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畅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20世纪的20年代是新文化思想碰撞、打破旧社会禁锢、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时代。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黎锦晖先生,受到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创作了很多儿童歌舞作品,在国内外影响深远[1]130-131。他的儿童歌舞作品共有36部,它们融合了舞蹈与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2]237-239,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促进了我国儿童歌舞剧的发展。他还于1972年创办了第一所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院校,即“中华歌舞专门学校”。他的儿童歌舞剧成为五四运动后国内出现的全新体裁,如清澈甘泉注入到了儿童舞蹈中,让当时匮乏的儿童舞蹈教育得到润泽。
20世纪20~30年代,黎锦晖的创作对儿童舞蹈及歌舞剧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117。20世纪80年代,国内对黎锦晖舞蹈和音乐作品的研究浪潮开始兴起,也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他的许多歌舞作品被选入到教科书之中。纵观与黎锦晖作品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分析儿童歌舞作品的舞蹈学因素和研究黎锦晖舞蹈学的成果较少,一些有影响的针对性课题研究更是少之又少[4]72-75。探索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在舞蹈学发展中的价值,可加深对黎锦晖儿童文学的认识与理解,为当下儿童舞蹈艺术的发展带来启发。
黎锦晖大力弘扬和倡导扎根于人文主义的“爱的教育”,强调以“爱”和“美”作为儿童歌舞创作的基石。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通俗易懂、寓教于美、寓教于乐,深受儿童的喜爱,作为各地中小学歌舞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五四运动时期,时代提倡平民教育,宣传平民文学,这对黎锦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加之深受蔡元培提倡的美育教学思想的影响,促使其立志进行儿童歌舞剧研究,投身舞蹈及音乐创作。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他提出了真善美的核心教育理念,要求舞蹈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博爱思想,并借助全新的内容、全新的思想,陶冶青少年的情操,选择中西结合的舞蹈和音乐形式,创编儿童歌舞作品[5]25-27。
在儿童歌舞剧产生的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中国尚处在刚打开门户急迫接纳外界信息的时期,特别是在当时的旧上海,封建势力、殖民文化、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繁杂,处在成长期的儿童,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思想的影响,因此,如何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培育他们的审美情趣,成为摆在儿童歌舞剧创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黎锦晖创作儿童歌舞剧时,适逢五四运动和西方“唯美主义”思想盛行,在美育思潮的波及下,学校的舞蹈教育思想不断变革和更新,各中、小学校出现了新型的儿童歌舞剧,它们以崭新的思想内容来对青少年进行美的教育,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当时儿童舞蹈的创始人黎锦晖深受新文化思想的熏陶,清楚地意识到要运用美育的方式来进行歌舞剧创作和教育儿童。他秉持“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理念,推广舞蹈教育,培养歌舞人才,极力抹去成人舞蹈痕迹,努力为儿童创造一片较为纯洁和充满童真趣味的舞蹈艺术天地,将歌舞剧打造成包含戏剧、诗歌、舞蹈、舞美等构成元素的更大范围内的综合艺术美,力图描绘一个纯美的儿童世界。当时,各中、小学校出现了新型的儿童歌舞剧,它们以崭新的舞蹈明理、舞蹈增智、舞蹈树人等思想内容来对青少年进行教育,陶冶儿童的情操。例如,《神仙妹妹》教育人们要不断努力,发愤图强,积极与恶势力战斗,不断提升自己的本领;《七姊妹游花园》告知孩子们凡事要以和为贵,具有博爱之心;《最后的胜利》则呼吁人们要有爱国之情[6]46-48。
黎先生十分认同蔡元培提出的教育理念,且有强烈的共鸣[7]35。他认为儿童启蒙教育十分重要,美感教育应该从幼儿入手。黎锦晖用自己擅长的舞蹈与歌曲形式,提倡美育,推动美育工作的开展,即通过舞蹈艺术教育来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优良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黎锦晖的儿童歌舞作品也是这一时期美育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他在《葡萄仙子》简介中明确指出,其创作目的就是为了美育。他介绍说《葡萄仙子》是表演“自然”的歌舞剧,以葡萄仙子为主角,雨、露、喜鹊和兔子等均以人格化,而借此明确雪、雨、太阳、风、露对植物的作用以及自然中的鸟、兽、虫类等对于植物的需要。该歌舞剧语言明快流畅、精神高尚,可用来欣赏文艺、练习歌舞、陶冶性情,它使舞蹈回归自然之美,形成自然和谐、生态审美的教学形式。《葡萄仙子》中的舞蹈得到了孙中山的认可,在国外的展览会上进行了展演,并获得了银奖。音乐家周大风回忆他在儿童时期对黎锦晖儿童歌舞作品的喜爱:《可怜的秋香》曾经长期教育过他、感动过他,它的力量是巨大的,并且影响是深远的。
黎锦晖认为,舞蹈提倡的是“爱”的教育和人本教育。他倡导创作儿童舞蹈的宗旨就是能够表达出爱的内涵,即创作是在“爱”和“美”基础上用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展演。在当时信息相对闭塞、没有学习借鉴资料的艰苦条件下,黎锦晖深入底层去观察儿童的行为,结合其心理与认知开展编创,其舞蹈作品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且受到了广泛的传播。《小羊救母》序言中描述道:“歌舞剧是教育的利器”“歌舞可以增进知识和思想”。黎锦晖强调儿童歌舞剧的宗旨,即以表现好人好事为主,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进他们之间的团结友爱。例如,《月明之夜》凸显的就是嫦娥仙子希望与人间的小朋友一同享受人间的爱。黎锦晖强调,借助歌舞的形式能够转变呆板的教学方式;结合舞蹈内的动作,可以促使儿童在学习的同时进行适当的锻炼,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团结友爱;借助形体表演,可以促使学生感受舞蹈的美感。把舞蹈教育从娱乐与单纯的身体训练提高到人格培养的高度,提升到培养爱的品质的高度,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和学校舞蹈教育的发展。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心理及生理成长和发展的最重要阶段,而儿童歌舞不仅可以使儿童在生理上得到健康发展,也可以愉悦心理、陶冶情操、提升素养,有益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黎锦晖在穷困之际,从未放弃过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关爱和对歌舞艺术的追求,摸索出一条适合儿童歌舞创作和文艺发展的新路径,在遵循歌舞创编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编排出符合儿童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以及紧跟时代步伐的儿童歌舞作品,孩子们喜欢看、乐意听。
黎锦晖所有的创作均展现了真善美,其歌舞作品使孩子们借助优美的舞蹈旋律,融入故事情节,让孩子们在舞蹈与音乐学习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在表演中受到美育熏陶。作品采用神话寓言故事,使用拟人手法,将动植物人格化,启迪儿童的想象力,让儿童沉浸在作品中,有声有色地舞动着。
在甄选题材上,他的歌舞作品善于运用童话故事,譬如,《麻雀与小孩》《小羊救母》《小利达之死》等歌舞剧,采用拟人化的动物主角,引起儿童的兴趣,同时巧妙设置性格和事件,采用鲜明的戏剧冲突与丰富的舞蹈动作让剧情险象环生,充满悬念和突变。这些舞蹈剧悬念的营造并不违背逻辑,全都植根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观与价值观,顺应儿童表演的特点,所以情节的推进和戏剧动作的出现比一般的戏剧要略显夸张。《葡萄仙子》《月明之夜》等剧则赋予童话诗剧的气质,剧中的风、雨、雷、电和花、草、树木乃至小猫、小狗都具有人格化的特质,并且可以像人一样思考和讲话。在这种诗般的童话意境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和万物和谐相长的生态观被无形中渗透给孩子,孩子们在充满诗意的童话境界里舞蹈,完成了对美、善、怜、爱等道德情感和审美范畴的最初感知。
解析作品《蝴蝶姑娘》:
蝴蝶是小朋友们喜爱的昆虫,把它作为舞蹈的主角很有亲和力。《蝴蝶姑娘》使用拟人化手法,采用双人舞和对唱表演,舞蹈活泼欢快,歌曲具有鲜明的个性,展现的是小朋友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小动物的保护与喜爱。作品要求乐队伴奏,音乐为1/4拍,运用了中国民间舞蹈艺术形式的展现手法。
在第一部分音乐开始之初,作为蝴蝶的主人翁,穿着彩色的鲜艳舞衣,从舞台的左侧上场。小朋友则踏着欢乐的舞步,从右侧上台,上台后均围着舞台绕一周[8]187-188。
舞姿要求:按照拍子前进,一个拍子舞一步。演员要边跳边舞边进行问答,配乐讲究温和与亲切。黎锦晖在剧本内明确要求:演员的步子要缓慢,动作要轻柔,要结合歌词的含义,配备适当的表情。在进行对唱阶段,要展现欢悦的氛围。两人和着温和的音乐起舞,在下一段的演唱开始之前,小朋友在舞台的左边,蝴蝶姑娘回到右边,两人继续对唱。谱例见图1。
图1 《蝴蝶姑娘》片段谱例
同时,小朋友可以将手掌摊开,放在蝴蝶姑娘的右边肩膀之上。面对观众,蝴蝶姑娘的左右手掌搭在小朋友的肩膀上。对唱结束之后一起合唱,合唱过程中两个演员的左脚均放在右脚右边,持续两拍;将右脚放在左脚的左边,持续两拍;随着音乐做着相反的动作,持续时间相同[9]2。
在歌唱的时候,小朋友要注意舞步的控制,要左右后退,在一个拍子的时间内,将脚步动作完成。蝴蝶左转、小朋友右转,将搭在肩膀上的手松开,各自朝后走,直到歌曲结束。
黎锦晖最为集中的舞蹈创作时期为1920~1929年,此阶段前后完成了儿童歌舞剧12部、表演曲24首,它们集中在校园内传播,影响了全国许多中小学的舞蹈教育,甚至影响到东南亚各国。黎锦晖的儿童歌舞作品,将事物拟人化,活化大自然的动植物,依托舞蹈语汇将儿童的特点与性格展现了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实,将歌舞的情感流畅地表达了出来。
1.形意舞在舞蹈中的贯穿运用。形意舞是表示形象和意识的舞台动作,这种舞蹈化的动作结合剧情、音乐和姿态表演,主要用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情达意,舞蹈动作优美活泼,形式自由,突出剧中的人物性格。黎锦晖在不同儿童歌舞剧作品中使用了形意舞的表现手法,他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运用载歌载舞的方式表演出歌舞的内容。他在每一部作品中对人物的表演场景、舞蹈姿势或表演者的舞蹈表情、动作等,均有简要的说明,将舞蹈、表情、场景与形意姿势融为一体,展现的是积极、健康的情境,教育孩子知书达理、尊重自然,在追求美育的同时注重知识教育,整个表演要求生动形象、简单易懂。
黎锦晖善于从生活中直接捕捉形意,从传统舞蹈动作中提炼形象。《小羊救母》仅舞蹈步伐就有八种,每一个舞步间的变化衔接都有详细的说明,如普通步、跑跳步、拖步、旋步、滑步、飞步等,细致地描述了舞蹈动作的力度和姿态等,用最美的形体传达最美的感受。《葡萄仙子》中的舞蹈依照不同的人物个性配曲、配舞,有“雪花飘飘、雨点滴滴、太阳照照、春风吹吹、露珠漾漾”等,形象和动态不同,舞蹈便跟着有了区别,喜鹊受冻、兔子淘气、白头鸟使心眼等情节分别采用了形象的动作和语言逐一刻画。
2.配以舞蹈化动作的表演曲。这种表演方式运用比较鲜明的歌曲演唱方式,选择独唱形式与对唱形式,借助生活化的舞蹈表演、真实的表情、活泼的舞蹈动作等,将生活内的某一情节展现出来。例如,《寒衣曲》是个性化比较强的歌舞剧,音乐展现的是亲切、质朴的情感,歌词比较黯然伤神,配上艺术化的手部姿势与舞蹈姿势,可以呈现十分感人的氛围。
在乐谱之后的剧本中,黎锦晖介绍了登场人物:母亲、小朋友、儿子、邮差;道具为一尺布、一封信、尺子、棉衣、线、剪刀、针等生活内比较常见的物品;母亲年龄为30岁左右,穿家常衣物;小朋友男女比为1:1,年龄10岁左右,穿学生制服;儿子年龄10岁,穿学生制服;邮差穿绿色制服。表演分为两场,第一场在长条桌子上,上面放着母亲需要的东西,包括布、针、剪刀、尺子、线等;第二场为摆有穿衣镜的教室内。
第一场主要是展现儿子离家之后,母亲对儿子十分牵挂的画面。母亲一边缝制衣服,一边唱着歌舞,演唱时表情要遥望、沉思、着急、寻思、叹息、失望等,手部要一直做着剪衣物的状态;结合歌曲表达情感来选择演唱方式,着重抒发母亲对儿子那浓浓的思念与牵挂之情。黎锦晖指出,扮演者在演唱时,要适当的简化手部的动作,母亲的动作要比较缓慢、自然,要若有所思、面带忧愁,但是又不可以做作[10]28。
第一场表演结束之后,开始进入到中幕,其展现的是儿子在校园内的场景。小朋友们在操场上玩耍,表演者从两边穿插上场,一边走一边唱歌,表演者的唱歌为儿子的上场作铺垫;在中幕拉开之后,儿子上场。他们的登场路线如图2所示。
图2 《寒衣曲》的舞台布局图
第二场开始,儿子单独演唱,表现其离家千里的场景。时间是在深秋、初冬时节。儿子收到邮差送来的母亲亲手缝制的棉衣与母亲的书信,心里感到十分温暖。歌舞剧展现的是欢乐的氛围。此时此刻,儿子的舞蹈要与母亲同步,表现出惊喜与思念的情感,注意表情的控制,展现出感恩之情。黎锦晖一再强调,该歌曲展现的是母子之情,舞蹈表情一定要注重人物之间内心情感的变化,并展现于人物的面部表情上,不仅要突出母亲的慈爱,还要展现儿子的天真与感恩,要向观众传递浓浓的母子之情。
3.带有生活化舞姿的对唱表演。齐声演唱或对唱的过程中,舞姿要求以生活化为主,在演唱的同时进行跳舞,将歌曲的主题思想展现出来。
解析作品《好朋友来了》:
该作品想要表现的是:三个小朋友登门邀请小主人出去玩耍的场景,借助生活化的舞蹈,展现孩子们之间的礼节。结合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要确保舞蹈姿势的生活化,确保歌词的口语化。该歌曲运用的是京韵大鼓的节奏,比较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对表演场景无明确要求,四个人就可以表演。
登场人物:小主人,甲、乙、丙三个小朋友。舞台上摆两张茶几,茶几上摆一些水果、零食等,若是没有,可以使用纸质材料制作代替。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黎先生作品内的节俭思想。
表演开始时,来宾先登场、敲门,小主人开门后,他们开始对舞、对唱,展现好朋友相见的愉悦心情,如图3所示。
图3 《好朋友来了》舞台布局图
主人与来宾从A、B入口进入,和着音乐节拍,边走边跳,边跳边弯腰,可以携带一些比较搞笑的表情,增加舞台的欢乐氛围。他们在歌曲演唱到特定的句子时,使用笑声代替歌词,着重凸显欢乐,传递欢乐,适当地配上一些开心的舞蹈动作。
舞台表演安排了大鱼与小鱼、大猫与小猫、大燕子与小燕子从C处上台,使用活泼、自然、欢乐的表演方式,划分为5列。表演者选择跑跳步,在舞台上绕行一周,在拿了零食、水果之后,跑跳步下台。
4.用歌队配合舞剧的表演。在这样的表演形式里,舞蹈表演者不歌唱,歌唱者则不表演。这样的安排能够最大限度地将角色的特长展现出来,艺术表演力比较强。
解析作品:《可怜的秋香》
这是黎锦晖早期的成功作品之一,主要描述的是一个被称之为秋香的牧羊女一辈子的遭遇。歌舞主张的是一人负责演唱,充分地展现声乐表演技巧,跳舞蹈的人只专注跳舞,避免表演者的精力与体力被分散。该作品的作词比较简单,且词义比较容易弄懂。秋香一生的经历与富家女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歌曲展现了秋香的三个阶段,歌曲与舞蹈也设置三场。这样典型的舞台剧,为小朋友们传递的是贫富差异思想,激发孩子们对秋香的同情,告知孩子们要一视同仁,同时将旧社会的黑暗部分展现在孩子们眼前[11]26。
作品层次分明,以剧情推进,适当地加入舞姿,配备歌曲,将秋香三个阶段的情绪展露无遗;借助“太阳”“月亮”“星光”等三个不同事物的对比,刻画出秋香一生的凄惨生活。
演出开始时,演唱者站在舞台的右边,幼年的秋香赶着羊群,从后台的左边上场。羊群在吃草,秋香轻轻地抚摸着羊背,在音乐走入十二拍之后,开始在羊群内欢乐地舞蹈,舞蹈动作简捷,展演出轻盈、敏捷的身形。跳舞结束之后,演唱者走向秋香,看着秋香开始演唱。
演唱者回头朝着台口唱道,“她呀,每天只在草场上牧羊”,在演唱者感叹秋香的命运时,秋香双手将面部遮住,下台,第一场结束。
第二场与第三场分别描述的是少年和老年时期秋香的悲惨生活。从歌词可以看出,黎锦晖对“牧羊”一词特别强调,旋律开始变化,语气也开始加重,表现出了对秋香的怜悯。在第三场中,针对“秋香,你的儿子呢?你的女儿呢?”这段问话,表演者要悲伤地演唱出来。此时,秋香的神情要悲愤,动作要迟钝,皱着眉头,双眼无神,眼泪不断地流出来。
黎锦晖在舞台美术运用上从适合儿童的心理因素出发,依据不同的节目内容设计出不同的舞蹈场景,以此来营造儿童喜爱的舞台氛围。在舞台背景和装饰上采用“最容易措办”的办法,一切以适宜和简单为主,以便于舞蹈推广。譬如,《月明之夜》剧布景逼真,犹如一幅天然国画,映以青色的电光,月里嫦娥边歌边舞,于月中将降时,在一轮圆圏上,罩着薄纱,隐约于后,布景颜色鲜明,适合儿童的色彩场景(见图4)。
图4 《月明之夜》布景
布景切合剧情,自然、简约、逼真、形象,加之诸小儿舞蹈和合唱、分唱、对唱,用电灯映成清凉世界,前列石坊,后布月洞,幕罩轻纱,布置幽雅。剧情主要展示了嫦娥喜爱清净、来到人间寻找快乐生活的情景。
《葡萄仙子》的布景与化装要求孩子们亲自出力,利用手工进行制作。除了葡萄仙子和五位仙人的舞衣是借现成的外,其它的要么用坚韧的纸做成,要么用旧皮衣做成,这样做一是为了节省开支,二是为了锻炼儿童的手工制作能力,这种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对儿童今后的生活有极大的帮助。
黎锦晖博取众长、勇于创新,他首创了儿童歌舞这种艺术形式,使中国刮起了“黎派舞蹈”风并有了儿童特色的歌舞剧。1921年,经过多次打磨的《麻雀与小孩》的诞生,创新了我国儿童歌舞剧题材[12]103-106。《麻雀与小孩》创作于1921年初,最终定稿于1928年底,共用了七八年的功夫,几乎跨越了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的整个过程。它是黎锦晖全部儿童歌舞剧中创作最早、修改过程耗时最长的一部作品,体现了黎先生对艺术负责的态度,这种“根据观众意见和建议改进产品”的态度,既表现了他对受众负责的精神,也是时值今日值得我们舞蹈艺术创作借鉴的精神。在《麻雀与小孩》中,表演者模仿和展现麻雀神态时,借鉴了“足尖碎步”与“布雷舞步”等以芭蕾为特征的西洋古典舞舞步技法,在表现欢快场景时适当穿插了一些诸如爵士舞、踢踏舞等流行舞蹈的技术。再如《月明之夜》中的快“林中仙”舞蹈,尝试中西混合协调技法,更能展现剧中人物的特征。剧中的嫦娥运用了我国《天女散花》的古装舞表演技法,而其他的角色均根据剧情需要进行了新的舞蹈创作。这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儿童舞蹈作品创作者或可跳出纯粹的文学及儿童舞蹈创作限制,考虑给儿童文学增添新的艺术元素和技法,丰富儿童文学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黎锦晖在创新儿童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时,注重发掘传统儿童文学资源,注重发掘儿童舞蹈的综合表现技法,这对当下儿童舞蹈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他创作的作品以“陶冶儿童性情,提升儿童智慧,使其成为健全的国民,替社会服务,为民族增光”为宗旨,首次打开了“素质教育”之门。黎锦晖在创作作品时深入儿童的心灵,洞悉儿童的喜好,充分启发儿童的天性并给予正确的诱导和培植,正如他强调的舞蹈要有“美的灵魂”一样。儿童舞蹈要走进生活,走近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真情,帮助他们戒除学习舞蹈时的浮躁心理。儿童舞蹈作品不仅要有形式美,更要有内涵美。有了“美的灵魂”,舞蹈作品就会充满张力,同时也就有了感人、育人的舞蹈功能,缴发儿童的审美情趣,增进儿童辨别爱和憎、美和丑的能力,让儿童体会到表演创造的乐趣,让观众感知到表演创造的价值。儿童舞蹈应该说是歌舞创作活动中表现形式最自由的一种,它的目的是构建儿童的心灵美,塑造儿童的艺术美。黎锦晖的儿童舞蹈表演提倡朴实、纯真、自然,内容健康积极,较好地启发了孩子的认知。当下,儿童舞蹈创作要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舞蹈,又在游戏中接受美育,懂得善与恶、对与错、是与非,能够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黎锦晖曾说过,歌舞剧可以增进知识、提升思想,它是普及民众教育的桥。童年时代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舞蹈对于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思想教育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儿童舞蹈是儿童教育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科目,它结合了音乐、表演、乐器等方面的学习与培养,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对它的兴趣,也使孩子们很容易接受这种艺术形式。同时,儿童舞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以及情操陶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普及,儿童主动参加身体锻炼和体育活动越来越少,儿童舞蹈在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增进修养、促进智力发展等多方面有着特殊优势。多年以来,传统的儿童教育观强调孩子们“乖”“听话”“安静”,压制了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限制了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不断转化的当今,我们应该多注意发挥儿童舞蹈教育的特殊作用,发挥其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作品贴近儿童生活,切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极富儿童情趣,展现了朝气蓬勃的儿童世界,具有通俗化的特点和时代气息。在当前背景下,发展儿童舞蹈更需要积极开展儿童歌舞教学,通过这一艺术形式,以新时代的精神和美好理想陶冶儿童的情操,展示祖国传统舞蹈的独特之处,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