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蕾 李 莉
20多年来,李继民守着徐州最老的油船,过着“水上漂”的生活。
◇经历酷暑严寒,李继民守着这条油船。 供图/王 蕾
沿徐州邳州老城区向西出城,顺着京杭运河大堰往北走,再经过1公里坎坷不平的沙石路,穿过一片青纱帐,就会看到一条中石化标志的油船。这就是邳州第二十三加油站,也是中石化江苏石油徐州最老的油船。经过晃悠悠的吊桥,一条大黄狗亲昵的边叫边摇尾巴迎来,一个黑瘦精干的汉子从站房里走了出来。他就是该站员工李继民。49岁的李继民,在水上站已经工作了20多年。这些年来,不少到水上站工作的员工受不了环境的艰苦纷纷离开了。只有他守着这条船,度过一个又一个的酷暑寒冬,却从未想过离开。
李继民是船民的儿子,见证了20多年来水上行情的辉煌和低谷,被大家称为油站的“水上漂”。习惯了漂荡生活的他内心平静安稳,眼前的这条运河怎么看也看不够。
邳州水上加油船,在上世纪90年代投营到二十一世纪的头几年,水上市场占据邳州轻油经营的13%。那时候找客户相对容易,李继民所在的油站每年销量超过5000吨。
但随着市场的放开,水上行情逐渐艰难,很多船民只在南方跑短趟,到邳州的次数越来越少,水上市场萎缩,水上站年销量滑坡到了1000吨。看着原来的客户渐渐杳无音讯,来站靠泊的船只越来越少,李继民坐立不安,吃住都在船上,并想法设法稳住销量。其间,为了孩子上学妻子带着孩子到徐州定居,想让他辞职,两口子一块到徐州做生意。李继民思来想去,还是留了下来。“20年在船上吃住,我都习惯了,实在放心不下这条船,舍不得老朋友。”他觉得自己最拿手的是加油,其他工作自己无法胜任,甘愿做一个“水上漂”。
由于站里只有两个人,孤单的他们就在油船上养了条狗。这既为了看家护院,也为了排解寂寞。每天日出日落,人狗相伴出行的画面成为了油船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今年8月,李继民与一位来站加水的客户闲聊,偶然得知近期大运河下游疫情提级管控,个别区域更是严禁船只靠泊。听到这个消息许多人不以为然,但李继民的眼睛瞪得老大,脑子里顿时绷出一个弦:这是个商机!这样一来,来油船加油的客户势必会大幅增加。我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安顿好客户后,接连几天,附近的居民发现他像个蓝蝴蝶一样在船上翻飞,一会儿跑到油罐口量油高,一会儿跑进站房给海事部门打电话。身手矫捷,满头大汗的奔忙在船头、船尾,李继民随即向公司领导报告,申请最快速度进油,要赶在强降雨来临、滩涂被淹之前及时垫高库存。果然,进油没两天,一场强降雨如约而至,大运河水位上涨了4米。李继民对商机的敏感度让同事们啧啧称赞,被誉为20多年丰富水上经验的“神算子”。像这样抢抓商机的例子数不胜数,油船的不少销量是靠他“算出来的”。
去年的夏天,李继民偶然得知早年认识的一家长河航运公司的姚老板现在成立了一条拖队船头,便几经辗转联系上了他。这名客户一直在长江的私人加油站加油。李继民给他打了很多次电话,也通过熟人联系,都被其以各种理由推拒。今年4月,姚老板回邳州拉货,李继民再次邀请他来站里看看。“你可真是一根筋,不达目的不罢休啊!”姚老板盛情难却,到了二十三站。李继民热情地拿出他前一天刚领到的劳保用品、橡胶手套等,塞到姚老板手里,说船上这些东西都能用得着,并建议他加一点中石化的油看看,与私人供的油比较一下。
不比不知道,姚老板从那以后成了二十三站的忠诚客户。4月到8月,姚老板的拖队在二十三站加了近百吨油。李继民的客户群壮大到近300人。“一根筋”一心一意抢客户、增销量,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的性格,吸引了不少人成为他的客户。
今年8月初,老朋友刘先生驾驶单机船到二十三站加油,船里满载着1000吨水泥熟料。加油过程中,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此时,船上只有刘先生一个人。如水泥熟料遇水凝固,价值数十万元的货将变成一文不值的废料。刘先生十分焦急,赶紧求助李继民。李继民看到朋友需要帮助,立即爬上船拉起蓬布盖货。上百斤重的蓬布俩人一人一边,一点一点地从船头挪到船尾。雨越下越大,脚底不时打滑。半个多小时后,船上的货保住了,两个的身上被汗水和雨水全部湿透了。刘先生感动极了,要请李继民吃饭,还把船上的方便面、红牛饮料硬往李继民手里塞。“船上买食品不方便,你自己一个人使船不容易,你就多给我介绍几个客户就行。”刘先生爽快地同意了。当月,他就给李继民介绍了6个单机船客户,确保了油船销量。
今年8月,京杭大运河上游泄洪共3次,水深没过胸部。每次船上都会断电断水。在断水断电的15天里,他和站长冷水泡方便面吃了15天。由于没有青菜吃,他患了口腔溃疡,一说话就疼。那几天,本就不善言辞的李继民话说得更少了。但聊起“水上漂”的生活,李继民的眼睛里满满的热爱,嘴角常常是上扬的。在正常通电的半个月时间里,油站完成了当月计划的238.3%,环比增长了231吨,增幅130.9%。谈起未来,李继民说,他要在油船上退休。到时候,他还会时常回来,帮忙打扫打扫油船,清理清理船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