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益丰
瓯柑是中国地方传统的柑橘品种,也是温州的特色水果,一直深受温州人的喜爱。品尝过瓯柑的人,对瓯柑都印象深刻:初尝入口,瓯柑丝丝甜润的滋味中裹挟着淡淡的苦涩和酸辛,咀嚼转口间,又有一股清爽甘醇涌上舌尖,让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
温州有悠久的柑橘种植史,唐宋时期,温州的瓯柑就以质优味美誉冠全国,成为帝王元宵佳节分赐群臣的果品。《新唐书·地理志》载,瓯柑和甘蔗、土布(粗布)、鲛革(鲛鱼皮制成的革)等早在唐朝就列为朝廷贡品。如今,瓯柑已成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瓯海是“中国瓯柑之乡”,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短夏长,四季分明,良好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瓯柑。
世界上最早的柑橘学专著——抗金名将韩世忠的长子、南宋永嘉太守韩彦直的《永嘉橘录》,系统记录了温州一带柑橘的栽培管理方法。对种植、培育、祛病、收藏、入药等都有详细记述:“橘皮最有益于药,去尽脉则为橘红,青橘则为青皮,皆药之所须者。”从南宋开始,青橘正式被改称为“青皮”。《永嘉橘录》成书于1178年,记载当时温州分为柑、橘、橙三类,共有27个柑橘类果树的品种。如今,只有瓯柑顽强地保留了下来,可见其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见证了“柑儿文”在温州已有800多年的晒制入药历史。
对瓯柑衍生而来的“柑儿文”,很多人或许并不了解。“柑儿文”是温州方言,“柑儿”指小瓯柑,“文”在温州话中有死亡的意思。顾名思义,“柑儿文”就是瓯柑幼果晒干后的干果。“柑儿文”的中药名叫青皮,《中国药典》记载:青皮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其味苦、辛,性温,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的功效,用于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癖、乳痈,食积气滞,脘腹胀痛。“青皮”单独为一药始载于金代张元素的《珍珠囊》一书:“味苦、辛、温,归肝、胆、胃经。青橘皮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还载有青皮治疗乳痈的单方:“因久积忧郁,乳房内有核如指头,不痛不痒,五七年成痈;用青皮四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徐徐服之,日一服。”
温州人常将黄豆大小的“柑儿文”称为“青皮子”,玻璃弹珠大小的则谓之“个青皮”,一般5千克鲜果可晒1千克“柑儿文”。晒制方法颇有讲究,先将幼果清洗干净,在阳光下暴晒5~7天,此时果皮由青转黑变硬,再装入麻袋或蛇皮袋里捂上2天,让瓯柑幼果里的水分渗透散发到果皮后再进行暴晒,如此反复3~4次,晒制的干果触感如核桃般坚硬,可闻到一股药香味。经过密封保存的“柑儿文”,可以存放很久,而且存放时间越久,香气越浓郁,其药效也更好。
“柑儿文”不仅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也承载着老温州人的儿时记忆。每年的5─6月,正是瓯柑的生理落果期,在老温州人的记忆里,年幼时经常去瓯柑园里将这些掉落的瓯柑幼果捡起来送给老香山、叶同仁等药房收购;也有将瓯柑幼果带回家晒干成为“柑儿文”,以备积食及伤风不时之需;而此“伤风”非感冒伤风,乃指旧时温州民间家家户户喜欢到院子里与左邻右舍边吃边闲聊,此时如若风大,极易将风“吃”到肚子里引起腹胀肚痛,称为“伤风”,只须拿“柑儿文”煮水喝即可缓解。
如今的“柑儿文”已不仅限于药用,而以更多的形态和方式融入温州人的生活。在温州,很多人喜欢在烹饪农家散养的本地鸡时佐几颗清香酸涩的“柑儿文”,既可去腥解腻,又能健脾和胃。在很多温州人的记忆中,每当家里烧这道菜时,满屋肉香飘荡又夹杂着丝丝柑橘的清香,闻者清新提神、胃口大开,一筷子下去,让人再也“刹不住”手。
日常取两颗“柑儿文”,便可泡一壶茶喝上一整天,品味茶香的同时还能调理肠胃。此外,还可用“柑儿文”加瓯柑叶制成香囊挂在房间或车内,可添香祛味、提神醒脑。因温州话“柑”与“官”、“橘”与“吉”谐音,“柑儿文”还成了温州的特产和过节的伴手礼,象征着“大吉大利”的寓意。
“柑兒文”初食微苦,回味甘甜。“柑儿文”是承载瓯越文化的一个符号,是温州人向各地好友传递美好祝福的伴手礼,它更能抚慰温州人在他乡奋斗时的思乡之苦。每每品味“柑儿文”那一丝丝苦味,便能引出客居他乡的温州人对家乡的浓浓牵挂。品味“柑儿文”,犹如品读“温州精神”:勤劳致富,先苦后甜。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