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清官专断家务事

2021-11-05 17:41呼延云
领导文萃 2021年17期
关键词:灾荒县衙袁枚

呼延云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担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等地县令的七年时间里,留下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一张黑榜治奸民

袁枚为县令期间相当勤政,“终日坐堂皇,任吏民白事,有小讼狱,立判遣,无稽留者”。而易宗夔于《新世说》里则对他的折狱之才详加叙述,“多设耳目方略,集乡保,询盗贼及诸恶少姓名,出簿记相质证,使不能隐,则榜其姓名,许三年无犯,湔雪之,奸民皆敛迹”。也就是说袁枚每到一地,都在明察暗访之后建立了一张“黑榜”,把不良分子的名字公示,三年没有劣迹才从榜上撤下,这种做法既对黑恶势力是震慑,也是劝勉,给其改恶从善的机会。

当时有一块乡间土地,因为没有地契,所属不明,导致附近两家人聚讼多年,争执不休。袁枚见他们打官司的状纸前前后后堆起来有山高,就笑着说:“讼久则破家,吾当为若了之。”于是把所有案牍都作废,重新测量土地,发给地契,使他们各自耕种,一起积案就此告终。

据《碑传集》记载,乾隆十三年,江南发生灾荒,铜井村将一批粮米运到吴门的时候,“有率劫之者”。这样的抢劫搁在其他官员的手里就是“杀头”二字了事,但袁枚以为,灾荒之年,遇到犯罪应该慎刑,于是详加调查,才明白是当地百姓害怕灾荒进一步加重,才将这些粮米截留,以做救急之用。袁枚“谕以情法,追米还之”。

不过相比处理上述问题,袁枚有个特殊的才能,就是特别擅长处理家务纠纷。

早产宝宝是贵人

《蕉轩随录》记载,袁枚任江宁县令时,有一年的五月十日,“天大风,白日晦冥,城中女子韩姓者,年十八,被风吹至铜井村,离城九十里”。村民们问明她的姓氏,次日送其还家。韩姓女子本与江宁县东城李秀才的儿子订婚,李秀才“疑风无吹女子至九十里之理”,想必是儿媳妇与铜井村中某人有奸情,找个借口跟奸夫约会去了,便到县衙告状,要求退婚。

袁枚说:“古代还有风吹女子至六千里者,你知道吗?”李秀才不信。袁枚拿出元代著名学者郝经所著《陵川集》示之,书上果然记载着有个吴地女子被风吹了六千里来到一户梁姓人家。袁枚说:“郝文忠(郝经谥号‘文忠)一代忠臣,岂肯诳语?只是当年那个吴门之女旺夫,嫁给梁家后,梁家大富大贵,恐怕你的儿子没这个福气喽!”李秀才赶紧撤销了诉讼,“两家婚配如初”。

李调元著《淡墨录》中亦记载一事。袁枚任沐阳县令时,有个女人出嫁五个月就生下一个儿子,在今天看来这不过是早产,但古人却以为那女人必定是婚前就與人有奸,“先孕后嫁”。丈夫忍受不了乡里乡间的嘲笑讥讽,一纸状子告到县衙。

第二天公审时,“观者如堵”,袁枚“盛服而出”,向原告祝贺,那人“色愧俯伏座下”,以为县令是在嘲讽自己,但袁枚却说:“你实在愚昧,可谓得福而不自知也!”“自古生育之事,有速有迟,皆属正常,在史书上有很多记载,过了产期才降生的‘感气之厚生而主寿,早于产期而降生的‘感气之清生而主贵。前者比如尧和舜,后者比如本知县,也是母亲怀孕五月即生下,虽然才疏学浅,却也入选词垣,出司民牧,为一县之宰,不信,问问我的母亲即知。”

言罢,让那女子抱着孩子进入县衙后堂,片刻,“儿系铃悬锁,花红绣葆而出”。众人看得目瞪口呆之时,妇人跪地哭泣道:“蒙太夫人优赏,已经认了我儿做孙子。”袁枚一听,立刻严肃地对原告说:“这么说,这个孩子就是我的义子了,我会好好教导他,让他将来的功名一定在我之上。”堂下人们齐声欢呼,“于是两家之羞尽释”。

当然,袁枚这种温和的办案方式只是应对“家务”,如果遇到人命官司也是毫不留情。从这点看,随园主人绝不是只会写词话和品美食,断起案来照样能头头是道。

(摘自《作家文摘》)

猜你喜欢
灾荒县衙袁枚
奇怪森林
内乡县衙话石材——中国古代河南内乡县衙石材应用一瞥
英国发现清代嘉庆朝南海县衙告示考释
叙述·立场·记忆:戏曲文学中的灾荒叙事
袁枚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才子袁枚
春风
晚明河南灾荒原因探究
雷公奇遇记之审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