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香香 刘振雄
在2018年6月26日召开的深圳市罗湖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动员会上,《罗湖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2018-2020)》(下称《方案》)得以发布。这是全国第一个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区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也是罗湖区乃至深圳市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中有里程碑意义的行动宣言。《方案》中明确指出了育人模式改革——做好“午餐午休服务与教育”,要求2018年全区65%以上、2019年85%以上、2020年100%的义务阶段学校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午餐午休服务。
一、问题的提出
在罗湖教改的号召下,学校率先尝试将“午餐午休服务” 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一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在午餐时存在挑食的行为;
2.部分学生在午餐时没有形成好的餐桌文化;
3.午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
4.部分学生在午休时很难静下来,会左顾右盼、交头接耳,造成不良午休氛围。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开始思考:在“午餐午休服务”中,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
二、核心概念界定
良好的“午餐午休服务”行为习惯:基于我校“三JING文化”的德育体系下,课题组竭力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引导学生在“午餐午休服务”中做到“敬”“净”“静”,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受益终身的行为习惯。
三、国内研究现状
在综合实践课程中,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聚焦到“午餐浪费现象”和“餐桌文化”,但就如何开展调研活动,如何推进餐桌文化建设并没有给出系统的理论依据。同样,“午休”也是,国内很多学校仅仅是给出了午休管理制度,但并没做到午休文化建设。在知网上,相关研究及论文非常之少。
四、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目标
1.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科学饮食,不挑食。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餐桌文化习惯,做到“敬”“净”“静”。
3.倡导学生进行“光盘行动”,不浪费粮食。同时,就“午餐浪费现象”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4.利用微课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行为习惯。
(二)课题研究内容
1.午餐浪费现象的调查分析与建议。(学生完成)
2.探究如何推行午餐文化;(“敬”“净”“静”)
3.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好的午休习惯,营造良好的午休氛围;
4.探讨利用午休时段(每天5分钟)给学生讲故事,让他们静下来的同时培养他们更多的好习惯的可行性。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选取部分午托班级开展午餐浪费现象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记录每天的菜谱、班级每天泔水桶的重量,采访光盘同学和倒掉饭菜的学生,再根据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午餐浪费的是什么,是谁在浪费,为什么会浪费,浪费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个案研究法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与学生进行访谈,以了解和发现午餐、午休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工作方向。
五、主要过程、活动简述
(一)主要过程
1.组织结构
本课题组总负责人为汪香香,现为深圳市水库小学德育工作组组长,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均为一线教育、管理人员。其中,有深圳市水库小学总务处主任、德育处主任、课程中心主任、安全办副主任、综合实践科组长、创客组长等骨干教师。自2019年4月本课题被批准立项以来,我们迅速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
2.阶段进程
立项开题阶段(2019年4月—10月)
(1)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前沿与现状,了解“午餐浪费现象”和“餐桌文化”的研究现状;
(2)课题组成员跨学科开展研讨会议,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问题,制定研究方案;
(3)完成课题申报立项与开题论证;
课题调研与实施阶段(2019年12月——2020年12月)
(1)制作问卷,对我校午托学生、午托学生家长、午托管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而了解我校的午餐、午托现状,清楚本校午餐、午休中存在的不足,为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提供思路。同时,收集对本研究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更好地促进研究的开展。
(2)课题组成员分小组进行多角度、多方向、多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并积极撰写研究报告、教学设计等。
(3)课题组定期开展组内研讨活动,及时修正研讨方向,并定期整理阶段性成果;
(4)课题组成员动员多方参与,学校、家长、配餐公司多方联动共同开展“光盘行动”。
后期结题阶段(2021年1月——2021年8月)
(1)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教学设计等,汇编研究成果;
(2)完成课题结题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3)总结与反思,明确研究不足之处,为下一阶段研究做铺垫。
(二)活动简述
1.落实常规
从开始课题研究到现在,课题组成员都坚持在午餐、午休的管理一线上,及时了解我校午餐、午休的现状与不足。课题组成员苏新杰为学校安全办副主任,负责定期开展全校午餐、午休管理人员会议,传达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方向,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力。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长流水。课题组想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应从午餐、午休管理人员开始动员。让全体午餐、午休管理人员意识到问题,了解今后工作方向是第一步。全体管理人员做到思想上统一,行动上一致才能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基本保障。
2.完善机制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课题组成员及时掌握了本校午餐、午休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如,有的学生极为挑食;有的学生吃饭时,总是会有饭菜和汤汁洒在桌上、地上;有的学生饭后喜欢追逐打闹等。为让更多的学生在午餐、午休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组成员制定了本校午餐、午休管理机制。
3.习惯养成
健全的机制为午餐、午休管理人员提供了抓手,也为学生提供了行为准则。但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自我向上生长的力量?课题组经研究探讨,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课及综合实践课,帮助学生了解并养成科学的饮食结构,意在让学生不挑食、不浪费。同时,课题组教师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养成了餐前、餐中、餐后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餐前洗手有序拿餐,餐中保持桌面、地面干净,不撒饭粒不扔剩菜,餐后垃圾分类,将餐具有序归位等。
在課题组成员的努力下,学校的“三JING文化”(即“敬”“净”“静”)精神有效地融入在午餐、午休活动中,整个校园里充盈着敬畏、纯净、宁静的气息。在这里,教师尊敬生命,安心教书,静待花开,学生敬畏生命,安静读书,争相绽放;师生和谐融洽,宁静致远;家校携手同建,共生共长。
4.交流研讨
课题组的教师们都积极参与每天的午餐、午休管理,认真做好了相关实践笔记,积极撰写教育叙事,并与定期的课题组研讨会上分享交流自己的管理经验。同时,提出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策略。
六、研究的成果与成效
经过两年的研究,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锻炼了一支以课题组成员为基本组成的骨干教师管理团队,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对于如何在午餐、午休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多方联动共育人
1.陪餐活动
在针对午托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29%的家长选择让学生参加午托的原因是“离家较远”,53%的家长选择的原因是“不便接送”,18%的家长选择的原因是“培养孩子独立”。
而在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却发现了矛盾之处,在“你喜欢校内午托吗?”这一选项中,仅43%的学生选择“喜欢”。课题组成员通过个别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更渴望得到家长的关注。
基于以上,课题组成员立马反馈学校。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家长、配餐公司、课题组多方联动参与,制定并落实了陪餐计划,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光盘”行动
在午餐、午休中,不少学生都存在浪费粮食的现象,需要教师的不断提醒。但小学生往往节约粮食的观念不强,甚至大部分学生还有挑食的坏习惯,这就更容易形成粮食浪费。课题组成员立足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分工合作,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意识为主,激发学生勤俭节约,争当“光盘族”。
(1)科普先行
课题组成员庄丽情是一名科学教师,也是我校创客工作组组长。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庄老师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制作了《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件,并鼓励全校的科学教师帮助各年级学生认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引导学生构建科学的饮食结构,不挑食。
(2)活动开展
课题组成员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选取部分午托班级开展午餐浪费现象的调查活动。我们让学生记录每天的菜谱、班级每天泔水桶的重量,采访光盘同学和倒掉饭菜的同学,再根据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午餐浪费的是什么,是谁在浪费,为什么会浪费,浪费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通过一个月的持续调查记录发现,平均每天每个午休班的泔水桶净重约4Kg,每天仅有约13%的学生能做到“光盘”,在采访未“光盘”的学生时,大部分给出的理由都是“今天的菜不合胃口,吃不下”。由此,不难看出学生挑食现象的严重和“光盘”行动的迫切性。对比各班学生记录的菜谱和班级泔水桶重量,我们发现吃南瓜、娃娃菜时泔水桶偏重,吃麦乐鸡、茄子时泔水桶偏轻。在学生给出的建议中,有“建议配餐公司少做南瓜,多做茄子”。此时,无论学生给出怎样的建议,课题组成员都给予一定的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5月22日,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去世了。在这之后的一周里,午托班的学生“光盘”率大幅度提高。课题组立即与“光盘”学生进行访谈,经了解,部分学生意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想用自己的“光盘”行动为袁隆平爷爷送最后一程。
(3)机制激励
为让更多的学生珍惜粮食,杜绝浪费,帮助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意识。课题组联合配餐公司对午餐“光盘行动”的学生给予奖励。连续一周“光盘”的学生可获得表彰及一次自主“点餐”权。
(二)德育故事正能量
学生用过午餐后,接下来便是长达近90分钟的午休。如何帮助学生迅速安静下来享受这90分钟呢?课题组成员经过研究讨论,认为德育故事能起到一定的正面引导效果。好的德育故事能让学生在午休时感到放松,减轻疲劳,消减学生的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
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课题组共搜集了142篇德育故事,并分类整理为习惯篇、梦想篇、读书篇、惜时篇、微笑篇、自立篇、守信篇、互助篇、感恩篇、拼搏篇10个篇目。在每天的午休中,由学生代表为学生讲故事。小故事,大道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形式,对这些德育故事非常着迷。基于此,课题组成员又将德育故事制作成微课,这样不仅午休班的学生能够观看,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微课德育故事受到教育。
例如,《勤俭节约的民间故事》一篇,课题组成员将其制作成了微课,并将二维码分享给学生,便于学生随时随地扫码观看。这样一来,大大提升了微课故事的利用率和影响力。
在课题组成员的全体努力下,课题组的预期成果成效基本全部达到。
七、思考与打算
《方案》中明确指出2018年全区65%以上、2019年85%以上、2020年100%的义务阶段学校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午餐午休服务。自本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成员潜心研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本校的规章管理制度。在为午餐、午休管理人员提供抓手的同时,也为学生的行为提供了准则。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自发向上,课题组更是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回顾和总结之前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课题组仍有做得不足的地方。
(一)课题研究的不足
1.在“光盘”行动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记录没有第一时间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后续的数据对比及分析建议时较难下手。
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挑食的现象有所改善,但依旧有学生严重挑食,对于这部分学生课题组暂时没有想到好的解决办法。
3.针对学生的午休情况,课题组难以把握。用何种方式让学生较为舒适地午睡?让学生趴在桌子上睡是否对学生的身体发育有影响?如果不让学生趴着休息,在有限的条件限制下,如何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午休?这些困难课题组仍就没有攻克。
4.在利用德育故事对学生进行正能量教育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题组不禁反思,由课题组将故事给到学生,很可能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发挥,能否由学生自己找故事、编故事、讲故事?
(二)今后的努力方向
1.“光盘”行动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个活动,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生活态度。在今后的午餐、午休管理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将继续做好“光盘”行动,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树立“节约高尚,浪费可耻”的意识态度。
2.德育故事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课题组成员将继续用小故事的形式教给学生大道理。让学生学得轻松,悟得明白。
3.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将努力学习,进一步提升个人的信息化技术水平,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责任编辑 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