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进程的继承延续、阶梯递进,是我党始终坚守并不断丰富完善的伟大历史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启新起点,为新时代陕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特别是2017年以来,面对全球经济周期性放缓、中美战略博弈持续加剧,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等带来的压力和挑战,陕西省委、省政府始终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扣追赶超越目标和“五项要求”“五个扎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做好“六保”“六稳”,推动陕西经济快步上台阶、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基础设施提档大升级、脱贫攻坚全面大胜利、科技创新结出新硕果、生态文明建设大跨步、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陕西成就
1、经济实力快步上台阶
两个翻番目标圆满完成。2020年陕西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万亿元,按2010年不变价,实现翻一番目标,年均增长7.3%,从全国的位次第18位提升至第14位,在西部地区由第3位提升至第2位。陕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226元,按2010年不变价,实现翻一番目标,年均增速超过8%,从全国第24位提升至第19位。人均生产总值达6.75万元,突破一万美元。
产业持续优化升级。农业方面,实施“3+X”工程,推动苹果“北扩西进”和猕猴桃“东扩南移”,打造“五大设施板块”,支持羊乳全产业链发展,推动高质量种业,促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工业方面,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与日俱增。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7∶43.4∶47.9,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能源化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投资消费拉动明显。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相继建成投产,保民生、补短板、增后劲的效应逐步显现。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605.92亿元,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陕西省网络消费持续发力。
2、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扎实推动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分类推进县城扩容提质,支持全省20个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试点县,持续推广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建设。2020年陕西省城镇化率59.4%,比2010年末提高13.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9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超過55%,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把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细化“稳就业”政策措施,强化“减、免、缓、返、补”政策到企到人。紧盯剩余贫困人口、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三类人群”,实行动态监测,及时开展精准帮扶。加强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完善“双创”政策体系,简化创业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条龙”服务。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7868元和13316元,按2010年不变价,分别是2010年的1.895倍和2.55倍。城乡收入比由3.43∶1降至2.84∶1,收窄0.59。2019年末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7.1%和25.9%,比2010年下降10个百分点和8.3个百分点。
教育文化健康发展。健全覆盖城乡的均等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107个县(市、区)全部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8所高校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全省113家公共图书馆、119家文化馆、1.8万余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向公众开放。文化产业增加值1100亿元以上,比2010年翻了近两番,年均增长14.4%,总体水平全国排名十四,西部第二。
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形成。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城市实行“医联体+全科医生”的模式,在农村推广县域医共体。卫生健康机构34978个(含村卫生室22977个),卫生人员44.54万人,比2010年翻了一番,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持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3848.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776.5万人。
3、基础设施提档大升级
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构建国际性区域铁路枢纽和国家高铁枢纽,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和高铁“一日生活圈”,建成“四主一辅”的铁路客运枢纽,形成联通亚欧的西部桥头堡和国家向西开放的铁路门户。铁路营业里程突破6000公里,比2010年增加1700公里。中欧班列长安号向西经西安至中亚、欧洲的线路开通15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和地区,班列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位列全国第一。全面提升现有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构建高效、安全、便捷的普通公路网络,积极打造“幸福小康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200公里,比2010年增加2797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100%建制村通路通客车目标。按照“丝路连通、欧亚加密、美澳直航、货运突破”的原则,加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向门户机场升级,织密国际航线网和国内干线网,强化国际国内航线衔接,大力拓展国际大通道,形成以西安为国内中转枢纽至亚、欧、美、非、澳五大洲的国际航线网络。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地区)航线达88条,货邮吞吐量进入全国前十,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七。
“新基建”加速发力。全省4G基站数达17.5万个,4G用户规模达3794.9万户,用户普及率达95.9%,居全国第8位。5G基站开通7621个,物联网基站超过2万个,用户突破1900万户。陕北到湖北的正负8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即将全线贯通,西部首条5G高速铁路的银西高铁开通,陕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二级节点(综合型服务平台)建成运营。推动数字陕西建设,搭建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服务接口,开放数据库表资源,将11个省级部门自建许可事项办理系统完全接入省政务服务平台。
搞好农村基础设施。突出“三生”空间与优化融合。建立农田垃圾回收处置体系,实现全区域、全产业覆盖,打造绿色安全和谐的清洁田野。开展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打造环境整洁优美的美丽乡村。建设一批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改造一批规范化小型供水工程、改造一批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三大重点工程”,补齐农村供水设施短板,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全面实施电网升级、气化农村等工程,推动农村能源服务设施提档升级。
4、脱贫攻坚全面大胜利
陕西省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就业创业、生态补偿、医疗救助、教育支持、兜底保障“八个一批”工程,成功走出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脱贫攻坚道路。陕西28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4.93万户贫困群众搬入新居,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
实施“3+X”工程推进产业脱贫。制定56个贫困县优势特色产业菜单,总结推广22种模式35个范例,从2015年全省56个贫困县新增龙头企业7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万家、家庭农场3716家,建成产业扶贫基地1.63万个,累计带动贫困群众110万人次。实施“3+X”特色产业扶贫项目,探索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发力。开展“三排查三清零”行动,落实“人盯人”“一对一”举措。创新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健康扶贫“汉中模式”在全国推广。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69万户,建成集中安置点2116个,24.93万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入住。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构建特色产业发展、多元就业帮扶、基本公共服务、两地权益保障和搬迁社区治理五大后续帮扶体系,配建扶贫车间1365个、带贫企业6717家。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创新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巩固脱贫成效。对4.31万脱贫不稳定人口和4.36万边缘易致贫人口重点监测帮扶,坚持智志双扶,激发内在活力,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科技创新结出新硕果
创新型省份建设成果丰硕。陕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创“创新强省”建设新征程。西安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智能汽车、3D打印、无人机、机器人等迅猛发展,大飞机“起飞”、“嫦娥”探月、珠峰“测高”都凝结着陕西的科技力量。全省签订技术合同达49928项,是2010年的5.27倍;成交金额1533.68亿元,居全国第6,是2010年的14.95倍;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098件,比2010年翻了三番还多。
创新指标大幅提升。2020年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68.39%,居全国第9位,比2010年提高10個百分点以上;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75.97%,居全国第4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2%,比2010年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研发经费投入584.58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多,投入强度2.27%,创十年来新高,居全国第7位。
科技创新产业加速发展。以半导体产业、无人机产业、智能终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达6198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1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近3000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占GDP比重11.7%,比2012年提高2.6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增长,增加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30.7%。
6、生态文明建设大跨步
生态建设加快推进。陕西扎实落实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全省24个重点行业开展清理整顿试点,成为全国首个完成清理整顿试点工作的省份。陕西深入推进生态建设,截至2019年底全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个,森林面积886.84万公顷,比2010年增加3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比2010年提高3.58个百分点。11个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居西北第一。
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做好秦岭保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大文章。建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长效机制以及秦岭保护管理的政策体系。加快尾矿库治理,健全四级网格机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坚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紧抓入黄排污口整治。秦岭北麓违规建别墅问题得到彻底整治,渭河被评为最美家乡河,全省河流劣V类国考断面全部消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39.84千公顷,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重污染天数减少、PM2.5和PM10下降,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国家任务。
7、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用数字化打造“数字政府”。坚持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并举,建设高效透明“数字政府”,创新数字化治理模式,构筑信息惠民服务体系,提升省级统筹、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的现代化数字治理能力和水平。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成效明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活力大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394.66万户,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陕落户。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建立了“1+N”制度体系。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1.6万个村完成产权制度改革,617万农户土地承包实现确权登记,全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金额达1791.4亿元。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对外贸易总额达3772.12亿元,比2010年翻了两番还多。自贸试验区扎实推进,165项试点任务全面启动,舱单归并等21项典型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国际产能合作稳步推进,三星、美光、施耐德等一批世界500强在陕投资设立144家外资企业;科教中心全面拓展,与40多个国家地区、超过400家机构建立了全方位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关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630.4亿元,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不断走深走实。
全面建成小康的陕西基本经验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校准方向。彻底肃清赵正永流毒和恶劣影响,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和保障各项事业行稳致远。
全面小康是全體人民的小康,以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陕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从当地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问题入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主体,千方百计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
2、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陕西是全国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脱贫标准上,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 陕西在精准扶贫中,针对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贫困状况,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的理念。陕西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全国特别是东部省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作为大西北龙头,要发挥带头作用,其任务艰巨。
陕西作为文化大省,文化自信是其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时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陕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意见,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光大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增强全省人民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动力。
陕西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时指出,“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陕西努力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让秦岭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坚持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监管,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3、必须坚持系统筹划,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陕西在贯彻落实中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陕西在贯彻落实中将生态治理和社会治理统筹谋划,兼顾并举,民生第一,生态优先。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时特别强调“突出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举措”。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的过程中,紧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有机地结合,全面系统地深入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方圆,吴家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8).
[2]武星星,卢黎歌.评估和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价值意蕴、基本原则及经验回顾[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4).
[3]周明明.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论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12).
[4]宋林,张扬,郭玉晶.新常态下陕西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测度[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5).
作者简介
冯煜雯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