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德麟
(江苏淮安 223001)
历史上向有“时势造英雄”或“英雄造时势”之说。避开这个哲学命题不谈,我只是想说:崇拜“造时势”的英雄,景仰“时势所造”、对推动社会发展贡献巨大的英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共性”。所以,争英雄、抢名人成为没完没了的历史文化现象。而对于文字记载非常缺乏的上古英雄的出生地、生平事迹等方面的不一致及其所产生的争论,实为正常现象,是共同的文化心理所致。
关于尧帝的出生地,大而言之,有山西祁县说、绛县说,河北顺平县说、唐县说,河南鲁山县说,江苏金湖县说(金湖县1959年由高邮、宝应二县析置,故高邮说、宝应说所指实为一地)等。关于上述诸说,笔者无意去逐个考察,并进而否定谁、肯定谁,仅就属于“斗维之野”的金湖县境内古“三阿之南”尧帝出生地之说,作多角度的思考。
首先,传说时代名人行迹诸说纷纭是共同特点。包括他们的出生地、建功立业地,甚至这类人物是否存在过,都有人怀疑,因而还出现过所谓的“疑古学派”。关于中国史前史,中国人习惯于称其源始于“盘古开天地”,而继之以“三皇五帝”。关于“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之所指,其说则五花八门,总之,到了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关于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的事迹,“史圣”司马迁就已经不敢轻易下笔了,仅径直以黄帝为开端、以帝舜为结尾的《五帝本纪》作为《史记》的开篇。其实,在司马迁时期,包括尧帝在内的“五帝”行迹,大都写得比较笼统。如记述帝尧:“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司马迁讲得很概括、粗疏,此乃当时之见闻所限,搞不清所致。这也包括尧帝以后的虞舜、夏禹等。譬如禹的出生地,就有北川说、禹州说,等等。所以,关于尧帝出生地等问题的诸说纷纭,史实与传说杂拌,实乃属于史前史之“常态”。
第二,从文献学的视角分析。在乾隆武英殿刻本《史记·五帝本纪》中,在“帝尧者”下,有引用于皇甫谧《帝王世纪》的注文:“皇甫谧云: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皇甫谧(215—282),魏晋间的饱学之士,是著名的医学家、史学家,著有《甲乙经》 《帝王世纪》 《高士传》 《列女传》《玄宴春秋》等医学、史学著作。后世学者所以选用皇甫谧《帝王世纪》中的相关记载作为注文,就在于它是出于严谨的饱学之士之手,定有其足够的根据,更可征信,对《史记》可以起到补缺略、纠讹误的作用。
关于“三阿”,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十三高邮军云:“三阿,即今北阿镇,在晋为三阿。即谢安破坚将彭超之地。唐为下阿,徐敬业屯兵下阿溪,魏思温破之于此。”清初成书的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阿镇:州西八十里。亦曰三阿。三阿者,镇之南有平阿湖,又南有下阿溪也。”(《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三南直五高邮州)〔乾隆〕《江南通志》记载与《舆地纪胜》《读史方舆纪要》同。此外,明清时期《高邮州志》《扬州府志》《扬州营志》《天长县志》等舆地图志中,均将“三阿”标载于高邮城西北方向。《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则径直说:“三阿,在江苏高邮县西北。《舆地纪胜》:高邮有北阿镇,离城九十里,即晋时三阿。《高邮州志》:东晋时尝侨置幽州。太元四年(379),苻秦将句难、彭超围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去广陵百里,即此。”(臧励和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年商务印书馆,32页)综上所述,考今日之地望,三阿正在今金湖县境内夹沟、塔集、卞塘一带。
第三,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分析。金湖县境内古三阿之地作为尧帝出生地更令人信服。首先因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江淮之间就有一条叫“善道”的古老交通干道,它经过广陵(秦置县)、三阿、东阳(秦置县,西汉东阳郡与东阳县所在地)、盱眙(秦置县),过淮后,由今泗洪县境内临淮(秦置县徐县、西汉徐县与临淮郡所在地)等地直趋中原。既然古善道上的其他几个古地名都一直沿用至今,为何偏偏“三阿”不可以?所以,笔者认为:“三阿”之名,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根据很多古地名具有非常顽强生命力的情况来看,根据古三阿地域从新石器时代到周秦汉唐时期出土文物没有“断档”的情况来看,“三阿”地名的产生应当更早。
此外,与其他古聚落一样,“三阿”之兴离不开河、湖水域。前面已经提到三阿之地有平阿湖、下阿溪。因为三阿以西就是皖东丘陵的余脉,丘陵区的河流变迁很受限制,所以,依据地望地势,所谓下阿溪,应当就是古铜城河的下游。不过因为后来下游水位升高成湖,铜城河(由今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东流入高邮湖)大为缩短,下阿溪便不存在了。而古“三阿”之地的北侧,则有发源于盱眙山区、东流经古衡阳镇、黎城镇、塔集,又东流入高邮湖的衡阳河。可以说,是古衡阳河与铜城河(下阿溪)共同哺育了古老的三阿。
研究江淮地方史志者大多知道,吴邗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疏通古扬州、淮安之间的一系列湖沼洼地而成为运河的,秦邮(高邮在秦朝的名称)、射阳(汉高祖封项伯为射阳侯处)等古聚落,都因位于吴邗沟沿线而兴起。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三阿”,与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也有一定的关联。因为吴邗沟是一直有支线的,这条支线,或由秦邮以西的串联湖泊经过三阿进入马濑(白马湖的古名),辗转入淮;或由串联湖泊经过三阿直入衡阳河,再经过短距离的陆路,转入淮河。这条支线尽管有着重要的缺陷,然而,汉唐以降以迄明清,官方不时有人在探索,而民间则一直在使用。
汉代以后,“三阿”见载于史籍的,首先是晋太元三年(378)东晋、前秦淮阴之战。在这一战役之中,东晋名将谢安派其侄儿谢玄为主将,首败前秦大将句难、彭超于三阿,再败之于盱眙君川(今盱眙官滩附近),并乘胜追击至淮上要塞淮阴(故城在今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终将前秦南犯之大军逐出古淮河以南地域。
其次,唐睿宗光宅元年(684),唐将李孝逸与徐敬业叛军之决战,也是在以三阿为中心的地域展开的。是年九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次月,武则天命李孝逸率三十万大军进讨。徐敬业屯兵下阿溪(即晋时三阿),并分兵进逼淮阴,屯兵都梁(盱眙),以御唐军。李孝逸奋力渡淮,先下盱眙,继克淮阴,接着南下攻击徐敬业主力固守的下阿溪。由于叛军占据有利地势,唐军多次交战失利。后老天帮忙,西风骤起,秋芦枯黄,李孝逸部将魏思温以火攻一举取胜,终于平定叛军。可见在唐代,三阿之地依然是举足轻重的江淮要塞。
到了南宋时期,由于黄河夺泗夺淮,时常泛溢南决,淮南水患渐趋频繁。此后数百年间,由于保证漕运的需要,里运河由单堤变为双堤。然而,至明嘉靖年间,高邮州曾置三阿乡。明《﹝嘉靖﹞惟扬志》卷五:“三阿乡,四里。”即管辖四个里,居住人口还不算少。至明万历年间(1573—1619),潘季驯实施“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济运”之策,大筑高家堰,并逐渐加固加高里运河河堤,里运河以西洪涝遂呈现下泄困难之势,原先的平阿湖、洒火湖、津湖、甓社湖等小湖泊水位升高,遂潴积扩展连为一片,成了烟波万顷的高邮湖、宝应湖,最终将包括“三阿”在内的很多古文化遗址湮没,古地名也逐渐难以确指了。然而,从汉晋时期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到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再到清范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以及宋元明清时期众多的方志舆图,乃至现当代权威的地名学书刊,“三阿”之地(包括北阿镇、平阿湖、下阿溪、三阿乡等)记载的专指性是一脉相承的。
金湖县尧帝公园尧帝雕像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从历史典籍的记载习惯来看,“三阿之南”,距离“三阿”不可能太远。就如“枚乘墓在淮阴故城南二百步”,是比较准确的记载;如果无法准确,也就只能表述为“在淮阴故城南”。尽管“三阿之南”表述不够准确,但考明﹝隆庆﹞《高邮州志》等方志舆图,北阿镇以南有平阿湖、下阿溪,故“三阿之南”理应在下阿溪之北,度其地望,应位于今金湖县塔集镇境内。
第四,从地名学的视角来考察。综上所述,“三阿”这一古老的地名,远比汉代才命名的“尧山”得名早。这应当是皇甫谧《帝王世纪》不采用“尧山说”,而采用“三阿说”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地名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历史人事载体。例如,金湖县邻县盱眙县以及安徽明光市境内,至今尚存上百个叫“某某郢”的古地名。这些古地名中,隐含着非常丰富的战国时期楚国由今湖北荆州迁都到淮河中游,古郢都老百姓大规模随同迁移的历史印记。显而易见,与“某某郢”地名相比,“三阿”古地名隐含着更为久远、更为重要、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正因为这些缘由,它得到现当代地名学权威书刊的认定。
〔隆庆〕《高邮州志》州境总图局部
第五,从考古学的视野来考察。在尧帝以前、尧帝时期及稍后,金湖县境内的古遗址呈一线两片(即古衡阳河一线,塔集、衡阳黎城两片)密集分布。再放开视野来看,地处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之间的淮河流域,古文化非常灿烂。从中国目前最早的距今4600多年的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到距今8300年左右的泗洪顺山集城堡聚落遗址;从伏羲庙到太昊、少昊之墟;乃至金湖周边县区的盱眙县范家岗,淮安区青莲岗、黄岗,高邮县龙虬庄、周邱墩,安徽天长市石梁河遗址等,都足以佐证“金湖县三阿尧帝出生地”的历史合理性。
“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三阿遗址所在地金湖县夹沟、塔集一带的高邮湖滩,曾经出土黄琮、苍璧等重要的同时期(良渚文化)代表性文物。这对于“帝尧生于三阿之南”的观点,似乎也有一定的注脚意义。
从“三阿”的历史延续来看,在以“三阿”为重要起点的吴邗沟西部支线之上,曾不止一次地出土过先秦时期的高等级文物,例如,1957年,在今金湖县吕良镇张家集附近(靠近进入白马湖的古航线),出土战国时期楚国金币郢爰等(《江苏省金湖县地名录》,1983年版,122页)。邻县的洪泽县境内,还在这一线出土了数量可观的蚁鼻钱窖藏。所有这些,都为江淮之间的交通要塞三阿提供了重要注释。
第六,从上古时代王位禅让、贤能铨选制度来考察。史载:帝尧将王位禅让于毫无血缘关系的舜,舜又将王位禅让于毫无血缘关系且出生于边远少数族群的禹。这是上古禅让制度的重要历史文献佐证。禅让制度与察举制度是一对孪生兄弟。所以《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由此,也可以认定,尧帝出生于金湖境内的古“三阿之南”,还存在有当时政治制度上的合理性、地域上的可能性。
第七,从文化地理学的视野来考察。淮河流域作为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系统的撞击融合区,其文化包容性强,认同度高,是出领袖人物的地域。从伏羲庙到太昊、少昊之墟,从汉高祖故里,魏武帝故里,宋、齐、梁、陈帝王故里,再到朱明王朝的龙飞之地等,都在淮河流域。“三阿”,位于淮河流域,帝尧出生于三阿之南,可以说,也绝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