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宁波市发改委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宁波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宁波信用建设水平稳居全国前列,多项工作形成宁波模式。日前,《宁波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正式出台,提出要全力打造以“四区”(信用数字化建设示范区、信用新型监管先行区、信用服务经济试验区、诚信之城引领区)为标志的信用宁波升级版,为全面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加快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提供强有力的信用支撑和保障。
高标准建设信用平台,筑牢信用建设“基础桩”。一是信用平台一体贯通。宁波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进入3.0 版,已具备信息归集、查询、共享、异议、联合奖惩、修复等“一站式”服务功能,实现国家、省、市、区县(市)四级全贯通,服务线上线下全覆盖,成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总枢纽和信用服务的总窗口。二是信用数据量质齐升。2021版数据清单纳入市、县两级104 家单位1069 条信用信息,信源单位和信息征集范围实现“双倍增”,已累计归集信用信息10 亿条,为全市近1000 万自然人、120 万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建立公共信用档案。三是信用服务全面覆盖。以“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为理念,开通信用查询、异议、修复“线上办、掌上办”,实现信用服务“零次跑”,累计提供信用服务1900 万次。推出“信用报告扫码查”“企业信用名片”,为企业定制“信用码”,手机扫码即可掌握企业信用状况,方便社会公众查阅。创新信用公示机制,公示许可、处罚、红黑名单、信用承诺等信用信息1252 万条。
全方位深化惠民服务,打造实体经济新阵地。
一是“信用惠民”让市民生活更美好。推出城市个人信用分“天一分”,落地“信易游”“信易租”“信易行”“信易住”等20 个“信用惠民”应用场景,并与杭州“钱江分”、厦门“白鹭分”实现应用互认。信用状况良好的市民可享受公共自行车免押、先就医后付费、图书馆信用借阅、民宿信用住、先离场后付费等便捷服务,已累计提供“信用惠民”服务51 万次。二是“信用变现”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信用平台全量数据推送至宁波“信易贷”平台,支撑信用产品开发,“信易贷”规模达1607 亿元。“信易贷”建立风险缓释机制,设立融资担保代偿基金,已为1 万余户小微主体共担信贷风险,获贷金额超过200 亿元。三是“信用承诺”实现政策秒兑付。将“信用承诺”“信用核查”嵌入“甬易办”平台,构建“核查—承诺—履约”的应用闭环,实现政策补贴秒兑付。目前,“信用承诺”已实现政策兑付总金额122.72亿元,惠及全市50 万家企业和5931 人。
多领域率先试点示范,开辟信用监管新路径。一是全国首创司法执行领域信用修复和自动履行正向激励两项机制。2018年,推出信用修复机制,从惩戒入手,首创将全国失信被执行人信息落地宁波市信用平台,实现对失信被执行人“自动识别、自动拦截和自动惩戒”。2019年,推出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开辟了一条“以自动履行为主、强制执行为辅”的执行新路径,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并被写入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全国首个关于自动履行机制的决定,支持法院创新推广提升治理成效。二是行业监管分级分类精准施策。出台《宁波市加快推进信用“531X”工程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施意见》,拓展“信用+行业监管”应用,已在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税务、金融、口岸等62 个领域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动行业监管由粗放向精准转变。如口岸领域,将公共信用评价纳入行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 余家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口岸通关效率明显提升,2020年底的进口和出口通关时间相较2017年分别缩短79.1%和90.3%,处于长三角地区领先地位。三是跨界联动“信用协同”高效赋能。在审批服务、行政监管、公共服务等领域实施信用信息和产品嵌入式应用,建立事前信用核查、事中分类监管、事后联动奖惩的全流程闭环监管体系。宁波市公共资源交易、住房公积金、人力社保等23 个业务系统8000 余个事项实现“信用信息自动推送、应用结果一键反馈”的智能化监管,累计实施信用惩戒48.4 万次、信用激励2.6 万次,监管效能大幅提升。
广开言路,推动信用立法提上日程。加快推动宁波市社会信用条例立法进程,明确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各类主体的相关权利义务,厘定社会信用信息归集和披露、信用激励和惩戒、信用主体权益保护、信用服务行业规范发展等各类活动的法律责任,推动法规规章制定和修订中嵌入信用相关内容,确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运行。
优化提升,推动信用平台全面升级。推进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创新运用,健全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库和信用应用场景库,建设具有感知、分析、决策能力的信用大脑,实现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升级。推动信用平台功能集成应用,提升信用数据挖掘和多维关联分析能力,实现对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信用监测、分析和预警。加快开发优化信息公示、专项治理、信用承诺、行业信用监管、信用修复等功能模块,为建立和完善信用监管、行政审批、承诺制改革、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信用应用闭环创造良好技术支撑条件。
市民“天一分”掌上端界面。 杨亮|摄
规范机制,推动监管实施精准细严。大力推进在中介服务、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物业服务、卫生健康等重点领域及电商、保险、托幼、养老、家政等特色领域实施行业信用监管。完善信用监管评价(预警)模型,科学构建信用评价模型,对信用主体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的信用监管措施。
深挖细掘,推动场景应用深化扩面。创新“信用+”应用机制,加快推出“信用+园区”“信用+基层治理”“信用+保险”“信用+养老”“信用+专业市场”等场景,进一步发挥信用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扩大“天一分”应用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推进与长三角主要城市信用分互认和信用惠民场景互通,推动信用场景应用形成闭环。出台“信易贷”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多方共担风险机制和多元化的风险缓释举措,充分发挥“信易贷”平台的载体作用,实现金融机构和企业入驻以及融资对接,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