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迪 齐书慧 赵汗青
(1.华北科技学院 北京 065201;2.延安大学 陕西 延安 716000)
我国拥有大量的劳动工作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职业安全健康监管面临的形势愈加严峻。职业安全健康事关劳动者的基本人权和根本利益。承担职业安全健康监管的人数少且专业技能不精,因此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保障职业安全与健康意义十分重大。
随着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总量有了显著增长,但尘肺病、急慢性职业中毒等职业病发病率和发病总数也在逐年上升。虽然目前国家及社会对职业安全与健康的关注度有所增强,但是重视度仍然不够,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要想建成健全的职业健康安全监管体系,仍需投入精力与财力。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拥有工业企业1,600多万个,全国劳动力人口7.58亿多,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约625万,数以亿计的工人暴露在职业危害中。据国际劳动组织估计,全球职业安全每年约发生2.50亿起事故,34万人死于这些职业安全事故;全球健康伤害每年发生约1.60亿例职业病,损失了近4%的全球总生产值。死亡人数和职业病例最多的是发展中国家。[1]如果为劳动者提供科学信息,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有计划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培训,不仅减少了国家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每年可挽救约60万人的生命。
应急管理部门依靠改革攻坚在防范和应对重大安全风险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虽然我国职业安全体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与改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则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已累计报告职业病病例超过97万例。其中约90%为职业性尘肺病(87万余例),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呈年轻化趋势。职业病例不仅数量大,而且危害广,受职业病影响的企业和职工人数众多。2016年,工业企业粉尘危害抽样调查显示,57.4%的工业企业(约138万家)存在粉尘和化学毒物危害,约2,300万人暴露于这些粉尘和化学毒物危害中。此次调查还不包括建筑类企业(从业人员约5,000万),也不包括约5,930万家个体工商户。职业健康问题极为突出,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不可不快速解决的难题。
职业健康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和机制建立受限。2018年12月29日修订颁布了《职业病防治法》,但其配套法规和政策还没有修改完善,给相关工作带来了不便。省级职业病防治条例明确了职业病防治的联席会议机制,职能划转后应在什么基础上重新建立职业病防治的协同工作机制,由哪个部门牵头、哪些部门参与等。如果没有相关文件作依据,就无规章可循,基层相关部门难以协作配合,工作很难形成合力。此外,人员转隶空白、队伍建设断层、宣传培训困难等问题也造成了职业健康问题突出。
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每年每个尘肺病人的经济损失约为34100元,每年因尘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140多亿元,每年因新增尘肺病例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6亿元,每年因职业病和工伤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约为2000亿元。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劳动标准是工资加劳动保护的形式,遭到反倾销造成的出口贸易损失更难估计。
新时期,我国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职业安全卫生的发展进度远远跟不上经济建设的步伐,职业安全卫生监管体系不完善,对生产安全重视度仍需加强。当前,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的不足已引起国内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一年一度的国际劳工组织大会上,批评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状况的发言屡见不鲜。工伤事故与职业病问题也成为世界人权大会及其他一些国际组织攻击中国“忽视人权”的借口之一。这对于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有着深刻影响,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大对企业安全建设的投入,保障员工权利,促进经济安全稳定发展,从而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扩大国际话语权。
新中国职业健康监管体制机制变革可以分为五个阶段[2],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以部门为主导的应急管理体制已逐渐无法应对当前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我国监管体系的变革历程如下表1。总体来说,新中国成立至今72年,职业安全(安全生产)监管与职业健康(卫生)合并监管比两者分立监管时间要长。
表1 我国监管体系的变革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监管体制曲折式的向前发展,在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后,逐渐得到完善,形成了体系。职业健康问题的发生率远高于职业安全问题的发生率,说明深层次矛盾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我国的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监察工作与国外的监察机构的区别是监察机构设在多个部门和设在一个部门的区别。具体来说,国内是安全生产由国家应急管理部负责,职业卫生监察由国家卫健委负责,工伤保险由社会保障部负责,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职能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3]各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执行国家安全卫生法的情况进行监督。但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主体不明确、各监管主体职能混乱、分工不细致,部门之间配合力度小、不协调,对于突发的安全事故不能够及时处理,不能将危害降到最低。虽然在国家层面安全与健康由不同部门监管,但是从企业层面上职业安全与健康依然是一体的;因此,培养职业安全卫生复合型人才刻不容缓。
同其他标准管理体系(如ISO9000)一样,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OHSMS)是一种先进的、现代的管理方法。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就是“公平竞争”,环境保护、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就是这个“竞争”的要素[4-5];因此,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在建立健全的OHSMS上下功夫。OHSMS有着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的管理方式必须根据情况变化更新改进。该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不仅可以使企业控制各种危害,降低事故风险,而且可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企业生产良性运行。在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经济体制变革,OHSMS在安全生产监督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企业若自愿建立OHSMS,那么他们就可以进行自我约束,相对应来说,政府便可以减少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1世纪以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最重要的是发挥人才的复合能力。只有具有多重能力的人才,才有可能在经济发展中抢占制高点,发挥我们的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走人才兴国、人才强国的道路;因此,必须对复合型人才及人才供需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1.OHSMS运行的最大的问题——人才匮乏
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OHSMS,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逐渐出现了认证和实际运行“脱节”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缺乏满足OHSMS要求的人才。二是企业为了认证而认证。《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也提到,目前我国职业卫生监管和职业病防治服务能力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是主要原因之一。
2.造成人才短缺的最主要原因——供求无法对接
目前高等和院校设置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相关的专业有安全工程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针对安全工程专业,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的工学门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下只有“安全工程”这一个专业,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有178所,该专业主要开设事故预防类安全课程,而涉及职业病预防的内容极少,缺乏系统性。全国开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高校有102所,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是预防医学的教学的重要方向。“职业医学”是采用医学手段对有可能或已经患职业病的人进行诊断治疗,缺乏职业危害因素的工程控制能力。
目前来说,很少有同时具备这两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两个专业有各自的体系,相互独立,学科之间联系不够,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科划分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阶段,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从混沌到分析再到综合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专业教育不应划分过细。因为单从一个人来说,单一的专业教育,对于他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说,一个在专业上有所创造的人,往往拥有足够的背景知识,这是因为背景知识越宽厚,视野越开阔,思维越灵活,创新能力越强。
3.战略性复合型人才开发问题与对策——供给侧改革,按需培养
高等教育要想培养职业安全与健康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职业安全与健康的前提是,能对职业危险和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有效的识别—及时评价—科学控制—严格管理。在这四个环节当中,医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更擅长识别—评价及治疗、康复,工科专业人才擅长工程控制与管理。无论是医学人才还是工科人才均无法胜任全部工作;因此,当前的职业安全与健康需要的是有医学基础、工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即具有识别—评价—控制—管理综合能力的人才。
为培养基础医学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调整知识能力结构,把职业危害加入安全整体系统的考虑中,而且逐渐加大它的比重;第二,以相关行业为依托,和国际接轨,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并合理设置各方向的课程;第三,尽快完善实验室建设,保障教学和科研;第四,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医学和工程“双管齐下”,加强实践教育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