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巍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文学旅游”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后,以寻访与文学作品或者作家相关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为动机的旅游形式。它包括以作家为中心的墓地游、故居游、纪念馆游和宗祠游,以作品为中心的环境游、风景游,以及虚构性文学景观游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实践活动,“文学旅游”对一个区域或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之下,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学历史,文学资源众多,类别齐全,且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的文学作品较多。但目前河南省的文学旅游资源开发仅局限于资源本身的浅层开发,旅游产品纵深不足,结构不当,旅游模式创新不足,基本效仿传统观光旅游模式。优势文学旅游产品稀缺,缺乏能够代表河南省文学旅游行业形象的精品项目。因此,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对河南省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化的研究就显得必要而迫切。
经调研,河南省文学旅游资源丰富(见表1),主要有以下特点。
表1 河南省主要文学旅游资源分布
从空间分布可以看出,河南省的文学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处于自然分布状态,主要集中分布在郑州市、洛阳市、焦作市等地,其他城市只有零星景点,景点密度较低,缺乏充分的整合,无法有效发挥集聚效应。可以看出,这种现状和目前河南省的经济比重是一致的,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率较高,反之亦然。
从时间分布可以看出,转化较好的文学资源大部分是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的旅游开发基本空白。实际上河南在现当代文学中不乏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比如现代文学史上的诗人徐玉诺、于赓虞,小说家师陀,文学理论家冯沅君等人;当代文学更是人才辈出,20世纪末文学豫军崛起,涌现出阎连科、二月河、刘震云、刘庆邦、李佩甫、周大新、乔叶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及作品。但这些文学资源并没有较好地转化为旅游资源,比如于赓虞、二月河等优秀文人,在他们的家乡,甚至连最基本的故居和纪念馆都没有。
从文学旅游资源项目类型分布来看,保存以及开发最多的是以作家为主的旅游资源,最少的是以文本为主的旅游资源。对比两者的特点,可以总结为河南文学重人文轻自然。河南文人在写作过程中,更注重的是道德伦理的构建以及传承,肇始于宋代中原地区“文以载道”的观点一直影响着后世。在这种写作观点的影响下,自然就较少寄情山水的文学作品,即便有,相对于诸子百家发源地的历史地位,也逊色很多。河南各地以作家为主的故居、墓地等旅游资源较多,而以文本为主的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相对较少。同时,由于河南文学旅游以人文见长,对相关景点的欣赏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这就造成游客源的狭窄和游客层的固化。
首先,河南省的文学旅游资源呈碎片化、分散化的状态。目前河南省内已经专项开发的文学旅游中,主要是以作家故居、纪念馆和墓地为主,这种开发模式内容相对单薄,潜力不足,只能吸引特定的游客群体,开发价值较低;如果依附于其他旅游景点,又容易被所依附的景点同化,丧失其原有的人文特性。
其次,空间组合较差。表面上看,河南省的文学旅游资源分散在各地,且类型繁杂,不利于空间组合。但实际上,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学类型背后,存在同构性内容,适合开展区域联动,进行资源整合。河南许多地方政府虽然有整合旅游资源的愿望,但受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经济基础等具体条件限制,在实践过程为区域内封闭式开发。
从实体资源的开发现状看,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缺少实体资源。河南文学在上古、中古时期最为繁荣,到晚清则渐渐没落。因此大部分和文学作品相关的古迹、遗址,和作家相关的故居、墓地等实体资源由于年代久远,大都缺乏必要的保护,仅剩残垣断壁。一些故居已经在时代动荡中毁灭,荡然无存,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资源。很多故居都是原地重建的人工景点,缺失原真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旅客的旅游期待。第二种情况是有实体资源,但资源转化率较低。在文人故居、纪念馆、墓地等旅游开发上,没有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产业链条,仅仅是一些资料和手稿的展览,忽略了游客的体验性以及文学作品的普世影响力。
从虚构资源的开发现状看,河南虽有黄帝传说、姓氏故事、花木兰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等,但由于产业运作的策划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良好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没能有效地转换为文化产业。
河南省的文学旅游形式多为走访作家故居、纪念馆以及墓地,或者游览与文学作品相关的人文风景,是基本依靠欣赏景观或建筑的传统观光游形式。这种形式有便捷、成本低的优点,比较符合目前河南省的经济发展现状,但容易导致模式单一,内容重复。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对沉浸式文化体验旅游热衷度的提高,我国旅游的总体模式已经从观光游向更注重身心体验的休闲游、体验游发展,河南省的文学旅游观念及实践已经略显陈旧和落后。大部分文学旅游景区没有成熟的文学场景设置,没有可供游客深度参与的形式和项目,也没有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不能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并引发审美倦怠。
河南自古以来是农业大省,多方原因致使在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的道路上举步维艰。文学旅游的创意主要体现在内容创新、功能创新和合作创新上,河南省文学旅游在这三个方面做得都不够。
在内容创新上,如前所述,河南的古代文学资源由于年达久远,它们所表达出来的主题、使用的语言与当代文化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偏差,需要游客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和素养,比较难以被普通游客直接感知和欣赏。这就需要将文学作品或者民间故事传说通过有创意的形式表现出来,提高资源自身的易受度、乐知度以及普适度,实现游客知识升华和审美愉悦的旅游目的。而河南省大多数文学旅游景点只是用简单的文字、图片来概述或介绍作家,游客体验单一。
在功能创新上,没有通过多元化的功能激活文学资源。河南省很多文学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游项目和服务质量还处在浅层的开发阶段,没有随着技术水平高的提高完成升级和迭代。景区项目的开展和日常的管理服务中,并无普遍甚至基本没有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虽然部分景区增加了讲座、演出、动漫等模式,但并不成熟,效果不够理想。
在合作创新上,河南省的文学旅游发展模式基本为资源导向型的,依托原有资源发展旅游,缺乏对市场进行充分有效的调研,不了解市场所需,游客所需。这就会导致配套不齐全,无法准确定位景区游客的消费偏好,也无法采用正确的运营方法。
河南省文学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必须立足于河南本土文化,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对以往重规模、重数量的发展模式进行重新建构,升级为重结构、重质量的“传统文化+创新文化”的产业模式,这样才能提高河省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横向上开展全域旅游。要统筹规划河南省文学资源,打破行政区域划分,进行联动式开发。适度整合不同地区相似的文学资源,将具有文学主题关联性的文学资源串联起来,确立统一主题,利用主题开发或研学开发的形式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以《诗经》为例,《诗经》中“国风”部分内容产生于河南省的北部、中部、西部和东南部地区,涉及河南多地的民风民俗、地域风貌、文化特征等,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要想有效利用和开发《诗经》的文学资源,必须打破地域界限,让新郑市、鹤壁市、淮阳市等地整合相似内容,打造一条诗经文学旅游线。此外,可以采用此种模式,打造“西游系列”文化链和“三国系列”文化链。通过对经典文学资源的宏观整合,打造文学精品旅游线路以及文化地标,使品牌实现全域覆盖,形成大文化、大产业、大旅游、大发展格局,实现文学概念向文化品牌的转变。
其次,纵向上打造文学旅游产业链。要提升文学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能只进行单独开发,而是针对强化、深化、升华游客感性认知这一核心需求,采取精心设计旅游形式,建设与之配套的相关设施,开发设计贴合的旅游周边产品等方式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深挖周边资源,以点带面,共同开发共同利用,形成景观群落,扩大规模优势。比如在配套建设方面,河南大部分文学旅游景区属于小型景区,主体为故居、墓地和纪念馆,缺乏基本的配套建设。清朝文人李绿园、现代诗人徐玉诺,他们的故居都坐落在一个普通的村庄里,周边几乎没有任何配套建设。还有一些名人墓地就在田地里,以自然状态呈现给游客,缺乏产业化开发。要进行深度开发,必须打造“食、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又如《诗经》文学旅游线路的开发,可通过开展学术研讨会、建立文化研究中心、打造文旅节目等活动,形成“诗经系列”文化链。
要实现河南省文学旅游的创意化发展,就必须有旅客思维,根据景区特点,因地制宜开发多样化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体验需求,由静态展示向参与体验转型,从而拓展文学旅游的生产空间。
3.2.1 动态式场景体验
文学旅游中以作家为中心的故居、墓地、博物馆、宗祠的人文景观游,以作品为中心的风景、场景游的自然景观游,都偏重于静态,是以观光为主的旅游形式。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纯粹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实现文学旅游的审美目的,应该使场景活起来,即在静态景点的基础上加强动态景点的建设。动态式场景体验主要以表演式体验和情景式体验为主。
表演式体验是在文学旅游地进行与文学作品或作家相关的综艺表演。比如商丘虞城是花木兰的故乡,可以根据古诗《木兰辞》以及影视剧《花木兰》的内容复原一些故事场景,精心排练其中的经典片段,使游客能在故事发生地有身临其境之感;情景式体验是通过模拟文学作品中的场景,让游客在过去和当下、虚拟和现实等不同场景中感受和观摩,增强其场景体验。河南文学旅游以博物馆类居多,传统的方式是静态陈列物件、面板图片以及影片播放类的展示,可以在展览的过程中加入人机互动,通过电脑模拟、全息投影人物等方式重现作家生活场景,使游客建立多感官的互动体验,增强其代入感。
3.2.2 参与式场景体验
与动态式场景体验区别的是,前者是以景点为中心,游客看或听;参与式场景体验强调以游客为中心,侧重游客的参与性。景区可以设计各种互动项目,让游客参与到项目中。参与式场景体验以参与角色塑造、参与设计和制造旅游产品、参与定制旅游线路为主。
参与角色塑造,其一是在相关综艺演出过程中,打破舞台边界,使游客能够在开放的场所内移动观看演出,同时与演员进行互动,共同完成一次表演。其二是以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某些实践活动为依托,将其转换到实际中来,使游客参与其中。比如复原《木兰辞》中木兰织布情景,让游客体验织机织布,这样不仅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游客群体,还能使较为枯燥的文学旅游资源变得生动有趣。其三是以文学作品的形态方式开展相关创作活动,比如在杜甫、白居易、韩愈等诗人的故居,可以组织现场创作的比赛形式,让游客即兴进行诗歌创作和诗歌朗诵,这样既有助于激发游客的兴趣,也有助于了解诗人的诗风,实现文学旅游的文化目的。
参与设计和制造旅行产品。旅游纪念品是旅游开发的主要项目,但是很多景区的纪念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没有凸显其独特性。可以结合河南民间手工技艺,让游客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当中,增强其体验感。比如将唐三彩工艺、汴绣工艺、北宋官瓷烧制工艺、汝瓷烧制工艺等和当地的文学旅游资源结合,制作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旅游纪念品,既可以增添产品的独特性,又可以宣传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与定制旅游线路。文学旅游是一种个性化较高的旅游,有的游客喜欢通过走访作家故居、博物馆、纪念馆来获取基础知识,有的游客喜欢通过游览文学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来感受和作家相似的精神体验。而当前的景区提供较多的是千篇一律的团游线路,难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因此要适时升级旅游线路,让游客参与旅游线路的定制,使线路更具有个性色彩。
河南省的文学旅游应以大众文化为依托,利用多种媒介,在国际视野下进行推广和传播,提升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3.3.1 以节庆活动为依托,发掘地域文化符号
“节庆旅游是以某种具有鲜明主题的公众性庆典活动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开发出来的一种现代新型旅游产品。”[1]节庆旅游既能丰富当地的文化活力,发掘地域文化符号,彰显地域元素,又能带动本地相关产业,促进文化地标的形成。文学节庆旅游属于节庆旅游的一个类型,就是根据不同旅游地的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或作家举办戏剧节、文化节等活动,或者开展年度高峰论坛和交流大会。河南节庆旅游中和文学相关的节庆活动仅集中在民间文学方面,其他文学类别基本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河洛文化旅游节为例,河洛文学是河洛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诗经》到贾谊、曹植、杜甫、李贺、“二程”、李绿园再到现当代的李准、阎连科等,名家辈出,作品纷呈,但是我们在河洛文化节的项目里,看到与河洛文学相关的内容是少之又少,文学利用率较低。
要发展文学节庆旅游,首先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出台相关的管理条例,引导节庆旅游全面发展;其次要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提炼出新颖有趣有内涵的节庆主题,并围绕主题构建具有特色的文学旅游项目;再次要打造品牌,把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学节庆活动打造成能够代表城市形象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3.3.2 以影视为依托,打造“影视豫军+文学豫军”组合
“影视+旅游”是最近几年新兴的旅游模式,即文学旅游不再以单一的以静态形式表现,可以利用影视制作手段,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或纪录片等形式,以动态直观的方式吸引游客,推动旅游景点的发展。
河南省有不少作家的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可积极打造“影视豫军+文学豫军”的组合,推动文学和旅游的双向发展。首先,政府、企业、影视从业者要加大对河南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力度,扩大河南文学经典的影响力。其次,深入挖掘河南文学的内涵,着重民风民俗、自然场景等的开发,将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元素和符号融入影视剧当中,提升河南文化的辨识度。再次,通过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业使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后,利用影视资源,有选择地为一些景区创造和附加文学旅游资源,重视虚构性文学景观的创意和建构。如平顶山的嵖岈山是电视剧《西游记》的取景地,可以对此进行二次创造,重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形成景区自己的特色;许昌鄢陵是《郑伯克段与鄢》的发源地,张艺谋执导大型历史京剧《天下归心》是以此为蓝本,鄢陵政府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南阳哪吒故里和新乡姜太公故里也可以借电影《哪吒》《姜子牙》爆红的东风,适时创新旅游产品。
3.3.3 以互联网为依托,加强线上传播力度
首先,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进行宣传,宣传的方式分为两种,其一,利用有影响力的旅游公司或者微博的宣传力度,对读者旅游进行引导。其二是景区自己开设公众号和微博,对景点的知识进行相关介绍以及与用户在线上互动。其次,和媒体传播平台有效结合,利用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进行线上产品营销和线上内容传播。在线上产品营销方面,可以利用小红书、抖音、哔哩哔哩等自媒体传播平台,与用户之间建立有效的链接和交互方式,同时宣传文创、旅游地美食和农副土特等产品。近期线上产品营销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是“网红+营销”模式,如2020年现象级流量营销丁真,因为一个短视频带火了理塘的旅游业。河南省文学旅游的线上产品销售可以通过邀请作家或者是和文学作品相关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进行直播带货或适度宣传。在线上内容传播方面,可制作质量上乘的直播或短视频放在相关的媒体平台上进行宣传。
3.3.4 以政府研究机构和学术单位为依托,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首先,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加强旅游企业和大中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可在相关高校设立工作室和研究中心,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比如编写适应不同群体的图文并茂,兼顾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的旅游指导书。河南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编写《河南文学地图》系列丛书,同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不同媒介、多样方式使书籍及其内容最大范围地传播。也可举办各类以文学为中心的创新创意大赛,加强文旅产品和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将科研成果通过企业应用于实践,切实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其次,以政府研究机构为引导,召集大中专院校、学术科研单位和旅游企业定期开展系列高峰论坛,加强学术交流,更新观念。再次,加强线上研学项目建设。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变动,应该开发线上或线上和线下混合等方式的研学项目。
3.4.1 以内容创意为基础:讲好故事,提升感受力
文学旅游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文学作品故事性较强。要想推动文学旅游的创意发展,就要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有中原特色的好故事。要想打造中原特色,必须“立足中原文化沃土,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作用,用好对外文化交流贸易的渠道和载体,讲好中原故事,传播好中原声音,进一步提升河南的文化形象”[2],让河南更具“国际范儿”。
首先,重新挖掘文本,丰富讲故事的维度。以民间传说为例,河南民间传说异常丰富,且都是人民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故事,比如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等。民间传说本身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为旅游增添神秘玄幻的色彩,尤其对于自然景观的旅游来说,可谓锦上添花。因此,要在当代文化的视野下,对民间传说进行新的解读,赋予传统故事以多样化的精神内涵,拓宽其阐释空间,吸引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民族的游客。
其次,利用演艺直观呈现故事。传统的文学旅游以口头讲故事为主,往往显得简单和枯燥。新的文学旅游模式已经开始探索多种讲故事的手法,目前来看,最合适的是通过演艺的方式,辅之以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故事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游客面前,增强游客听觉、视觉体验,使文本的呈现更加真实和精彩。比如河南省歌舞剧院曾演出大型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郑州市歌舞剧院演出舞剧《云水洛神》,都取得了不斐的成绩。相关景区可以在此基础上,将之改良为适合在景区演出的模式,更好地呈现故事。
再次,通过传播渠道传递故事。好的故事需要好的传播渠道才能广为流传,传播渠道可以分为传统的传播(电视、电影、报纸和广播等)和数字化传播(微信、微博、小程序以及网络直播等接)。景区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合适的传播策略,有效利用不同的传播渠道,或者利用传统传播渠道扩大其影响力,或者利用数字化传播渠道建立和游客之间的直接链接,或者双管齐下多方营销。
3.4.2 以技术赋能为核心:手段科技化,实现智慧化转型
以科技为基础的“云旅游”已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文学旅游模式要借助网络、自媒体等平台进行升级,利用科技方式进行创意开发,实现文学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
在服务方式方面,将传统的服务方式升级为数字化的服务方式,实现从出行前、出行中到处行后的全数字化游程服务。比如在出行前,利用景区官网或者APP实现门票、住宿等网上预约服务,这样既能节约人工,又能提高旅游效率。在出行中,开发集向导、讲解为一体的智能旅游地图,地图可以根据游客在景区的位置,进行景点相关知识介绍,并推荐有代表性的美食和便捷的路线。在出行后,可以利用互联网,开辟线上店铺卖货等方式推广文创产品。
在内容建设方面,加大VR、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景区的深度应用,积极打造数字故居、数字纪念馆等。比如将文学旅游资源数字化,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整合,通过免费对外开放,让游客随时随地浏览观赏,打破空间距离,实现资源共享;还可利用VR技术,将破损的资料进行还原,或者建立一个虚拟的景区,让游客在虚拟的景区里旅游。
在管理模式方面,优化景区管理模式,利用互联网建立旅游产业大数据,通过对旅客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消费倾向、旅游目的等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为景区运营升级、市场定位提供分析依据。同时可通过数字化手段与商务、交通、通信、金融、政府、高校等领域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促进旅游消费,开发各种智慧产品,提高数字旅游的质量和效率。
3.4.3 以合作创新为导向,打造世界文学城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创立“世界创意城市网络”,全球有20多个城市申报加入“世界文学创意城市”,目前只有南京在2019年成为中国首个“世界文学之都”。河南省的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等城市都是著名的文化古都,文学资源丰富,有大量优秀的作家和文学作品。如果按照相关要求加强建设,则有望加入“世界文学城市”,这将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从而提升我省城市的国内国际竞争力。
以洛阳为例,和南京、西安等文化古都相比,一直缺少能够体现其核心文化价值的品牌产品,离国际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洛阳的文学资源极为深厚,可以借助文化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世界文学之都。首先,挖掘洛阳独特的地域文学,比如河洛文学,通过挖掘相关的书籍、作家和文学传统,构建地域文学特征,再通过学术会议、交流会等方式构筑文化资本,促进其发展。其次,依托科技、电影、媒介、节庆等多种营销手段,盘活既有的文学景观,打造更具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体现时代的新景观,挖掘其巨大的文化魅力和价值。再次,以合作创新为导向,联合文化创意产业,对既有文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品牌产品,打造城市文化个性和特色。
旅游归根结底是一种极度依赖配套服务的消费行为,创意与产业化发展意在解决旅游市场发展的消费引导和服务提升等问题,侧重于市场经济手段的运用与实施。文学旅游着重于旅游者的文化愉悦,文学旅游的过程,亦是一种文化响应的过程,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补充。所以,文学旅游的创意与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坚持市场导向,保证行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坚守文化导向,不仅是强化文学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更是行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前提。两种导向在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许有所侧重但是相辅相成的特性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