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炳生
2004年以来,连续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聚焦“三农”问题。而每个一号文件都把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最突出的重大问题。粮食安全问题,既很重要,也很复杂。要用科学的粮食安全观来认识粮食安全问题,抓好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问题就是饭碗问题。饭碗中要装什么,是由消费者的需要决定的。现在我国城乡消费者的食品消费特点是什么?未来发展趋势如何?从直观感觉上,吃得饱已经不是问题了,现在消费者更关注的,是吃得好、吃得更安全。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每种产品都要求有更好的质量;二是直接的口粮消费不断减少,而肉禽蛋奶和瓜果蔬菜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也是所有发达国家食品消费的基本特征:直接粮食消费很少,人均通常不到100公斤,而动物源食品消费数量很高,从而人均粮食总消费量很高。要生产出更多的畜禽水产产品,就需要更多的饲料粮。其中,主要是玉米和大豆。过去十年中,我国的玉米生产增加了将近9000万吨,增幅高达50%,因此,大体上满足了畜牧业发展的饲料需求。而大豆生产基本保持未变,增加的饲料需求主要靠进口大豆满足。近十年间,大豆进口的增加量超过4500万吨,增加幅度超过一倍。如果未来我国城乡居民对畜禽产品的增长幅度保持不变,则对饲料粮食的压力是巨大的。如果国内饲料粮生产增长速度落后于需求,则我国畜产品的进口,必然大幅度继续增加。
目前,我国农产品进口中,饲料和畜产品已经占据突出地位,仅大豆和畜产品两项,就约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50%。与此同时,水果的进口额也大幅度增加,2009-2019年期间,从16亿美元增加到104亿美元。现在,水果进口额已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7%,仅次于畜产品、大豆和水产品,是谷物进口额的两倍。未来,我们需要生产出更多更好的肉禽蛋奶产品以及瓜果蔬菜等。
从长期看,制约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瓶颈因素,是农业土地资源限制,是人多地少。当然水资源不足也很突出;而水资源问题,最终还是表现到土地问题上,表现为土地质量。全国土地调查数据表明,耕地中坡度在2度以下的耕地占57.1%; 2-6度耕地占15.9%; 6-15度耕地占15.0%; 15-25度耕地占7.9%;25度以上的耕地(含陡坡耕地和梯田)占4.1%。不僅仅是坡地占的比重大,并且地块非常之细碎。
与土地质量密切相关的是,我国土地的经营规模很小。根据最新的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我国有20.23亿亩耕地和2.07亿农业经营户,平均每个农业经营户的规模为9.8亩,约为0. 65公顷,不到欧盟农场平均规模(14公顷)的5%,不到美国农场平均规模(170公顷)的0. 4%。同世界平均水平比较,我国的稻谷、小麦以及谷物平均单产水平均高50%以上,玉米略高,而大豆低30%。但是,同西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各种粮食的单产水平都有差距,尤其是玉米和大豆,仅为美国的55%左右。
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粮食单产水平上的差距,既是耕地质量的差距,更是科技水平的差距。按照需求发展趋势推算,未来我国最缺的是饲料粮,而我国饲料粮(主要是大豆和玉米)的单产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差距也最大。这是未来粮食作物科技攻关的重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保障粮食安全而言,市场的作用主要是短期性的,能够在短期内做出反应,调整资源配置。就粮食安全而言,最重要的两大因素土地和科技,都需要政府的强力作用。
在耕地方面,首先是要保护好现有耕地面积。在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对农地的占用不可避免。但要尽可能少占用,这需要通过国家管控和价格机制,提高非农业用地的使用效率。要妥善解决好畜牧养殖用地和保护耕地的关系。集约化畜牧业应该尽可能向丘陵和山区安排,既节省平原地区耕地,又有利于动物防疫,并且粪肥也能就近用于林果业生产。养猪业的楼房化已经有了很好的探索,可以极大节省土地占用,应该加以推动推广。
在保护好现有耕地基础上,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百年大计,应以土地整治(平整连块)、水利建设等为重点。这是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的关键基础,也是提高地力和亩产的基础。没有高标准农田,绝大部分科技成果都难以应用。高标准农田,要真正是高标准,要制定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最低地块面积标准;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宁愿少点面积,也要坚持高标准;要优先把平原地区都建成高标准农田;应建立和严格高标准农田的检查验收制度。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做加法,不仅提升肥力,也要增加面积,其中涉及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并不难解决。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政府必须发挥引领和起主要作用。
第一,不仅要重视应用研究,更要重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有的企业还可以做,如杂交育种;但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一定要政府投入支持。
第二,要加快加强饲料作物的研究,这是解决未来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既要研究挖掘新的饲料作物,更要强化玉米和大豆的良种攻关研究。尤其是要挖掘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的巨大潜力。
第三,加强现代畜牧养殖技术创新,不断改善畜禽优良品种,提高饲料利用效率。这需要长期稳定的研究经费支持,并且要有合理合规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第四,引导改变畜产品的消费结构。例如,禽肉同猪肉牛肉比较,营养与健康价值更高,饲料转化率也更高。世界肉类产量中,最多的是禽肉,占37%。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禽肉消费在肉类总消费中的比例均超过50%。我国禽肉消费的比例也在增长,但仍低于30%。
从我国人地关系极为紧张的现实出发,保障粮食安全,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也不应该排除国际贸易,根据需要适度进口。从资源的角度看,进口农产品,就相当于进口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可以缓解国内土地资源不足的压力。
我国农产品出口与进口产品的结构,总体上是合理的,即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如蔬菜、水产品),而进口主要是土地密集型产品(如大豆、棉花、油料等)。未来,土地密集型产品还是进口的主体。对畜产品的需求大幅度增长之后,如果国内生产不能充分满足,那么,如何进行进口选择更合理?是进口饲料增加畜产品生产,还是直接增加畜产品进口?答案可能是进口饲料粮更为有利一些,因为这可以增加畜牧产业的就业和产品增值。为此,可能需要在进口关税方面做出必要的调整。
(摘自《改革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