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祥丽 邓乐乐
大学刚毕业的余之超,怀揣着对木耳产业的信心,返乡创业,立志将家乡优质的生态环境,转化为特色农业的产业优势。通过走市场、访农户、查网络,她发现大山里盛产的食用菌、山野菜等特产,是城市里的人们最喜欢的绿色食品,为了把这些大山中的特产推向市场,她建立了陕西省镇安县秦绿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木耳等食用菌的育种、栽培、加工、运输、销售和文化体验等。通过整合产业链条,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深化文化品牌打造,带动农民增收,把“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
发展循环农业 带领农民奔小康
“你们检查一下菌袋,哪个发绿了,就把哪个取出来放到地上,要不然整排就感染了。”正在进行技术讲解的这位干练的中年人,就是镇安县秦绿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余之超。2010年,她先后成立了镇安县秦绿苑家庭农场、镇安县秦绿食品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镇安县高寒食用菌木耳产业协会。秦绿食品有限公司利用菌类种植发展循环农业,以小麦秸秆、麸皮等农业废弃物和林木枝条为原料生产木耳,采摘后的废弃菌包制成有机肥再次循环利用。据研究,废弃菌包的营养成分在生产木耳等食用菌时仅消耗了30%,可以将废弃菌包作为饲料、型煤的原材料,与牲畜的粪便结合进行二次发酵,能够形成很好的草粪腐菌培养基,最终形成“木耳菌包-木耳栽培-木耳废菌包-草粪腐菌-有机肥(绿色能源生产)”的循环产业链条。木耳废菌包的科学循环利用,不仅不会污染环境,还解决了农民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地板结、有机质缺乏等问题,促进了农林业绿色健康循环发展。
公司的绿色发展得益于政策支持也依托于集体经济。秦绿公司与全村贫困户联结成稳定利益关系,流转土地230亩,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日常务工得薪金、参与产业得分红的形式联带贫困户130户,吸收劳动力40余人在种植基地务工,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2021年发展云盖寺镇西华村等8个产业示范基地,生产木耳500万袋,解决长期务工150人,季节性用工500余人,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成为带领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标杆。
加大科技投入 提升产品品质
“爱这座大山,就是融入它,让它变得更好,让山里的群众过上好日子。”余之超说。一开始,从当地老百姓手里收购木耳,质量和品质无法得到保证。为此公司坚持“科技兴农”战略,投资500余万元,与相关科研机构和涉农大学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研发适合本地发展的食用菌菌种并优化配置种植设施,使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双提升”。2016年,农场结合当地的水文环境,联合食用菌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研发了适宜当地种植的木耳“高寒菌种”,并试种成功,这一举措不仅使木耳的产量提升了15%,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面,山区土地资源稀缺也成为了制约公司发展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公司聘请了相关技术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种植设施和技术,仿照木耳自然生长环境,研发出了适用于秦巴山区种植的“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及木耳栽培技术”,并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同时分批次建造了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1.5万个。据测算,制作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成本,比大棚吊袋种植设施成本低30%以上;因其占地面积小、便于移动采摘等特点,立体塔式木耳种植架可同时适应坡地和台地种植,塔式木耳架上的菌袋可以360度旋转,摆脱了吊袋木耳不方便移动的束缚,菌袋可均匀接受光照并及时得到充足水分,木耳亩产提高50公斤以上,商品率提高10%左右,提高了山区土地利用率,扩大了连片种植规模,有效降低了木耳种植管理成本,增加了田间管理效率。
加强品牌建设 坚持标准生产
秦绿公司坚持品牌化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镇安木耳的知名度,秦绿公司深挖当地木耳种植文化资源,注册了“清野秦绿”商标,2018年12月,被陕西省质量强省工作推进委员会认定为“陕西名牌产品”,将“镇安木耳”的品牌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后,我们的发展半径就能拓展到中高端市场。”余之超说。
公司始终坚持“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结合国内先进标准体系,编制了秦绿公司木耳种植的企业标准,涵盖了菌种培育、制作、木耳田间管理、采收、分级、加工、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记录生产台账,严把投入品关口,按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要求,采用物理法防治病害,不使用农药,对病变的菌棒,采取深埋、焚烧等方式,防止木耳病菌传播。公司先后通过了良好农业行为认证(GAP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2018年8月还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9年农场被陕西省市场监管局认定为“陕西省第八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标准化种植食用菌,在保障木耳品质的同时,每公斤价格也提高了10-20元,实现了提质增效。
下一步,秦绿公司将继续围绕木耳产业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结构,盘活农村经济资源,整合产业链条,吸引更多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参与镇安木耳产业发展;继续加大科研投入,优化木耳种植设施和种植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發展与信息化、自动化融合,提升木耳产品的科技化水平;继续推动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以申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为抓手,深度挖掘镇安木耳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提高镇安木耳的市场影响力,将原生态、天然绿色的镇安木耳奉献给市场,促进镇安木耳产业规模化发展,努力将“小木耳”做成“大产业”,有效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