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翁源周陂传统歌舞走进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2021-11-05 20:08谢静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5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音乐课堂

谢静娟

【摘要】韶关市翁源县周陂镇的周陂传统歌舞包括周陂客家山歌、鹤蚌舞,它们都是熠熠生辉的民间音乐艺术。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这些优秀的民间音乐面临着衰落甚至失传的危机。为保护、继承和发展这些民间音乐,把它们引进音乐课堂是相当有必要的。

【关键词】传统歌舞;音乐课堂;民间艺术

在粤北山区,有一座山水小城叫翁源。在山水翁源里有一个依山傍水、钟灵毓秀的小镇叫周陂。一直以来,“客家山歌”“鹤蚌舞”的诞生地——韶关市翁源县周陂镇礤下村被人们称为文艺之乡。这里地处翁源第一峰的青云山南麓,山清水秀、民风古朴。据说,清末民初以来,珠江三角洲一带经常有文工团或躲避战乱、或采风长驻过礤下,他们所带来的文艺新风与当地民间艺术融合一起,促进了本来就有浓厚文艺氛围优良传统的礤下民间文化的发展。鹤蚌舞、客家山歌是当地人们过年过节聚会必备的庆典节目,因此家喻户晓,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这些传统的歌舞以紧贴生活地气的文化气息,精彩生动的表演形式传唱着当地老百姓的精神文化,是当地民间音乐艺术璀璨的明珠。笔者认为,让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走进音乐课堂,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学生们学有根的艺术,做有根的人是相当重要且必要的。

一、周陂传统歌舞是优秀的民间音乐艺术

(一)周陂客家山歌

翁源周陂客家山歌是流传在翁源县周陂镇的传统音乐,旋律优美、圆润柔软,音律上多见半音和装饰音。它采用客家方言演唱,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一般为七字四句,二四同韵。客家山歌主要分为儿歌和山歌。儿歌的歌词写出了孩子们生活中的童真童趣,曲调中富含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如:“掌牛,摘稔子,开心计童年,一路摘,一路食,食饱才高兴……”又如,“排排坐,唱山歌,爷打鼓,子打锣,食杯酒,夹块茄,夹了你来崖又无。”另一种是成年人唱的山歌,成年人通常以歌言志,以歌抒情,以歌解愁,以歌求爱。如,“个只阿妹十分靓,十分靓,赛过整簇的牡丹花,赛过满山的石榴花……”客家山歌演唱方便,歌词随口而出,可自娱自乐,可男女对唱、群唱等。山歌是当地人们抒发情感、表达理想、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而且,通过山歌的演唱传播还可以起到在伦理道德、礼仪风尚、尊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作用。

翁源周陂客家山歌跟随着客家华人华侨的足迹,传唱至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海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翁源周陂客家山歌以独特的音韵腔调、艺术魅力于2015年列入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遺产代表性项目,于2017年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二)鹤蚌舞

鹤蚌舞起源于周陂镇礤下村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始创于清末民初,经历了初创期、成型期和发展期。由最初的三人舞改为多人的群舞。它主要表现仙鹤和蚌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让,最后被一个出海打鱼的孤儿捕获的故事,全剧约7分钟。精彩的舞蹈道出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创造和谐社会的愿望,再现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故事,颇具乡土文化特色、文学特色和个性特色。剧中主要道具有仙鹤、神蚌、篓箕、鱼篓等,这些道具制作形象、精美。而且仙鹤、神蚌还寓意着好运、幸福、健康。鹤蚌舞是韶关市民间艺术的一个品牌,多次代表韶关市参加了深圳、湛江、肇庆、云浮等市的汇演和交流。鹤蚌舞通常还在乡村、机关学校、城市广场中演出,它以其独特表现形式,往往能起到启迪观众、审美娱乐、增添喜庆氛围之多重作用。鹤蚌舞于2007年列为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二、周陂传统歌舞面临衰落的危机

(一)劳动方式的更新和生活环境的改变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下海潮”“经商风”盛行于周陂镇。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年长的老人或年幼的孩子们。这个时候,他们的劳动方式也不再是田头山间的农耕劳动了。随着劳动方式的改变,周陂山歌赖以生存的集体农耕环境也逐渐消失。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周陂人们也开始不断地追求物质文明,居住环境由围屋式转变为单家小洋楼式,再加上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少农民携妻带子进城务工,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再像以前那么的方便与密切。因而,周陂传统歌舞便失去了生产的土壤,也没有了天然的演出舞台。

(二)信息化时代下娱乐方式多样化,西方歌舞成校园主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电脑的普遍使用加快了社会交流的速度、丰富了现代人的文化娱乐形式。抖音、网游、微信、微博更是让男女老少乐此不疲。在一些年轻人的潜意识中,传统歌舞是一种落后、过时的音乐文化,只有思想陈旧的老人家才会喜欢。受外来文化和更新速度极快的现代音乐的影响,一些传播媒体为了迎合现代人口味,播放的也都是流行元素的音乐和节目。很多家长也宁愿让自己的小孩学习西洋乐器、学习西方国家的舞蹈。据调查,在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学拉丁舞、爵士舞和伦巴的学生比例远远超过学中国舞的学生比例。学期初,笔者对本校四年级112位学生进行了“周陂传统歌舞情况摸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1%的学生对流行的、快节奏的音乐是喜欢的,甚至是狂热的。而喜欢周陂传统歌舞的或想尝试学习的只有19%。

(三)一代传承艺人的先后老去,单一的口传心授模式

周陂传统歌舞的传承人直接参与歌舞的创作、演唱、编排、表演、宣传等,是周陂传统歌舞最重要的活态载体。据了解,周陂传统歌舞的传承人大多年届古稀。他们在参与歌舞的传承中,不仅具有很好的乐感、挖掘身边题材的敏感度、还有着自己丰富的演出经验,但是这些人目前已经为数不多。而且,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不识乐谱,周陂传统歌舞也就无法通过乐谱的形式保存下来,更没有歌集形式的出版、发行,依然依靠单一的口传心授形式进行传承。再加上缺乏相应的政策对这些传承艺人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艺人的经济状况得不到保障,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而他们生存的状况又直接影响着传统歌舞的传承。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周陂传统歌舞的传承与发展陷入困境,使这些优秀的音乐文化离大众的生活越来越远。长此以往,便导致人们对这些传统歌舞感到陌生、不了解甚至排斥,进而周陂传统歌舞现在面临衰落甚至失传的危机。

三、落实音乐新课标关于传统民间音乐的要求

“地方民间音乐应被融入到地方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资源。要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必须依靠教育,依靠广大音乐教师的不断努力。”要落实这一课标要求,学校教育才是根本,音乐课堂才是主阵地。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课如果单单只教唱课本中的几首歌曲是不能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要通过唱、练、赏、游的方式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特别是能学会欣赏不同国家、民族、民间及不同风格的音乐。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对人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有了兴趣便会像磁石般吸引人们主动去参与、学习、探索。而产生兴趣的前提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学生学习动机越高,学习的效果也越好,所激发的兴趣也就越强烈。周陂山歌的歌词来源于生活情境,腔调自然圆润;鹤蚌舞生动有趣、寓意深刻、道具制作精美形象。这样的传统歌舞势必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把这些熠熠生辉的本土民间歌舞传承下来。

周陂传统歌舞是翁源艺术的瑰宝,切实地传承它并确保其健康持续的发展是当前形势下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周陂传统歌舞引进音乐课堂不仅能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系2020年韶关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翁源周陂传统歌舞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的研究”(课题编号:sgjky20345)]

参考文献:

[1]秋实.“鹤蚌舞”从民间传说演绎生活哲理的舞蹈[OL].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705/02/c400495.html.

[2]乔磊,王俊清,尹楚兵.论吴歌文化的生存现状与传承保护[J].传承,2013(11):114-117.

[3]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李海涛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音乐课堂
中国音乐家通过音乐保存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篇
传承·民间艺术
巧用动画歌曲优化音乐课堂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适应性教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用性
传承与创新:民间艺术的活力之源
民间艺术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