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瑜
乾隆帝一生咏圆明园和在圆明园咏的御制诗有一万余首,但却没有一首诗是咏西洋楼的。可见,西洋楼一景在太平天子的心目中并没有什么位置。那么乾隆帝修建西洋楼景区仅仅是为了赏心悦目吗?当然不是。圆明园里不乏别致的水法景致,雍正七年(1729)四月,在西峰秀色的高水瀑布处安装的水法就颇受雍正帝赞赏,这些水法还不断修理完善。乾隆帝建西洋楼的真实意图,在乾隆六十年(1795),他回忆西洋楼大水法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堂(泽兰堂)北为西洋水法处,盖缘乾隆十八年西洋博尔都噶里雅国(葡萄牙)来京朝贡,闻彼处以水法为奇观,因念中国地大物博,水法不过工巧之一端,遂命住京之西洋人郎世宁造为此法,俾来使至此瞻仰……昨冬广东督臣长麟、抚臣朱珪奏,荷兰国使臣等以今岁为朕御极六十年大庆,恳请来京朝贺。鉴其数万里外,慕化悃诚,因允其请。已即于腊月到京,新正并与朝贺宴赏,节间令于是处观看水法,使知朕所嘉者,远人向化之诚,若其任土作贡,则中国之大,何其不有,初不以为贵也。
乾隆帝的解释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中国之大何其不有,就是西洋人引为奇观的大水法,大清王朝也有,而且比洋人做得更好,使来朝觐者不得不叹服。中国皇帝最想要的是西洋人慕化悃诚,真心向化,至于区区土贡,对天朝上国来说,并不稀罕。
从西洋楼景区的称谓来看,除谐奇趣、万花阵、养雀笼、蓄水楼、大水法、观水法等称谓系直接命名外,其他景观的命名,都大有寓意。如乾隆二十四年(1759)建成的景区中最大一处建筑——海晏堂,正楼朝西,楼门前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青铜坐像,按十二时辰顺序,轮流自口中喷水一个时辰,正午时刻则所有生肖一起喷水,俗称“水力钟”。海晏堂后“工”字形平台楼,是附近喷泉群的供水楼。
“晏”为平静、安定之意,“海”为大海,隐喻为四海,即天下,其中包括中国与外国。楼称“海晏”,明显是取河清海晏之意,即四方平静、天下太平。
海晏堂以西的另一座石构建筑为方外观,位于养雀笼东侧,为南向两层三间西式楼,初时俗称新建水法殿三间楼,在铜版图上始见“方外观”称谓。《淮南子·本经》中有“戴圆履方”,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方”是地的代称,“圆”是天的代称。又,“方”还有方位、区域的意思。《史记·文帝本纪》载“方内安宁”,是说国家安宁。“方外”则指天下之内、中国以外的地方,“观”是观赏,“方外观”的直译,即是值得观赏的外国景物。
再如乾隆四十八年(1783)建成的远瀛观。远瀛观位于大水法北面的高台上,为南向西洋钟楼式大殿,平面呈倒凹字形。远瀛观整体建筑全部用优质汉白玉打造,其石柱上的花纹雕刻精致,栩栩如生。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王乔治三世给中国皇帝的寿礼——天体运行仪曾在此处陈列。“瀛”是大海的意思,王允《论衡·谈天》中有“九州之外,更有瀛海”,这里的“瀛海”与“方外”一样,“远瀛观”的直译也是天下之内、九州(中国)之外的一处值得观赏的地方。
所以,整个西洋楼景区建成之后,乾隆帝连一首诗也没有赐予,这在“朕即天下,夷夏有别”的乾隆时代,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乾隆帝为什么要建西洋楼景区,作为其子其孙的嘉庆、道光二帝,也给了我们明确的解答。嘉庆元年,新皇帝畅游西洋楼时,曾作《观谐奇趣水法》:“连延楼阁仿西洋,信是熙朝声教彰。巧擅人工思远服,版图式廓巩金汤。”
这里的“熙朝”,即称颂当时的清王朝,“声教”,即声威教化,指中国的文化及典章制度等威名远扬,如《尚书·禹贡》载:“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远服”,原指王畿以外的地方,此指臣服天朝的西洋人。“金汤”,为“金城汤池”,借此形容大清王朝的繁荣强盛,天下无敌。
嘉庆帝另有《远瀛观》诗一首:“楼式仿西洋,圣皇声教彰。远瀛咸向化,绝域尽来王。可识天威畅,同沾惠泽长。大清超万古,继序凛无遑。”
这里的“遠瀛”与“绝域”,都是指极其遥远的地方;“向化”,指归顺服从;“来王”,即古代诸侯定期朝觐天子。如《尚书·大禹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道光皇帝虽很少游览西洋楼,三十年中他只写过一首《远瀛观述志》诗,但他对西洋楼的理解,与其父祖并无二致。其诗道:“久仰高皇御世模,远人向化德巍乎。海西琛赆昭王会,天外帆樯萃帝都。垂示不须珍异物,绥徕只为焕鸿图。孙臣继绪增兢惕,勉竭精勤守不渝。”
诗中“海西”,即指海外、外国;“琛赆”,“琛”是珍宝,“赆”指纳贡的财礼;“天外帆樯”,指遥远的海外诸国的船只;“绥徕”,是安抚招致的意思。
道光帝在诗中还有一段自注,他说:“皇祖圣武远扬,尧天广覆,流沙西海,重译来王。于此楼仿西洋,见远瀛之向化,而引机运水,亦以征怀柔,至德泽被无垠。予小子景仰鸿图,勉思绳武,益勖精勤之素志,无忘声教之诞敷云尔。”
毫无疑问,道光帝的思维,还是一味歌颂其祖乾隆皇帝“圣武远扬”“德泽无垠”,把西洋楼的建成作为大清帝国“尧天广覆”“以征怀柔”和“远瀛之向化”的标志。而“予小子”则“景仰鸿图,勉思绳武,益勖精勤之素志,无忘声教之诞敷云尔”。这里“无垠”,即无边无际;“以征怀柔”的“征”为验证的意思;“鸿图”,即宏大的志向,指清王朝的宏基永固、长治久安;“绳武”,是继承祖先事业;“益勖”,愈加勉励;“诞敷”,即遍布意。总之,还是虚骄自傲,幻想着把大清王朝的声威教化,遍布于环海内外。
可见,乾隆皇帝建筑西洋楼景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这如诗如梦般的奇妙景观,彰显大清王朝的繁荣强盛、无奇不有。同时,又把其作为一个露天的大展台,展示万邦来朝、四夷向化的生动事例。
所以,乾隆十八年(1753)四月十六日,乾隆帝御长春园含经堂,赐宴葡萄牙使臣巴哲格,并命人引其观赏谐奇趣水法(当时远瀛观大水法尚未修建)。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荷兰使臣德胜亦在西洋楼瞻仰过圆明园大水法(此时观赏的应是远瀛观大水法)。乾隆五十八年(1793)七月,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时,乾隆帝曾安排其在热河瞻觐后,于他回銮时在圆明园大东门迎接,并在圆明园等处瞻仰,观玩水法,演示龙舟。不承想马戛尔尼因为磕头问题惹恼了乾隆,最终所有的“瞻仰计划”都被取消。
但后来的鸦片战争史,却给清朝的统治者们上了难忘的一课。就在乾隆帝取消马戛尔尼使团观玩圆明园大水法的47年后,这个不肯磕头向化的大英殖民帝国挑起了侵华的鸦片战争,结果一纸《南京条约》打开了虚骄自傲的大清王朝的国门。
(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