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心
他们仿佛是一对相扑运动员,一看到彼此就立刻扑上去开战。
语言成了战斗号角,连一句平常话都能被对方理解为怼人、找茬……
丈夫:她的无理取闹,让我越来越害怕回家
口述人:林有强
恋爱时,我可以抛下全世界的人,只和宜君说话。现在,我可以和任何人心平气和地说话,唯独面对她时做不到。
刚结婚时,我们也偶有摩擦,那时候还觉得是生活调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能吵到面红耳赤、大脑缺氧,甚至站在凳子上互相对骂。难道,吵架会上瘾吗?
多数时候是宜君挑起争端,用她独特的怼人反问句开始日常争吵。比如,我随口问一句:“我新买的耳机你收拾到哪儿了?”她就会说:“你买的东西自己不收拾,拆完包裝随便扔,还怪我收拾起来吗?”
我只是想知道耳机的下落,哪里有责备的意思?“你告诉我在哪儿不就得了嘛?说那么多废话有什么用!”就这样,我们又吵起来。有时候,她回话的方式,让人觉得不反驳几句都算辜负她!
而且很多时候,这架吵得没有任何意义。比如,我问:“家里的存款还有多少?”宜君反问:“你要用钱吗?”我摇头,她就说:“不用钱,别瞎打听!”
这种对话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能发生,家人聚餐、朋友聚会……任何时候,我都可能招架不住陷入反击状态。最让人窝火的是,宜君竟然觉得是我没事找事主动挑起争端,我真不知道,我们到底是谁说话方式有问题?
工作特别累的时候,我很害怕回家。要是她还找茬,我哪有体力和她吵?现在就算回家,我也尽量不说话,话少了自然争端少。只是这样的婚姻还有什么意思?
妻子:我说的话,他从不好好听
口述人:王宜君
我时常想,这世界上有没有人是一边争吵一边相爱的呢?至少,我很难在争吵中感受到爱,我们就快把以前的感情都吵光了。
“你把我东西放哪儿了?”
“家里的钱还有多少?”
“孩子明天上课吧,怎么还不睡?”
或者当着亲友的面儿,问我:“人家还没入座,你怎么坐那儿了!”
这样的话总会引起我的愤怒,因为我觉得他在挑衅、挑剔,他对我越来越不满,甚至是全盘否定。我试着和他沟通:“我不想和你吵架,你试着改变一下说话方式,好吗?”结果,他突然很生气,冲我大吼:“我说什么了?我什么也没说!”
他不仅说话有问题,听别人说话也有问题。他总抱着孩子和他姐视频,我说:“你不要总抱着孩子视频,孩子太小,看屏幕对眼睛不好!”我都说得那么直白了,他还是抱着孩子和人视频。最可气的是,他和孩子、家人、朋友、同事说话时都好好的,态度谦和,沟通全无障碍,偏偏把我当成出气筒。
上周末,我提议去吃臭鳜鱼,他说:“那东西有啥好吃的,真有人喜欢吃吗?”我反驳说连朋友的8岁女儿都爱吃,他特别无厘头地说了一句:“这孩子,将来长大找不到什么好对象,估计要嫁给油腻大叔!”吃臭鳜鱼与嫁人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身为法学本科生,他为了怼我连逻辑都不要了!
可在一些大事上,有强做得还不错。比如,我弟弟做脑瘤手术,他主动把自费部分都承担了,还说:“手术后,你弟还不知道多久才能工作,他们手里的积蓄就留着应急吧。”这让我很感动。
以前吵架还是好的,现在他不爱和我说话,我开始担心这个婚姻还有救吗?
解决策略:从关注内容到关注谈话方式
有强和宜君仿佛是一对相扑运动员,一看到彼此就立刻扑上去开战。在宜君看来,无论丈夫说什么都是在全盘否定自己;在有强看来,妻子的话总是在攻击。而且,他们都承认自己和别人沟通时全无障碍。那么,两个语言应用能力没有任何问题的人,为何总是曲解伴侣的意思,无法好好说话呢?
做家庭治疗的时候,我们咨询师常常也会关注夫妻间的语言风格,这是所谓的弦外之音。同样的内容,不同人听到的是不同的音。比如,妻子觉得丈夫在命令自己,这是从语气中断定关系属性。“你把耳机放哪里了?”本是一句中性的话,妻子过度解读成指责、命令。
但是,妻子这么解读一定有她的内在逻辑,比如:你都不听我的话,我为何要听你的?丈夫理解不了妻子的内在逻辑,只能捕捉到外在的愤怒。他觉得妻子没事找事,故意滋生事端,因此渐渐从情感上疏远她。
如果帮助他们一句一句地翻译彼此的话,告诉有强“妻子不是指责,而是需要关心”,或者告诉宜君“你有些反应过度,其实这句话他没有恶意”,只是暂时有效,等他们离开咨询室还会重新争吵。
而且如宜君所说,有强在大是大非上常常表现得非常好,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强。然而,因为耳机、座位、臭鳜鱼之类的小事,却能和妻子争吵不休。显然,他们并不是因为生活压力所迫而争吵,并不需要具体指导。我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停下争吵,学会好好说话。
通过前两次咨询,两个人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很多时候,他们是自己跳入战斗模式的。伴侣的话就是最好的号角,他们习惯这样的互动。改变互动模式,从熟悉的循环中跳出来,需要找到停战信号。既然争吵和引发争吵的事件无关,那他们就要分析,谈话是从哪句话开始变味的?这是元沟通中的思维观察技术。
例如在日常沟通中,有强突然产生一个念头:妻子又开始攻击我了。这时候,他就要先停下来感受一下:这个想法是我觉察到的,还是她真的在攻击我?
为了区分自己的感受和伴侣的真实意图,有强可以问一下妻子:“我感觉到你的怒气,是我多想了还是你真的很生气?”如果没有核实的过程,他们会觉得自己解读别人的想法永远是正确的。所以,利用自己的感受去核实,跳出自动化的循环模式,就能够把彼此更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呈现出来,让沟通更有效。
沟通,不仅在此时此刻,也需要在之后重新检视和调整,也就是复盘。
最近一次咨询,宜君带着新的争吵片段来到咨询室:“昨晚,我们又大吵一架,因为他说‘这日子可怎么过啊!”宜君把这句话理解为离婚的信号。我和有强核实了一下,原来他说这句话只是因为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夫妻俩轮流看护了近半个月,都有些累垮了。“我不是下最后通牒,更不是要离婚!”有强解释道。
显然,宜君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又过度解读了。如果重新解读有强的话,能发现这更像是一个求救信号—我累得受不了了,帮帮我。很明显,这种解读是宜君更愿意接受的版本。
我问她:“一句话,当有两个或者更多可能性时,你是选择开战,还是选择停战呢?”
每个人都不愿意选择开战,但如果选择停战,需要给出可以停战的回应。不是回应丈夫说话的内容,不是反问“日子为什么过不下去”,而是开始思索:我们好像又卡住了,我们的谈话又进行不下去了,到底问题出现在哪里?如果宜君能看到丈夫语言下掩盖的疲惫和苦苦支撑,就不会那么计较丈夫的措辞了。
当然,通过解读元沟通改变语言风格,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宜君和有强的谈话总是反反复复,偶尔争吵,但停战的时候更多,夫妻关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语言,是连接我们内心和客观真实之间的一种镜像。但有时候,这面镜子是变形的“哈哈镜”,我们必须通过寻找、觉察和核实,还原它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