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洁
(上海电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上海 200434)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电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的控制系统包括线性控制系统及非线性控制系统。实际的系统没有纯粹的线性系统,组成控制系统的元件其静态特性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非线性。因此,掌握非线性系统分析方法是相当重要的。“自动控制原理”中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内容主要包括:典型非线性特性,描述函数分析方法和相平面析法,利用非线性改善系统性能等。其中描述函数法计算复杂,常被学生反映理解、掌握困难。本文作者根据自己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在本篇论文中探讨了新的教学策略。
描述函数法是分析非线性系统的一种近似方法,是频率法在非线性系统分析中的推广[1]。其思想是用谐波分析的方法,忽略由于对象非线性因素所造成的高次谐波成分,而仅使用一次谐波(基波)分量来近似描述系统特性。
假设非线性系统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图中N及G(s)为非线性元件模型及线性部分的传递函数,r(t),y(t)为系统的激励及响应。x1(t),x2(t)为非线性元件的输入输出。
图1
假设非线性系统满足如下条件:
①非线性元件N不是储能元件;
②非线性元件N的非线性特性是斜对称的,f(x1(t))=-f(x1(t))。
③系统的线性部分具有较好的低通滤波器性能,当非线性元件输入正弦信号x1(t)=Asinωt时,系统的响应x2(t)的高次谐波在通过线性部分后将大大衰减,输出信号可近似认为只有基波分量。
根据上述假设条件,x2(t)仅考虑基波部分
仿照幅相频率特性的定义 ,建立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N(A)——非线性部分的描述函数;A——非线性部分正弦输入信号的振幅;Y1——非线性部分输出信号中基波分量的振幅;φ1——输出信号中基波相对正弦输入信号的相位移;A1——基波中余弦分量的振幅;B1——基波中正弦分量的振幅;
非线性控制系统图1所示。图中非线性元件的描述函数为N(A),则非线性系统的闭环频率响应可近似的写为:
由式(3)可以求得非线性系统的特性方程为
即
图2
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描述函数法,课堂教学应从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结合Matlab验证相关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眼见为实”的科学精神。仿真包括负倒描述函数曲线及线性部分奈奎斯特曲线的绘制,自激振荡的验证两个方面。以下用一个案例进行阐述。
得出结论,存在相交情况,为稳定的自激振荡;
②调节线性部分的开环根增益K=32,分析K对自激振荡的振幅及频率的影响,如图3。由图可知,系统2(K=32)时,自激振荡的频率不变,但是振幅会增加一倍。
图3 自激振荡的判定
③在SIMULINK环境中,搭建系统框图[4],完成自激振荡频率及振幅的判断。图4为系统1(K=16)的仿真框图,参数设置和结果。
图4 SIMULINK验证框图
采用上述的教学方法,学生易于理解,理解的更为深入。
教学过程应紧密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毕业要求为导向的OBE理念,结合电力系统及控制系统中的复杂工程案例,加强知识点与工程应用的有机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作者以张绍和等发表的“用描述函数分析多机电力系统静态稳定的一种方法”及廖幻年等发表的“基于描述函数法的滚动通道自持振荡研究”[5]两篇论文涉及的工程案例展开案例教学,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展开如何结合描述函数法的概念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启发性教学,为学生利用描述函数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思路,构建基本框架。
实践表明,结合工程案例,对教学中涉及的概念、性质及理论的运用从工程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也能提高学习的乐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描述函数法”课程教学中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用好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递严谨专业的科学精神以及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首先,非线性系统不满足叠加定理,稳定性除与系统的结构形式和参数有关外,还与外作用及初始条件有关。对于相同结构和参数的非线性控制系统,运动的最终状态可以完全不同。这都造成了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判定的困难。描述函数法的提出是基于一定条件下的简化分析方法,教学中启发学生,对于学习、生活要讲究方式方法,常规方法不行就换个角度,不要一条道走到黑,换一个角度解决问题,或许会柳暗花明。
其次,描述函数法判定系统的稳定性时,负倒描述函数曲线可以看作是判定稳定的边界。从这一角度启发学生,凡事都有底线,做事做人应遵循原则、守住底线,要做一名具备道德意识、法律意识,遵守社会公德,遵守行业的标准、规范的接班人。
同时,结合描述函数法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引导教育,引导学生应当多关注国家能源政策的发展动向及发展趋势,为今后从事电力相关科学研究储备关键技术,为国家能源的未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针对描述函数法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教学改进方法,并给出了较为具体的教学实施策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采用以上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