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献峰 陈衍熙 任利君 范重阳 娄渊和
盆腔炎是指病原菌侵入机体中的生殖器官后引起生殖器官、盆腔腹膜、结缔组织等发生感染性病变,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包括下腹痛、腰骶部疼痛、月经异常、精神不悦等[1]。盆腔炎病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导致附件组织纤维化,周围组织相互黏连,逐渐形成慢性盆腔炎,若不及时有效的救治,可导致输卵管闭锁或不孕[2]。目前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炎仍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但随着临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病原菌的耐药性普遍较高,单纯的抗生素治疗无法发挥理想的治疗效果[3]。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的根本病机为妇女经期或产后使门户大开,易外感邪毒,气血搏结,湿热之邪阻遏气机,气机不畅,湿热蕴结于胞宫,导致气滞血瘀,形成该症,当以活血祛瘀,行气、祛湿、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4]。针药结合是中医传统常用的治疗手段,二者可发挥协同作用,对提高疗效具有积极意义[5]。本研究对46例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患者在现代医学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联合芪丹祛瘀方治疗,分析其临床作用机制。
2019年5月~2020年12月界首市医院收治的95例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患者,脱落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年龄20~49岁,平均(31.72±5.60)岁,病程1~6个月,平均(3.71±0.89)个月,肿块最大直径2.5~6.1cm,平均(3.92±0.85)cm,其中单侧38例,双侧8例。对照组46例,年龄20~48岁,平均(31.30±5.71)岁,病程1~6个月,平均(3.53±0.92)个月,肿块最大直径2.7~6.0cm,平均(3.81±0.80)cm,其中单侧36例,双侧10例。两组在年龄、病程、肿块大小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所有措施经界首市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90401)。
(1)符合《妇产科学》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6];(2)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气滞血瘀证的诊断标准[7],主症为小腹胀痛或刺痛,痛处不移,腰骶胀痛,次症包括月经量增多,经行腹痛加重、白带增多,抑郁寡欢,或伴有乳房胀痛、性交痛;舌紫暗有瘀斑,脉弦涩;(3)未发生盆腔结核、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腺肌症等病变;(4)依从性良好,可遵医嘱进行用药,定期完成随访。
(1)机体心、脑、肾、肺、肝等严重功能不全者;(2)其他部位伴有急慢性感染者;(3)近14天内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治疗史;(4)对选用的药物过敏者;(5)备孕、妊娠、哺乳期间的妇女;(6)免疫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病变。
对照组:采用现代医学常规治疗,包括口服左氧氟沙星片(第一三共制药,国药准字H20000655,规格:0.1 g,生产批号:20190410,20200120),每日3次,每次0.1 g,口服替硝唑片(浙江杭康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3020324,规格:0.5 g,生产批号:20190419,20200612),每日1次,每次0.5 g,连续治疗4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联合芪丹祛瘀方治疗,包括:(1)温针灸,选取气海、三阴交、血海、子宫、关元等腧穴,采用一次性华佗牌毫针直刺入穴0.8~1.2寸,行平补平泻手法,以酸麻胀感为度,留针30分钟,将2 cm的艾条段置于针柄处并点燃,每穴燃尽2段,隔日1次,连续治疗4周。(2)芪丹祛瘀方,方中组成黄芪30 g、丹参30 g、柴胡10 g、黄芩10 g、香附12 g、白芍15 g、赤芍10 g、当归10 g、半夏10 g、蒲公英15 g、五灵脂10 g、蒲黄15 g、鸡内金10 g、皂角刺10 g、连翘15 g、甘草6 g、水煎服,由本院中药药房统一煎制,每剂取汁300 mL,分为2袋,患者于早晚两次温服,行经期停药,连续治疗4周。
1.5.1 疗效判定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标准拟定[7],包括:(1)治愈,下腹痛、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全部消失,B超检测肿块基本消退;(2)显效,下腹痛、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显著改善,B超检测肿块缩小>1/2;(3)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有所好转,B超检测肿块缩小≥1/3,但不足1/2;(4)无效,上述标准未达到,B超检测肿块缩小<1/3,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的例数+显效的例数+有效的例数)/46×100%。
1.5.2 盆腔炎性包块比较 运用B超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肿块的最大直径变化。
1.5.3 主观疼痛程度比较 对患者的主观疼痛程度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定[8],选取10 cm的刻度尺,患者根据主观疼痛程度在刻度尺标记相应位置,由同一检测医师根据上述位置读出相应评分并记录,同一患者取连续3次检测的平均值。
1.5.4 炎症因子比较 采集治疗前和治疗后空腹肘静脉血4 mL,经抗凝、静置、离心处理后,取上层清液,在全自动酶标仪(迈瑞公司MR-96A型)上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的水平。
1.5.5 血液流变学比较 在全自动血流变仪(重庆赛航科技SH211A型)上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水平,包括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
观察组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65%(44/46),对照组为82.61%(38/46),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治疗前,两组的肿块大小、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的肿块大小、疼痛程度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肿块大小、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肿块大小
治疗前,两组的CRP、IL-1β、MCP-1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CRP、IL-1β、MCP-1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CRP、IL-1β、MCP-1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炎症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比较
盆腔炎病变部位较特殊,药物难以抵达患处发挥疗效,病情迁延难愈,形成慢性盆腔炎[9]。慢性盆腔炎可促使输卵管增粗且阻塞,造成患者不孕或宫外孕[10]。抗生素药物治疗是临床最常采用的方式,但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其抗菌、抗炎作用受到限制[11]。慢性盆腔炎属于中医“痛经”“癓瘕”的范畴,其根本病机为气滞血瘀,气滞与血瘀互为因果,血瘀贯穿整个病理进程,是导致该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治疗当注重活血化瘀,瘀血得散,冲任胞宫血行畅通[12]。少腹为肝经循行部位,肝气不疏则腹部不适,疏肝理气可促进气血运行,气行则血行[13]。慢性盆腔炎久病易化热,耗伤机体正气,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应注重清热、祛湿、补气等,气机充盈则气行有力,湿热得祛则病程缩短。本研究选用芪丹祛瘀方治疗,方中黄芪、丹参用作君药,黄芪能健脾益气,扶正固表,丹参能活血化瘀,止痛;二药联合共同促进气血运行;柴胡、黄芪、当归、香附、白芍、赤芍半夏用作臣药;柴胡能疏肝解郁,疏泄郁结之气;与黄芩配合,提高清热解毒之效,与柴胡配伍可散郁火;半夏能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当归能养血活血;赤芍能清热、活血、凉血;白芍能调气活血;香附能疏肝解郁。连翘能透热转气,活血散疮;蒲黄与五灵脂联用,能活血化瘀,消肿散痈,通脉止痛;蒲公英能化热毒、散滞气;皂角刺能活血祛风;鸡内金能消食化积;甘草能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配伍严谨,标本兼治,共同发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温针灸是中医重要的组成部分,将针刺和艾灸相结合,能疏通经络,温通温补,增强穴位的刺激作用,促使气机调达,血行不滞[14]。本研究选穴气海、三阴交、血海、子宫、关元,其中气海能温经通脉,祛瘀止痛;关元能调畅气血,暖宫镇痛;子宫能活血调经,升阳举陷;血海能活血祛瘀,促使气血运行通畅;三阴交能调冲任,暖胞宫。全方合用,共同发挥调理气血,祛瘀散结,调理冲任,通经止痛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肿块大小、疼痛程度降低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温针灸联合芪丹祛瘀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进一步缩小肿块大小,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炎症反应是慢性盆腔炎最主要病理进程,大量的炎症因子参与盆腔炎的病变进程,促进炎症细胞聚集,加重细胞组织的损伤,促使组织纤维化和肿块的形成[15]。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血清中的CRP、IL-1β、MCP-1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温针灸联合芪丹祛瘀方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炎症反应,有助于降低附件组织的炎性损伤。
慢性盆腔炎的发生与血液流变学关系密切,大量的炎症反应和病原菌感染可导致机体纤溶系统失衡,机体中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进一步加重了肿块的形成[16]。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低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表明,温针灸联合芪丹祛瘀方治疗有助于纠正慢性盆腔炎患者机体的纤溶系统失衡,能进一步改善血液流变学水平,减轻血液高凝状态,此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温针灸联合芪丹祛瘀方治疗可提高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缩小包块大小,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和调节血液流变学有关,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