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文化,让语文课堂彰显魅力

2021-11-04 09:26江苏省溧阳市溧城镇东升小学周青青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1年25期
关键词:传统语文文化

江苏省溧阳市溧城镇东升小学 周青青

传统文化中寄寓着无尽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使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还可以借助文化的力量催生更加优秀的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已经成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渗透中,学生可以在语文学习中找到民族自信,充满民族自豪感。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从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自我素养。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还不是很有效,这就需要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从文本到文化,实现文化渗透的目的。教师要挖掘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用文化滋养学生的心扉,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完成育人使命。

一、文化导入,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的营造要依靠导入。导入氛围的营造,可以使学生首先感受到接下来的课堂环境,并且迅速地融入其中。在导入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使学生感悟文化的气息,从而在文化的气息中走进文本,探究其深沉的内在。教师在选择导入内容时,要特别关注文本的思想内涵,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从实际出发,探究文化与文本、学生心灵的融合途径,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融合中找到学习的突破口。

例如,在《元日》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在文化气息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这首诗提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春节可以为我们带来希望,带来愿景。在春节中,我们祈愿新的开始。春节有很多习俗,教师可以借此渗透传统文化:“同学们,春节是中华传统节日,那么,大家知道我们的春节因何而来?春节有哪些习俗吗?请跟随老师的视频走近春节文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在心中构建了春节的图景,而且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再次学习这首诗,可以优化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传统文化也无形中走进了学生的视野,可以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更大的发展。

文化导入课程,这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也是对传统文化以及核心素养的深切关注。在上课伊始,便以传统文化打开学生学习的心扉,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文化寻根,令学生感受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这些传统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呢?教师应当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并明确一点,学生只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而细致的了解,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和文化精神,才能真正从心底以之为豪,使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这是语文教学的使命。尤其在小学生中开展文化寻根教育,这既是传承,也是发展。部编版教材中涉及很多传统文化内容,教师不妨以此为依据,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追逐文化的本源,从而在时空的对话中找到文本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例如,在《清明》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其中感受文化氛围。我们都知道清明节,但却很少有人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妨从文化溯源中探寻清明节的由来。“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教师的正确引导,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产生自主探寻意识。教师的问题启发,引起了学生对清明节文化的关注,大多数学生能在自主探究中讲述清明故事,也能将清明节的现实意义解读出来。在学生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唤醒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和思维,不仅在理解文化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获得了素养的提升,还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更好的发展。

文化寻根,就是要寻找文化的缘起与内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让文化悄无声息地走进学生的心间,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课堂可以因此而更有深度和情韵,实现文化氛围的有效营造。在此基础上,传统文化教育才更具有感染力,才能使文化渗透更有价值,才能令学生在热爱祖国文化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的精神感悟更为深刻。

三、文化传诵,促进学生感悟传承经典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对传统文化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其精神世界。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口口相传的经典文学,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重要见证。教师应当督促学生传诵经典,使其在经典诗文的诵读中,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并在此基础上,更为深刻地了解祖国文化,促使其建立起文化传承的意识,产生民族复兴的使命感,承担起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和义务。

例如,在《从军行》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进行问题互动导入:“同学们,本学期所学的诗中,你比较喜欢哪一首?给大家朗诵一下吧!”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能够实现其对诗歌学习的回顾和巩固。接下来,教师出示学生诵读的诗歌《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村夜》等,提问学生:“这些都是什么类型的诗歌?”学生回答:“田园诗。”借此,教师引导学生先略读该诗,然后引出《从军行》这一类边塞诗。在正式理解诗意、诗情时,教师将学生对诗的诵读分为初读、品读两个环节。通过诵读,学生能熟识生字词,并理解该诗的大意。通过品读这一环节,学生能在教师的朗读指导、分句探析下,实现对诗情的深刻体悟。例如,在理解“孤城遥望玉门关”时,教师首先展示“玉门关”的相关图片,突显其荒凉、孤寂的环境。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此句,感受“孤”字表达的情感。教师在帮助学生体会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时,还可播放相关的边塞战争的视频,推动学生共情能力的产生,使其对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更为透彻。最后,教师再以此为前提,要求学生朗诵此诗,实现其对诗情理解的巩固。

由此可见,在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注重“读”,以“诵读”为教学主要形式,帮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有效体会诗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学生从诗中感受到戍边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之奋斗的顽强精神,从而产生了一定的爱国情愫。与此同时,也为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了感情基础。

四、文化活动,让文化落地生活空间

语文教学需要活动,因为它本身就是语言实践,语言交际是语文学习的本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主体作用,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和交流空间,使其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语言本质。在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实践活动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借助这一途径,教师要积极打开实践之门,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文化,在实践中践行文化精神,从而使他们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在《腊八粥》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采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腊八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中,我们会感受到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温暖,也可以看到在寒冬中的希望。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腊八粥。“同学们,你们知道腊八粥都是由什么做成的吗?请大家与自己的亲人一起做一次腊八粥,一起感受那份热腾腾的温暖吧!”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更强,而且,探究腊八节日活动更积极主动。文化源自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才是教育者该让学生去感受的。

借助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传统文化的学习之门,使学生在无形中感悟文化的本质,这是获取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教师都要参与其中,与学生一道走进文化的世界。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渗透传统文化,应当以了解学生的心理侧重点和需求为前提,才能“对症下药”,突出传统文化教育的真正内涵。教师不仅要看到文化背后的内涵,更要使学生在这样的文化中找到生活的身影,如此,我们才能轻松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传统语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