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艳红
摘 要:文章从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入手,抓住生活化园本课程易于被幼儿熟悉、接受的特点,分析课程如何“寓教于幼儿生活之中”,最终达到激发幼儿的潜能,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趣味;快乐童年;富有个性发展
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的生活更是如此。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工作的核心是为幼儿筑就“快乐童年”,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认为学校是助长儿童经验的场所,是把社会经验澄清而赋予价值观的一个场所,是儿童生活经验的来源,强调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教育内容。
因为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生活化园本课程对于幼儿而言,其最大的特点是易于幼儿接受。因为是幼儿所熟悉的,就容易引起幼儿兴趣,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就相对高一些,也因为是幼儿所熟悉的,就能使幼儿在活动中更轻松些、更自由些,因此,在生活化课程中能更好地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激发幼儿的潜能。
一、 努力抓住生活的兴趣点,让课程教育回归生活
幼儿兴趣点是开展好园本课程的关键。生活化园本课程也要紧紧抓住那些幼儿喜欢、感兴趣的生活因素。
(一)从幼儿熟悉的生活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点
有哲人言:如把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手段,那他工作只是有动力而已;若是把工作当作事业,那他的工作就有激情;若把工作当作兴趣,那他工作就有快乐。由此可见,做兴趣的事,是快乐之源。对于幼儿而言,亦是如此。那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幼兒熟悉的生活,并从中发现哪一些环节是幼儿感兴趣的。教师要通过与幼儿聊、与家长聊、观察幼儿行为等方式,并详加分析,找出幼儿普遍感兴趣的生活细节,然后再进行活动设计。这样,我们的生活化园本课程才有可能准确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真正做到以“生活”为资源,把“教育”融入生活之中。例如吃是幼儿生活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所有与饮食有关的细节,幼儿都会感兴趣,教师要找出他们的兴趣点,并设计课程,让幼儿在有趣的“吃”中得到提升,也就是整个课程要使得幼儿在“熟悉—兴趣—积极参与—有所感悟”这一链条中,体验课程,获得生活感悟。如在开展“漳州小吃”的乡土课程中,引导幼儿认真思考他们接触过、听说过的漳州小吃,并让他们描述对“漳州小吃”的了解,孩子们会很感兴趣,七嘴八舌地就讨论开了,过了好几天,都有孩子在讨论、描述他们对“漳州小吃”的感想。
(二)让幼儿拥有自由
所有有灵之体,皆爱自由,幼儿也不例外。要认真观察总结,幼儿在生活中,喜欢什么样的活动。户外活动是他们的最爱,户外活动更能使幼儿脱离拘束,拥有“自由”的感觉。要经常把课堂移到大自然和大社会中,去挖掘生活化课程主题,让幼儿身心“出逃”,不断拓宽视野,如郊游是孩子们的最爱,每次郊游,孩子们就像放飞的鸟儿,他们觉得什么都是新鲜,探究的主动性、讨论的热烈性,都是教室里的活动所没有的;游戏活动也是幼儿非常喜爱的,在生活化游戏中,尽量让幼儿自主性多一些,规矩少一些,让幼儿的身心都能自由奔放。幼儿的身心有了适度的自由,他们的天性、潜能就容易被激发,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就更丰富。如开展《爱家乡》课程教育时,我们采用游戏活动,即把有关家乡的人物、景点和人物图片放在若干篮子里,由幼儿去“投篮”,投到哪一个,就讲有关的知识,若投到自己不了解的“篮”,教师允许幼儿有三次重投机会,这样就是用游戏活动讲述知识性的课程。
二、 认真挖掘生活中的资源,让课程成为幼儿探究生活的“乐园”
生活化课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鼓励幼儿不断增强探究生活的兴趣与能力。
(一)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探究事物的原动力。幼儿的好奇心非常强烈。我们要认真分析孩子们对生活中哪些事、哪些物充满好奇,并将其作为生活化课程的立足点、吸引力,由此引导幼儿积极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如创建动物角活动时,不要只投放一些常见的动物,甚至只放一些假动物,这样无法较好地激起幼儿的好奇心。我们要通过一些少见的动物或者是动物蜕变过程的演化,如蝌蚪、蚕的演化,牵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大胆探究生活。同时,也可以把课程设计系列化,使幼儿在本次课程后,猜测下次的课程是什么,就像猜连续剧的剧情一般,让孩子们充满好奇心,这样课程更容易在幼儿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如在“过年”的活动中,就是根据幼儿对“过年”和“吃”的兴趣,先让幼儿谈谈对“过年”的体会,然后汇集幼儿比较感兴趣的事,并告诉幼儿下次活动要做过年的游戏,让幼儿在好奇中期待课程。通过汇集,发现幼儿最喜欢的过年话题是“红包”与“吃”,紧接着,在下个活动,就开展“包水饺”游戏,让幼儿在包水饺和吃水饺的过程中,观察探究,并使活动在“发红包”的情节里达到高潮,使幼儿在兴趣中体验课程,让幼儿回归生活情景自主探究。
(二)积极鼓励幼儿进行交流
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说过:两个人各拿一个苹果交换,最终还是各有一个苹果;而两个人各拿一种思想交流,最终有可能是两个人各有两种思想。这就是交流的魅力之处。因此,我们要引导幼儿养成喜欢交流的习惯,这是培养幼儿形成探究习惯的关键。在幼儿园,幼儿的交流无非两种,一是幼儿间的交流;另一个就是幼儿与老师的交流。幼儿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间的交流无拘无束,思想会相对活跃些,老师要鼓励他们大胆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做一个“旁观者”,必要时成为一个“仲裁者”。幼儿间的交流可以是集体活动中进行的“众聊”,也可以是幼儿个别间的“私聊”。但不管是“众聊”还是“私聊”,老师都不应过多干预,只是抓住认真观察、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和教会幼儿认真倾听这三个重要环节即可。教师与幼儿间的交流大多是个别的,非全体性的,教师更重要的是认真倾听和作点拨式问答。鼓励幼儿交流是重中之重,只有幼儿肯与教师“聊”,老师的“点拨”才有用武之地。教师在与幼儿交流时,切忌强制,一定要循循善诱,比如,将“你要这么做”改成“你可以试着这么做”,莫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甚至是自尊心,要尽量创造氛围让幼儿思想更放松些、思维更活跃些,引导孩子们养成好思考、善表达的好习惯。同时,还要引导幼儿学会用一些简单记录来表达自己的探究,通过记录,使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有助于幼儿积累学习成果,培养幼儿养成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