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双主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建构研究

2021-11-04 01:18高洋何斌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24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大数据互联网+

高洋 何斌

【摘要】随着互联网思维的不断实践与提升,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方式,推动着我国的教育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为一线的教育教学带来旺盛的生命力,为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方式转变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建构基于“互联网+”双主型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研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本文旨在研究基于“网联网+”教育的创设思维下,利用信息技术云计算平台与大数据建构综合实践活动双主型课堂的优势,体会与感悟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双主型课堂;云计算平台;大数据;深度学习

通过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创造出崭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的方式发生转变,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

一、利用信息技术云计算平台与大数据建构综合实践活动双主型课堂的意义

通过云平台采集、分析、处理与可视化教学过程中的大数据,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指明方向,对新模式的“教”与“学”提供及时有效的方法决策。通过技術赋能将信息技术课程特色属性,潜移默化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展现出创新性、灵活性与开放性。在教师主导下,深度融合的课程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地成为学习的主体,为其形成数字化终身学习能力与深度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教育新时代的教学模式不能延续“填鸭式”教学,而是要利用具有时代感且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成为学习的主体。然而,现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并没有与之匹配的教学过程设计。

1. 缺乏情境创设,难以激发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体会与感悟为基础,实际教学的情境创设受场地、设施、年龄、生活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难创造出与之适应的真实化情景,没有感同身受的体验,学生难以在应付教学任务的情境中,体会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不能有效地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迷失问题主线,难塑学科思维

自主学习重要的培养方式是对学习问题持续不断的探求,过程中不断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与自我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问题解决、责任担当、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目前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部分教师对于问题主线缺乏体验思维的分析、推理、论证等过程,问题的设计缺乏指向性、真实性、综合性、挑战性以及开放性,导致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自主探求问题能力的培养,无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科思维能力。

3. 弱化教学活动,难将知识内化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认知并提升实践能力,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辨识与判断、综合与分析、探究与建构等维度的能力。当面对具体的问题或事物时,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并迁移学科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内化知识感悟学科核心素养。目前的教学活动设计,并未主导学生持续内化知识。在探究活动中,也未供给学生足以分析与改进自己思维策略的重要过程。制约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无法通过教学活动内化知识。

4. 滞后评价体系,阻碍主动学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而设计,需要匹配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遵循评价的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当下的实际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存在重知识、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很少设置学生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没有重视学生在探究学习、成果展示等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缺乏对学生所做汇报成果的深入分析与反馈,评价过程缺乏师生交流互动。现存问题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获得感与成就感,阻碍了主动学习的兴趣与愿望。

三、通过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建构与时俱进的双主型课堂

创新模式的课堂,教师通过课程活动云平台、大数据以及互动交流窗口实时进行引导、启迪、激励与点拨,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督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建构理论知识、拓宽视野,逐渐提升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

1.创设真实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实践活动教学要立足于生活逻辑,利用信息技术云平台搭建与承载匹配教学主题的大数据,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数字化教学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与喜好,自由选择情境创设的实际生活问题。通过情境的感受与问题的思考,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由身边的生活转向生活着的社会,从而增强理解社会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更好地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生活的作用,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利用问题驱动,深化学生思维

通过教学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可视化,教师可以实时监控每一个驱动性问题所产生的教学效能。通过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持续建构学科知识逻辑,辅助学生完成特定的阶段性任务,及时查缺补漏。让学生有能力在不同的情境间进行迁移,梳理出教学主题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知识脉络,逐层逐级的建立学科逻辑思维。综合实践活动双主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需要伴随着教学进程的递进而逐层深入,驱动性的问题之间需要保持内在的逻辑关系,整体性控制问题的变化与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驱动性问题对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指引效能。

3.深化教学活动,引导知识建构

在信息技术云平台上,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整的网上教学活动环境,围绕着“教”与“学”的新方式,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活动方式,线上实时互动分享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各具特色的学习实践成果展示,映射出个性十足的创新性思维。实践活动教学强调活动在学生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通过活动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利用大数据可视化表达,综合分析与反思活动开展的情况,针对不足之处及时改进。在线撰写活动日志、反思感悟,分析与总结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积累并分享经验,同时提升素养,促进知识建构,深化主题探究与体验,提升自身对活动的组织与调控能力,更好地展现教学活动整体对于学生学习主体性形成的重要作用,让智慧得以升华。

4.利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学习

借助云计算平台与大数据,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与评价,将自评与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模式中,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将引导和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坚守核心素养的目标。通过实时的反馈与评价,教师能够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元化的评价学生,及时指导学生不断深化主题活动,完善活动内容。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可以真切地关注到每个学生,不断调整与改进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深度学习能力。

基于“互联网+”双主型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建构宛如春风一般,吹绿了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这颗茁壮成长的树木。通过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学科的理念、核心素养以及技术赋能丰富教学内容,将“教”与“学”的传统模式转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师生在教育教学的日常学习与实践中,真真切切感受着互“联网+”模式下数字化的信息浪潮,享受着网络化的教学模式,沐浴着文化智能化的沁润。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专项研究;2019年度课题“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度融合研究”(GDHY-2019-Z-b05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赵恒斌,米珍美,高攀. 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442(7):36-39,85.

[2] 广东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综合实践活动(必修)教师用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顾明远.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J].基础教育论坛,2016(9):59-60.

[4] 郑守兵. 全面推动项目学习 催生学校教育变革[J]. 教育,2019(22).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大数据互联网+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