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 袁秋梅 孙姜 许倩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服务区域发展,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坚持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在食品添加剂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团队按照“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的要求,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书育人的内涵,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育人因素,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发挥食品添加剂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落实教师的育人职责,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的“三全育人”格局。
一、食品添加剂课程
思政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1.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现状。食品添加剂课程是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食品品质控制、食品检验工作的岗位能力支撑课程。近年来,由于食品添加剂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食品添加剂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中小食品企业和小作坊生产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不熟悉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盲目添加;二是部分生产经营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主观故意非法添加;三是部分技术人员由于水平不足,在生产过程中错误操作而导致超标添加。这就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守法意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要注重职业道德的渗透,将职业道德、守法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食品行业发展的要求。食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专业知识,具有食品添加剂使用和判定能力,具有法律法规意识和标准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因此,食品添加剂课程要加强教学改革,从“育人”本质要求出发,抓住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作用,着力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深入挖掘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落实专业课程教师的育人职责,在教学中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食品行业的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责任,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增强职业责任感。
3.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性质。食品添加剂课程包括食品添加剂的特性基本知识、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应用试验、按照标准选用合适的食品添加剂这三方面内容,既有专业知识学习,也有技能训练,同时所有食品添加剂都要按照标准使用,这样的课程特点更有利于全方位、全过程思政教育,更有利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食品添加剂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特点,课程教学任务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必须加强思政教育。
二、食品添加剂课程思政育人实践
食品添加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是要解决高职食品专业“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同食品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整合思政教学资源,按照价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修订课程标准,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增加食品添加剂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即:培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价值引领,具有优良食品行业职业道德、食品安全法制意识、爱岗敬业责任意识和劳动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互帮互助团队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根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深度挖掘提炼食品添加剂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精心融入家國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工匠精神等思政素材,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将课程思政内容上传教学资源平台,拓展食品添加剂课程育人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把食品添加剂课程上出“思政味”和“家国情”。比如非法添加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增加“三聚氰胺”事件分析,融入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再如在食品添加剂的应用中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生产高质量产品的社会责任意识。
3.强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核心价值引领、治学态度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依托课程资源平台,采用案例式、问题引导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示范教学等多种形式促进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设计中选择恰当的思政元素结合点,比如对于食品添加剂的选择和使用限量,在教学中融入合规意识,学生必须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来选用,在具体添加量上弘扬精益求精的精神,严格规范使用计量器具,形成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在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理的知识点融入思政元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让课程思政“内容实起来,形式活起来”,营造“浸润式”思政教学,引领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中包括思政教师、食品专业教师、校企合作单位的校外指导老师,其中,思政教师把思政教学的价值体系转化为专业知识体系、创新能力体系的学习动力;专业课教师把专业教学的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的专业情怀,着力提升课程建设的政治高度、人文情怀、责任担当;校外指导老师通过实际工作情景教学,展现工作中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规范严谨的标准意识。教师团队要加强学习,提升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模式,引领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
5.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改革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是针对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以及学习过程中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劳动精神等方面做出的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增加课程思政的考核内容,比如酸奶产品配方设计,既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考察学生是否具有守法意识、安全意识,能否按照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课程考核评价要加强思政元素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任务,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锻炼他们的职业品格。
食品添加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升了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了食品添加剂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知识技能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统一,完善“三全育人”机制,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