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孩苏清吾:用榫卯独自建成“故宫亭”

2021-11-04 01:15张德强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榫卯亭子故宫

张德强

自学榫卯、斗拱、彩画、地仗等技术,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耗时150天,浙江温州文成“90后”姑娘苏清吾(图1)一个人在家造了一座“故宫亭”。苏清吾自造“故宫亭”的视频在网上获得了300多万的点击量,《人民日报》也给她点赞:大写的佩服。

“隐居”山野,将东方美学带入生活

今年28岁的苏清吾,是浙江省温州人,受妈妈影响,她从小就喜欢手作。刚上学就学会了剪纸,还喜欢给她的玩具娃娃做衣服。

后来,苏清吾考入浙江万里学院学习广告文案策划。因对各种手工工艺很感兴趣,大三就開始买来服装裁剪与缝纫的书,做成衣服后穿着去上课,这令她感觉充满了成就感。不仅如此,她还曾上山砍竹子做成鱼灯,搭泥窑烧小火炉……痴迷于各类手作。

大学毕业后,苏清吾从事房地产文案工作。有半年时间,她每天做着重复的事,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常事,丝毫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生活仿佛一眼就能望到头。2016年,她索性辞职回老家,做了一名独立摄影师。

她希望有更多自由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在这期间,她开始不断探索自己热爱的传统文化,触及到多个领域。比如,她学会了用“金缮”的工艺修补残缺器物,感受器物的不完美之美;还用水彩来仿画“岩彩画”;她还会在兴致来临时,自己烧制陶瓷,并为白瓷添上釉上彩。

2018年,苏清吾将自己做手工的过程做成视频,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手工作品。苏清吾的手工制作视频,给网友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最具巧思的,是她对笋衣的一系列处理,用渐变的笋衣、嫩黄的绒毛,做一朵盛开的荷花;还做了一个戴花帽、身着披风的侠女。视频里的风筝,也是她自己亲手制作的,裁布、画画、搭骨架,然后鼓捣做出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少人感叹:这个女孩想象力丰富、上手操作能力太强了。

苏清吾说,她特别喜欢中国传统的东西,觉得它们既代表着文化自信,同时传递着一种独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美,这也是她分享作品的初衷。

自己动手,把“故宫亭”搬回家

虽然活的悠哉游哉,但周遭的压力很快就涌向了她。爸妈觉得一个28岁的姑娘,不好好做一份稳定的工作,也不考虑结婚,就一个人窝在乡下老家,很难学到东西。后来,父母拗不过女儿,又见女儿是真心喜欢,且做的手工也不错,就转而支持她了。

当时在老家待久了,流言蜚语也不少:“读书到头来,还是跑山里,也不工作。”“岁数这么大了,也不考虑嫁人生子。”苏清吾说,她几乎全是靠喜欢撑着的。

一次苏清吾在网上无意间翻到故宫的亭子,觉得配色非常好看。而且看上去,感觉构造也不算太复杂,就突发奇想:为何不自己建造一个?

2020年5月,苏清吾决定在自家后院里,模仿打造一座精美的“故宫亭”。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做足,她一边大量的阅读书籍,查资料了解建筑相关知识,观看相关视频;一边积极地寻找建筑原材料。

苏清吾虽然一直喜欢捣鼓手工艺,但她没有学过一天的木工,真正动手之后,才深切地体会到这个活计的繁杂与艰难。起初,她面对的只是一面水泥墙和一堆简单的木材,后来她开始对着木材进行画、锯、凿、挖、磨等各种操作。(图2)

建造这个“故宫亭”,苏清吾采用的是古老的传统榫卯技艺。到底什么是榫卯技术呢?苏清吾解释说,我们的古建筑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在没有钉子的时代,其实各个零部件就是通过“榫卯”来“连接”的。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榫头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称为榫舌,其余部分则称作榫肩。简单来说,就是一端长(榫头),一端被挖出一个与榫头相同尺寸的口子(卯口),然后将榫头插入卯口,形成“榫卯连接”。

苏清吾说,这种组合有效地减少了木头之间的扭动,这是铁钉无法做到的。再加上连接方式上属于半连接,所以有着较强的抗震性,即使在地震时,震动也不会对建筑造成巨大的损害。其实,“榫卯”也是一种文化,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有趣的是,需要精密计算的榫卯技术,让苏清吾这个文科生特别为难,密密麻麻的数字,有时候怎么算也算不明白:“一旦计算错了,榫卯不密实,就得推翻重做。”

其中波折最多的是搭建亭子顶部的时候。“屋顶四个角要放四根斜着的脊木,它们要连到同一根横梁上,相互间是有交叉点的。对好这边的两个点,放第三根的时候,因为相互作用,那边又对不上了。牵一发动全身,来来回回一直在调这个。”她总觉得各个部件衔接不起来。为此,苏清吾特意去到北京故宫,专门找到她仿造亭子的原型,仔仔细细的观看建筑细节,这才回来重新着手。她仅在做屋顶上,就耗时半个多月。

此外,还有制作斗拱及其组成部件、调整柱子颜色等,苏清吾都是边学边试错后才慢慢上手的。

在亭子有了“型”之后,苏清吾使用了中国传统土木工程技法“地仗”。她用桐油、樟丹、猪血、石灰水、瓦灰等原材料进行搅拌,然后糊在木头上做衬底。这样能保证木材不受白蚁入侵,起到防腐防潮的作用,甚至还能防火。这些工作,都能为亭子“延年益寿”。

最后,亭子的彩绘也是苏清吾一个人完成的,她翻了书,挑了个自己觉得能画出来的纹样,把亭子的外观描摹得更精致,看上去非常令人惊艳。(图3)

这个“故宫亭”,用到了太多的传统手艺,苏清吾前前后后忙活了5个多月才完成。令人惊叹的是,整个建造过程中没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她用榫卯工艺让木头与木头互相受力、制衡,组成坚固又减震的结构。而且,在外观上,这个亭子同故宫亭一样精美,如魔术一般显得美轮美奂。前来参观的人,无不为之连声惊叹!大家更不敢相信,“故宫亭”的建造者不是老工匠,而是一个“90后”女孩!

《人民日报》给她点赞:大写的佩服

因没做过木工和泥瓦工,整个亭子做下来,苏清吾受了很多伤。给斗拱凿孔的时候,锤子会敲到手,经常敲出瘀青;用凿子去修一修木头的边,修过头了,就会戳到手流血;用锯子在切东西的时候,一不小心也会伤到手。“有一次比较严重,是在盖瓦片的时候。我在桌子上又放了一张凳子,踩在那个凳子上去盖瓦片,盖完下去的时候踩空了,摔下来手心被戳破,脚也扭了,好几个星期才好。”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住手,伤好后马上又继续干。

苏清吾的手,完全不像一个“90后”女孩应该有的纤纤玉手,而是非常粗糙,还有血口子,伤痕累累。她付出的努力和辛苦可想而知。

苏清吾说,2020年11月“故宫亭”制作完成,她特别有成就感,当阳光照射在亭子上的时候,觉得阳光都更好看了。而造完亭子后,苏清吾的一双手,还没停下。她又用榫卯技术和大漆(是一种天然漆,为漆树的一种分泌物)做了一把椅子,又用榫卯、大漆和螺钿(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做装饰)做了一张古香古色的桌子。(图4)

她还特意在亭子周围种了桃树、海棠、牡丹等观赏性植物。在这里小小地休憩一下,悠闲又自在。之后,曾经不理解她的父母也露出了赞叹的神情。偶尔家里来客人,苏爸爸总是会特意带着客人去参观苏清吾的这件建筑作品,然后自豪地指着亭子说,“这是我女儿自己亲手盖的,只花了万把块钱!”客人看后,总会连连赞叹。

苏清吾却说:“第一次出手,还是留下了些许遗憾。很多尺寸比例还没有掌握精准,不过这次得到了宝贵经验,以后再做就顺手多了,也不会经常受伤了。”

“故宫亭”火了之后,引来网友的热议。一些自称专业人士的网友给出建议,在评论区讨论榫卯相关的问题。也有古建筑行业的专家,对苏清吾愿意投入如此大的心力作这件事,表示感動,并给予鼓励。

苏清吾自己动手,把“故宫亭”“搬”回家的举动,还带动了许多年轻人对古建筑、传统文化的讨论。《人民日报》也发文“大写的佩服”来称赞她。

让“东方美学”融入生活里,也不失为一种继承传统手工艺、诠释传统文化的好方式。谈起今后的打算,苏清吾说,她想要再做一个亭子。“看了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之后,我就想做一个唐风的亭子,有点钟鼓楼的感觉。面积大概是故宫亭子的两倍大,斗拱也会更复杂一些。”

苏清吾说,未来,她打算围绕传统文化生活美学的大方向,去做更多的学习和尝试。“生活的方方面面能接触到的东西,我都希望自己学得会,再呈现出来,那种所有东西都完全属于自己制作的感觉很棒。”

(编辑 高秋菊)

猜你喜欢
榫卯亭子故宫
榫 卯
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阿木爷爷成“油管”网红
超级头脑训练营(1)
雪中故宫
蘑菇
课间十分钟
去菜市口
故宫
《榫卯》
故宫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