段检测果蔬农药残留比较成熟的一种方法。此法的原理主要是依据农药对昆虫中存在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出现特异性抑制来进行检测。实际的检测操作如下:将待检测的样品和乙酰胆碱酯酶进行反应测试,利用乙酰胆碱酯酶表现出的抑制程度来判断样品中所含的农药成分及含量。依据此原理,相关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快速检测卡、快速测定仪等不同的设备。
酶抑制法的优点是对操作人员要求低、前期处理比较简单,并且进行检测的时间短,非常适合现场对大量样品进行检测。不过该方法也有局限性,首先是能够检测的农药种类不多,只能检测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以及有机磷类农药;其次是其结果难以辨认;最后是这种检测方法回收率、灵敏度以及重复性不理想。
2.近红外光谱法。介于可见光与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即被称作近红外光,该方法通过结合计算机和传感处理技术进行果蔬农残的检测和分析。利用该技术对果蔬当中残留的农药进行检测时,好处在于不会对样品进行破坏,同时能够做到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同时测量多组。但该检测技术现阶段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灵敏度低、易受到干扰,当定量分析果蔬中农残时还需要拟合大量的数据模型,并且结果的可靠性有待提高。制约这种检测方式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背景干擾与仪器稳定性,而且检测的残留农药浓度大部分是mg/kg或g/kg级别。因此,怎样降低检出限、提升稳定性是近红外光谱法需要解决的问题。
3.化学速测法。该检测方法的原理为,对有机磷类的农药运用离子催化剂进行反应,把有机磷类药物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氨、酚、磷酸、硫醇小分子形式,再和紫红色检测剂进行反应,然后检测剂褪去颜色。这种检测方法的优点是稳定性较高、检测成本比较低,其缺点是易出现假阳性、不易保存,该方法现阶段只适合检测有机磷类农药,而且对于还原性物质还比较容易受到干扰。
4.生物传感器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检测机构通过生物传感器来对农药残留进行分析,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农药残留的有效检测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把检测器和生物敏感部件进行有效的连接,进而实现对果蔬残留农药的分析处理。首先主要通过生物敏感部件对特定的待测化学物质产生响应,从而把这种响应转化为pH、电导等信号,之后再由检测器表达,最后可以根据变化的数值了解待测物质中残留农药的量。
二、快速检测果蔬残留
方法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不断扩大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目前,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及县城均配备了检测果蔬农残的快速检测设备,在一些果蔬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以及大型商场,各种快速检测仪也非常常见。但在一些偏远的地区,这些快速检测技术还没有得到普遍应用,这也导致偏远地区的果蔬农残发生率较高,影响到当地居民的饮食安全。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加大对资金、设备的支持,为当地配备足够的快速检测设备,保证当地居民“舌尖上的安全”。
2.扬长避短,不断开发新的快速检测技术。目前常用的几种果蔬农残快速检测技术各有优缺点,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扬长避短,加强对技术的研发,开发出更加方便、效率高的技术。比如现在的酶抑制法就需要解决降低假阳性率的问题,近红外光谱法和拉曼光谱法需要解决提高仪器稳定性与降低背景干扰性的问题,生物传感器法需要解决使用寿命短、稳定性及重现性差等问题。
综上所述,果蔬农药残留的检测需求正在逐渐加大,这就要求快速检测方法必须要尽快发展起来,从而给现场检测提供支持。目前,各种快速检测方法均有优劣,相关部门应该扬长避短,加快解决各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研发出更加实用的检测方法,为人们“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作者简介:刘红卫(1968-),男,汉族,陕西西安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食品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