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苏晓兰,韩娟,毛心勇,潘雨烟,3,陈琳,刘倩,3,魏玮
1.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北京 100102;2.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发生于结直肠部位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具有治愈难度大、病程较长、极易复发、病势易迁延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其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有“绿色癌症”之称[1]。近年来,该病的门诊就诊人数明显增加,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疾病[2]。中医药治疗UC疗效确切,可以缓解和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尤其在诱导缓解、预防复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聚类分析法就是把给定的数据集合分成若干个小集合,而每个小集合其内在属性相似,集合间的属性不同。聚类分析的目的就是使同类间的相似度尽可能大,异类之间的相似度尽可能小,其结果是未知的,需要不断尝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4]。关联规则是指SPSSmodeler软件通过特定的搜索算法,从大量数据中找出项集之间的关联,常用的算法有Apriori和GRI两种[5]。魏玮教授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师承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路志正提出,重脾胃调脏腑十八字诀:“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魏玮教授结合脾胃学说,继承融合路志正的学术思想,提出调枢通胃理论[6],并将其用于UC的治疗。笔者有幸跟其学习,尝试通过聚类和关联分析,对其遣方用药特点进行客观探索,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1.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2015年2月27日至2020年6月11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魏玮教授特需门诊和专家门诊就诊的UC患者的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UC患者的诊断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7]。
1.3 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患者的处方;②以口服中药汤剂治疗为主;③病历资料完整(包括个人信息、四诊信息和中药处方信息);④就诊次数≥3次且首诊有效者。
1.4 资料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处方;②合并有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原发病患者的处方;③合并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处方。
1.5 研究方法
1.5.1 中药名称规范化在中药录入过程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8],对处方中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统一。①含有别名中药,如“首乌藤”和“夜交藤”统一录入首乌藤,“晚蚕沙、蚕砂”统一录入蚕沙;②方中药对分开录入,如炒苍白术,录为炒苍术与炒白术;③经过炮制药性改变者分开录入,如“甘草”与“炙甘草”,“清半夏”与“姜半夏”,“地榆”与“地榆炭”等。
1.5.2 数据质量控制数据录入时采用双人独立录入,录入结束时,两人核对所录数据,核对无误后再进行统计分析,以保证数据质量。
1.5.3 数据分析将数据录入Excel并对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对高频中药进行二值量化处理,对每一味中药变量进行赋值,有=1,无=0,然后将赋值后的变量导入SPSS 20.0,通过组间联接和Pearson相关进行系统聚类并绘制树状图;关联分析则通过SPSSModeler 14.1软件对csv格式文件中的原始数据进行Apriori计算,找出药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2.1 一般情况本研究共收集了126例患者,其中男73例,女53例;年龄18~83(36.21±11.10)岁。126例患者录入首诊处方和有加减变化的复诊处方,共录入处方447首,涉及中药88味,累计使用频次6 428次,平均每张处方用药14味,其中用药频率≥10%的药物使用频次为569次(88.2%)。
2.2 高频中药频次分布对魏玮教授治疗UC所用88味中药进行频次统计,使用频率≥10%的药物共34味,其中用药频次最高的10味药物分别为炒谷芽、炒麦芽、乌梅、败酱草、太子参、炒白术、炒苍术、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用药频次均≥290次,为极高频使用药物,说明这10味药物是魏玮教授治疗UC的常用药物。详见表1。
表1 使用频率≥10%的药物
2.3 UC高频中药聚类分析选取用药频率≥10%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合魏玮教授临床实际用药特点,当类间距离为10时分类比较合理,可分为4个药组和8个药对,药组分别为乌梅、败酱草、木香、葛根、茯苓、郁金(乌梅败酱方);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黄芪(四神丸);清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太子参(半夏泻心汤);炒白芍、炙甘草、醋延胡索(芍药甘草汤)。8个药对分别为: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炒酸枣仁-首乌藤;炒苍术-炒白术;玫瑰花-白梅花;炒谷芽-炒麦芽;肿节风-连翘;藿香-佩兰;生姜-大枣。详见图1,表2。
表2 UC高频中药聚类分组
图1 UC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2.4 UC高频中药关联分析规则支持度表示两个项目同时出现占所有事件的概率,即两个药物同时使用的处方数占总处方数的百分比。置信度表示出现A项目且一定出现B项目的概率,置信度越大表示两个项目之间的关联性越强[9]。通过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计算聚类出的8个药对和4个药组两两药物之间的规则支持度和置信度。8个药对中,除了藿香=>佩兰的置信度为96.1%,其余药对彼此之间的置信度均为100%,能直观看出每个药对两个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很强。此外,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的规则支持度为37.4%,说明447个处方中有167(37.4%)个处方同时使用了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两药之间的置信度为100%,说明含有白花蛇舌草的处方中100%同时含有半枝莲。4个药组中,如C10(清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太子参),清半夏=>黄芩,清半夏=>黄连,清半夏=>干姜,清半夏=>太子参之间的置信度均为100%,说明处方中出现清半夏就100%会出现黄芩、黄连、干姜、太子参,其反向规则,黄连=>清半夏,干姜=>清半夏,太子参=>清半夏分别为66.7%,84.8%,43.0%,说明黄连、干姜、太子参在不含清半夏的处方中也有体现。详见表3。每个药组中两两药物的强弱关系见图2。
表3 12类聚类药组的关联分析
图2 药物关联分析图
UC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在西方国家发病率高,在我国仍属少见病,但近20余年来其就诊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因其治疗缺乏特异性,易反复发作,已经成为世界性消化系统难治病之一[2,10]。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5-氨基水杨酸和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为主,虽能显著诱导临床症状缓解,但存在易复发,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多等不足。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有特色和优势,作为中医药的传承者,我们有必要挖掘中医药宝库中治疗UC的经验和学术思想并传承发展下去。
“调枢通胃”理论是魏玮教授本于脾胃学说,继承国医大师路志正的重脾胃调脏腑的学术思想,结合临床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而提出的一种中医理论新概念[6]。调枢,即调脏腑之枢——脾胃,神明之枢——心脑,开阖之枢——少阳,其内涵为采用不同的干预手段,通过整体调节,平衡机体枢机,使其运转流畅,使脏腑功能和合。魏玮教授将调枢思想用于UC的临证治疗,笔者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索魏师辨治UC的用药规律,希望通过魏玮教授的用药特点为调枢通胃理论提供证据支撑。
本研究先用系统聚类分析得出4个药组和8个药对(见表2、图1),然后通过关联规则证明药组、药对两两药物之间的关联度(见表3、图2),最终得到4个聚类方和8个对药。4个聚类方:C2(乌梅、败酱草、木香、茯苓、郁金、葛根)是乌梅败酱方的核心药物。乌梅败酱方是由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在乌梅丸的基础上加减而来,乌梅丸在《伤寒论》中记载可用于治疗“久痢”,在中医诊疗指南中推荐乌梅丸用于治疗寒热错杂型UC。路老的乌梅败酱方主要用于大肠湿热型UC的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11-12]。魏玮教授师承路老,临证时紧抓乌梅败酱方的核心,紧扣清热化湿、健脾调枢的治疗主线,结合临床随证化裁,如C2中加用郁金一药是魏玮教授基于“调枢通胃”理论治疗UC的具体体现,即解郁安神,调心脑神明之枢[10]。C10(清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太子参)为半夏泻心汤核心药物,该方是“寒热平调”的代表方。半夏泻心汤及其加减方治疗UC的临床有效率比一般中成药和西药高。临证中,UC缓解期见到脾胃虚寒兼夹肝胆湿热或肝郁气滞的寒热错杂之证时,魏师多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平调中焦寒热以调脾胃气机升降之枢,可每获良效[13]。C11(炒白芍、炙甘草、醋延胡索)为芍药甘草汤的体现。《汤液本草》云:“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药、甘草为君[14]”,炒白芍、炙甘草联合使用,以柔肝缓急止痛,调少阳开阖之枢,配合延胡索更增缓解腹痛之功,特别对于病程较久患者,必须三药相配并加大药量,才能重剂起沉疴[13]。C12(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黄芪)为四神丸的体现。四神丸始见于《证治准绳》,乃二神丸与五味子散组成,是治疗五更肾泻的专方[15]。相关临床试验表明,四神丸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其临床疗效优于美沙拉嗪(P<0.05)。临证中,对于UC脾肾阳虚证者,魏师多用此方加减以温肾健脾,涩肠止泻,即调脏腑之枢——脾胃。魏师认为,UC的发生除了与脾肾阳虚有关外,还与肺气虚密切相关。如《证治百问》云:“肺气虚,大肠亦虚,而不能禁固,时时欲去,后重不已……以升发益气之药同兜涩固肠丸主治。”明确地说明了肺气虚与大肠气机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补益肺气在治疗泻痢中的作用。故对于UC患者兼见肺气不足的表现时,魏师常在四神丸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黄芪,一则为峻补肺气,固摄肠腑;二则为益气健脾,培土生金。8个药对中,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皆能清热解毒,二者均具有抗癌作用[16-17]。对于UC伴有热象者,魏玮多加用此药对以清实热,祛湿毒,抑制或逆转炎癌转化过程。炒酸枣仁、首乌藤皆为养心安神之品,对于兼见睡眠障碍的患者多伍用二者以宁心安神。炒苍术、炒白术合用以健脾益气,运脾化湿,脾虚湿盛时加用。玫瑰花、白梅花二者均为理气解郁药,常用于情志不畅、忧郁寡欢的患者。炒谷芽、炒麦芽二者皆为消食药,魏师常用此二药健脾消食,顾护胃气。肿节风、连翘皆属于清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二者均具有显著的抗炎、抗微生物感染的作用,并且能促进黏膜溃疡的愈合[18-19]。藿香、佩兰均为化湿药,二者配伍能增强化湿的功效。生姜、大枣共为佐药,魏师常强调煎药时加入此二药以调和营卫,鼓舞中焦气化[20]。从表1和表3可以看出4个药组和8个药对均是魏玮教授治疗UC常用的核心方药,临证中根据患者寒热虚实的偏颇辨证选方用药,基于古方验方而不拘泥其中,结合调枢通胃理论,始终不忘调整脏腑枢机,使其功能和合的思想。
通过回顾性研究,结合聚类和关联分析,挖掘魏玮教授治疗UC的临床用药规律,一则能为前瞻性临床研究奠定基础;二则可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为临证用药提供更客观的依据,使临床疗效最大化。因此,对中医药宝库进行数据挖掘,找出符合临床并能推广应用于临床的中药用药规律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