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11-06 07:53余志林
现代交际 2021年18期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产业山东

余志林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山东 济南 250014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立根之本,特定的文化对一个区域经济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山东大运河文化是以黄河流域文化为核心,与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共同融合出的独特的江河文化。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保障,对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而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底蕴,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山东大运河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研究

山东大运河位于大运河中间地段,是儒家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山东大运河文化在儒家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中华文化包容性和融合性的典型代表。大运河贯通南北,促进了运河流域内不同地域文化的统筹、协调和融合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展现中华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走廊。[1]2014年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东大运河沿线地区与苏皖豫冀四省交界,沿线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世界遗产众多,战略地位重要,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良好。山东大运河拥有泰山和曲阜三孔等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其中有8段河道、115个遗产点入选大运河遗产名录。沿线诸多物质文化遗产和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方位展现中华文化多样性和山东地域文化的代表性区域,对山东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2]

山东大运河地理位置和文化功能分区如表1所示。

表1 山东大运河地理位置和文化功能分区

目前,大运河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大运河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大运河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山东大运河文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大运河文化内涵,即大运河文化历史与现实意义以及传统文化保护相关方面研究。路璐、王思明(2019)把握大运河文化遗产研究的三组张力即传承与重构、下沉与上升以及举国动员与深耕民意之间的关系,为大运河文化遗产开枝散叶、走向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言献策。

二是大运河文化相关产业发展研究,包括文化、旅游及旅游衍生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孙静、王佳宁(2020)认为应深入挖掘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整体谋划大运河沿线文化产业布局;集聚资源要素,创新文化产业融合模式;提升文旅消费品质,形成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链;策应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构建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

三是大运河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陈爱蓓(2019)认为通过赋能城市间联动发展的新动能,将运河沿线城市关联起来,能有效地减少同质化竞争,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形成优势互补,整合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合力。

总体来看,目前对大运河文化研究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结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对山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研究,能够为促进山东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研究空间。本文立足于大运河文化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就是通过对大运河文化研究实现山东大运河带流域区域经济的“绿色、协调、开放”发展,进而促进山东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山东大运河文化传承创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文化对综合国力的贡献就越大,文化占GDP的比重就越高。据资料统计,美国文化产业产值约占GDP的25%,为美国第二大产业,意大利约为25%,日本约为17%,英国约为10%,而我国仅为3%。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在国家提倡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形势下,文化产业应该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之一。山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沿大运河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和底蕴支持。[3]

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催生了文化产业。在绿色经济引领下,文化产业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在传承创新方面有大的创作空间。[4]文化资源能在应用和创作过程中不断增加附加价值等特点,是新的经济形态的增长点。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增长趋势。同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能源消耗少,具有环保性,并且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山东大运河文化的传统内涵结合新时代文化发展实际,对沿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能给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提供发展战略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能为大运河文化产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文化消费需求的刺激和拉动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5]以大运河沿线高校及研究院所为依托,建立大运河研究基地,以山东大运河文化研究为基调,以文化和经济建设融合为中心,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底蕴和内涵,打造大运河文化产业品牌,制作山东大运河5个地市不同的区域文化特色产品和服务。[6]加强大运河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文化馆和博物馆、展览馆等的建设,针对性的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加强大运河经济和文化专业研究人才的培养。

文化产业是促进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选择,通过沿大运河文化带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带动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互联互通,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化具有先导性,能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引功能。同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决定着文化发展的结构和类型。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发展战略决策不同,对文化旅游发展的投入也会有差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规模和集约化程度就不同,文化旅游的服务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必然不同。山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文化和经济融合共生的契机。

实施文化旅游精品战略时,应坚持高起点谋划和一体化建设规划,形成大运河全流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培育大运河鲁风文化旅游品牌,统筹推进旅游品牌的打造、旅游景区建设、齐鲁风情原创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地域特色旅游服务保障一体化建设,丰富旅游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7]深度挖掘山东省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和民俗资源,融合大运河文化与齐鲁特色文化要素,打响鲁风运河品牌。文旅融合发展要以大运河文化为纽带,以大运河建设为桥梁,以大运河旅游为支撑,以大运河带城市为节点,重点发展文化创意、运河观光、度假休闲、医养健康、研学旅游等旅游产品。[8]山东大运河沿线城市,以文化为主基调,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原则,按照资源共享、品牌共创、市场共拓的原则,统筹协调文化旅游发展,改善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沿线高铁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运河沿线主要交通节点的联系和服务,推进山东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的协调发展,打造大运河沿线景观“绿色通道”。[9]

文旅融合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文旅融合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区域总体协调发展和各地市相对独立均衡发展,提升区域发展整体竞争力,促进山东经济整体稳步发展。[10]

四、山东大运河带文化数字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以及不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文化是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并包括声音在内的体系总和。[11]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数字化是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对文化的记载和传承、发扬和传播具有独特的优势,相对传统的文字记载有其传播快、声情并茂的优势。数字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驱动区域经济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对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影响。

山东大运河文化在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江河流域文化。山东大运河传统文化和现代数字化结合,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形式和方法,将文化通过多种载体实现多样化的呈现,通过数字化制作实现文化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实现智慧旅游建设,在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点、文化旅游景区等重点公共区域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12]加强5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运河虚拟旅游项目。

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将大运河文化通过数字经济的转化和提升,通过智能化、信息化、高端化的数字经济平台,对文化发展过程和内涵进行拓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重点,通过互联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产品和服务进行推广和传播,促进文化和经济在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中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从而合理地促进经济产业布局调整,提升文化和区域经济的关联度和耦合性,实现区域经济的纵深发展,有效保障沿大运河文化带微观个体和中观企业的发展,给予区域经济发展更大的弹性空间。[13]

大运河文化数字化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开放发展的重要手段。山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通过数字化开放共享的特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大运河文化推向国内外市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大运河文化产业山东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