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洲,沈艳丽,赵全邦,李 静,蔡金山
(1.青海省杂多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 杂多 815300; 2.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 西宁)
羊传染性脓疱又称羊传染性脓疱性皮炎,俗称羊口疮,是由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中的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以口腔、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疱、脓疱和结成疣状痂垢为主要特征。羊传染性脓疱在青海省常常呈现地域性流行,在芨芨草丛生的柴达木地区发病最严重,主要是幼年羊损伤口腔黏膜后易被病毒感染引起发病,导致病羊采食、吸允发生困难,影响羔羊成活及生长发育,为掌握全省羊传染性脓疱发病及流行情况,笔者对2009-2019年羊传染性脓疱进行了调查。
二十世纪80年代,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与海北州海晏县畜牧兽医站协作,用病羊痂皮制苗,开展疫苗免疫试验,与兰州兽医药品制造厂共同进行了羊口疮细胞苗中试生产,该疫苗在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门源种马场、三角城种羊场等地应用后,发病率减少60 % 以上,致死率减少5 % 以上[2],免疫效果明显,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十世纪90年代羊传染性脓疱主要发生在德令哈、都兰、乌兰、天峻、互助、称多、共和、湟源等县市,共发病10.15万只,死亡1.34万只,平均病死率13.2 %,其中德令哈市发病和死亡数最高,占全省发病数和死亡数的84.4 % 和37.2 %[1]。
2009-2019年10年间,全省上报11起羊传染性脓疱疫情,涉及5县,疫点达21个,发病1 392只,病死215只,病死率15.45 %。对各县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分析。
表1 羊传染性脓疱发病情况
互助县羊传染性脓疱发生较多,死亡率高,主要原因一是该地区属于农业区,养殖方式以舍饲育肥为主,引进育肥羊只时,环境发生变化,加之长途运输,造成羊只疲劳等原因,致使体质下降,对病毒抵抗力降低,造成暴发性流行;二是未对发病羊只进行隔离,造成羊只大范围的传播,对污染的圈舍、饲草及尸体没有及时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使导致本病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三是互助县羊传染性脓疱多发生在半岁以上羔羊,在连年发病的地区,要及时开展疫苗接种工作。
疫情主要分布在海东农业区的民和、互助,海西州的德令哈、天峻、乌兰,发病数和死亡数最多的是互助县。与前10年间相比,疫情总体发病数有大幅度下降,但病死率提高2.25个百分点,发病地区相近,可能与病原在该地区长期存在有关,属于地方疫源性流行。
互助、德令哈、乌兰等地区羊传染性脓疱地域性流行的特点十分突出,是由于病毒的抵抗力较强,可长期存在于圈舍及草场土壤中,造成该地区羊常年感染发病。本病多发于春秋季。3~6月龄羔羊易感,成年羊发病较少,呈散发性传染。柴达木地区芨芨草、带刺草丛生,幼年羊损伤口腔黏膜后易被病毒感染引起发病,这些地区发病后死亡率较高,主要原因是由口腔病变和伴随的继发性感染导致的食欲减退而引起营养供给不足,导致羊群生长缓慢和死亡的原因。在羊传染性脓疱病的流行季节,尽可能不给羊群饲喂干硬的饲草,及时挑选出饲草中的芒刺,并在饲喂的饲料和饮水中适量添加食盐和矿物质添加剂,以减少羊群发生啃土、啃墙、采食异物等异食癖现象,保护好羊群的皮肤和黏膜。
近年来,随着肉羊养殖业的发展,牲畜流动频繁,养殖场户在引进羊时,由于忽视了对羊只的检疫、隔离、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防范措施,导致本病在养殖场户时有发生,给养殖场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今后应做好以下工作:
在流行地区,每年用羊传染性脓疱弱毒疫苗对羊群进行免疫接种。接种时可按每份疫苗加入生理盐水进行充分摇匀,在每只羊的口腔黏膜内注射0.2 ml,怀孕母羊可在产前30 d左右接种[3]。
羔羊长牙阶段,口腔黏膜娇嫩,容易引起外伤,应避免饲喂带刺饲草或在有刺植物的草地放牧.同时应供给营养全面、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全价饲料,日粮中适当添加食盐,以减少啃土啃墙而导致的皮肤黏膜损伤。
不从流行地区引进羊只,如需引进时,应隔离检疫,2~3周后未发现疫情,并经彻底消毒后方可混群。如发现羊出现皮肤和黏膜损伤,应及时隔离病羊,对受伤羊的皮肤和黏膜及时涂抹碘酊或紫药水,并用10 % 石灰乳、2 % 火碱或20 % 热草木灰水消毒羊舍、饲养用具和环境,以减少羊群感染本病的机率,并做好圈舍消毒和病死羊无害化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