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菲 图:刘凯
对于总经理潘占福领军的一汽-大众来说,新的征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在守正创新之路上,把握好数字化转型这一关键核心则显得至关重要。根植中国汽车行业30 年,一汽-大众持续精进构筑体系能力,在取得斐然成绩的同时,也收获了卓而不凡的远见、决心和行动力。驭势而行、以变应变,一汽-大众勇敢行进在这条荆棘密布、崎岖坎坷的数字化转型道路上。其中,下辖组织资源管理、IT 业务管理两块主要业务的管理服务部,其职能也从原先单纯的支持性部门,转变为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传统的大型企业组织架构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和发展,会容易形成部门间“各自为战”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很难适应当前行业变革和市场竞争对企业高效运行的要求。对于一汽-大众的数字化转型来说,迈出第一步就颇具挑战,必须要考虑一汽-大众的实际情况,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还有对整体体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赋能。
一汽-大众管理服务部总监窦恒言直言,在对比分析后,他们最终决定把打通“部门墙”、重新构建公司流程框架作为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对于一汽-大众这种体系庞大的企业而言,开展数字化变革无异于‘大象跳舞’。各职能部门往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和流程,在这种前提下要实现全公司的数字化很难步调一致。只有跨越了部门和体系的流程,才能使部门之间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一汽-大众管理服务部总监窦恒言
学员座谈会
培训班学员
以此为目标,一汽-大众正致力于让流程把组织里的不同部门连接起来,让业务流程沿着组织机构既能纵向运行、又能跨部门横向协同,让组织由传统的职能化管理模式向流程化管理模式转变,从而解决流程重复设计、流程空白等问题。
只有业务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了,才能沿着数据思路建设数字化系统、构建数据底座,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业务的高价值、高质量交付。
一汽-大众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初期,并没有盲目跟风,他们选择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基于现实,锚定业务,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的数字化场景模型,找出合适的方法来解决业务问题,谋定而后动。
但“后动”并不代表行动的迟缓,相反,一汽-大众的做法凸显其深思熟虑后的果断——采取“点、线、面”并行的路径开展工作,以加快推进转型进程。“点”即痛点,找到业务难点、痛点和其中蕴含的商业潜力,进行数字化变革;“线”即把业务流程做全面的数字化启动;“面”即把整个业务做数字化平台管理。
“数字化平台的建立才意味着真正实现数字化。”在窦恒言总监看来,此前做的应该叫信息化,得到信息要经过人为加工后才能对业务进行干预。而数字化平台建立之后,数字化可以直接发力,驱动业务,实现质的跃升。为推进数字化管理,一汽-大众还成立了直属总经理管理的数字化变革办公室,帮助各个业务部门找到并解决痛点,助力数字化变革顺利实施。
显然,一系列精益数字化管理举措已经让企业转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企业运营方面,一汽-大众已实现双品牌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规范零件数据和流程,零件清单一致性由80%提升到100%;营销方面,已实现1 400 万用户注册,200 万月活,20 万到店客流,2 万成交量,触点覆盖度从80%提高至100%;经销商生态方面,搭建EP/MEP 厂店一体化生态平台,实现了业务在线化和智能化处理、经销商获客能力与销售管理效率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提升。
尽管如此,对一汽-大众而言,转型之路依然道阻且长。要推进数字化变革,支撑转型战略落地,建设一支有激情、有信念、有能力的人才队伍势在必行。一汽-大众数字化人才培训转型项目的落地,彰显了一汽-大众主动拥抱变化的态度。
2020 年,一汽-大众以培养一批优质的开发类和产品类后备人才为目标,联合行业内头部互联网企业资源,利用高效的脱产培训模式,打造了一所具有一汽-大众基因的创变型数字化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第一期60 名学员是一汽-大众从内部报名的1 300 多名年轻员工中层层选拔出来的,从2020 年8 月开始经过11 个月的全脱产培训,毕业后再回到一汽-大众,在新的岗位上发挥“转型新势力”的优秀才能。这个项目在国内车企当中尚属首次,而这所数字化人才“黄埔军校”的成立和运行,不仅是一汽-大众有史以来周期最长的精细化运营全脱产培训项目,更是其数字化人才战略实施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些被誉为“转型新势力”的学员,承载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使命,远赴宁波、上海、杭州去完成新的学业。截至目前,第二期的60 名一汽-大众数字化转型培训班学员已远赴他乡,为一汽-大众未来的数字化征程积蓄前行的力量。
三十而立、再启新局、深耕基础、守正创新。一汽-大众以“启新”之势,全面拥抱新时代发展机遇,以创新数字化管理手段推动企业转型,将数字化打造成企业面向未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不断为未来的新生代用户打造超越期待的高品质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