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总能带给我惊喜

2021-11-03 16:13王太力
方圆 2021年18期
关键词:书店书籍读书

放假的时候,开着车前往郊区,找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支起一张小桌,泡一壶热茶,再架起一个电子阅读器,在空旷的环境里尽情享受阅读带来的自由快乐,我很喜欢有这样放松的机会。

在我的书房里,有两个闲置的阅读器,安静地躺在那里。它们见证了我这些年的阅读历程。除此之外,不同领域的书籍,几乎都能够在我的书房里被发现。因为经常翻看寻找各种书,书房经常被我弄得有些凌乱,这并不妨碍我的读书。

读书是很个人的事情,每个人兴趣点不同,阅读的书籍自然也不相同。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收集名著经典。那时候书也比较便宜,但是出版社印刷出版的书籍比较少,通常是只有3000册到5000册的数量,经常想买的时候总是买不到,又很少再版,那时觉得特别惋惜,总觉得应该多买一些书,这样以后就不用再买了。

我曾经买过一些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名著,放在家里囤着,准备一本一本慢慢去读。后来发现自己的这种想法很幼稚,因为好书总会不断出现,也不会像我之前担心的那样突然就读不到了。

虽然这只是年少时期短缺经济中一段小小的读书插曲,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很有趣,因为心中喜欢阅读的小火花一直在燃烧。

读到了别人一生的经验

对于读什么样的书,我一直是个很随性的人。

上大学前后,我阅读过的小说比较多,金庸的武侠小说、王朔的小说都是必读之书。还有张承志、王蒙、张贤亮的中篇小说,作者鲜明的创作个性、富有艺术的思考,以及所蕴含的哲学人生等,也让那时懵懵懂懂的我,对生活中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沈从文的书,他的文字如同水中的鹅卵石一样晶莹剔透。比如他的代表作《边城》,阅读起来画面感很强。这部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是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也成为我反复阅读过的书籍之一。

在动荡的民国,出现了一个世外桃源的边城,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多少民国文人的心会被深深地触动。因此,《边城》这部作品也打动了许多读者。在疫情变幻不定的今天,偶然再回想起这本书,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一份简单生活的可贵。

除了《边城》,《沈从文自传集》我也很喜欢读。作者自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成长历程,这本书也让我爱不释手。碰上沈从文的文字,你立刻就会喜欢的,属于一见钟情的那种。有段时期,我痴迷于阅读沈从文的作品,因为在他的作品里,能够读到一种文字的美,学习和欣赏那些优美的语言表达,让我觉得读书很快乐。当时也没有任何学习的压力,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段自由、无压力的读书时期。人不能总是紧绷着学习,如同一幅画,都涂满了色彩就没有想象空间了。人需要有想象力,要培养想象力、放飞想象力,这是文字创作的基础。

2018年8月,王太力到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参观。(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可能是体会到了生活本身比小说有意思,后来我开始看传记。书中人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对人生有哪些体验?未来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我的脑海里经常会冒出各种问题。传记也逐渐成了我的最爱。

记得我读到的第一本传记是《富兰克林自传》,这本书讲述的是富兰克林的成长奋斗故事。这是一本亲切朴实又充满智慧的书,富兰克林把自己的生平经历和所感所悟都娓娓道来,这其中的故事都记录着他人生成功的轨迹。后来读它的英文版,感觉如同遇到老熟人的那种亲近。

传记中一个人一生的经验教训都在那里,可以让读者学到很多,也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相对于一些枯燥乏味、需要死记硬背下来的书,如果把这一类书籍进行改造,比如把诗词与作者的生平、职场遭遇、迁移、家庭变故结合起来,我们了解的作者就不是那么单薄了。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的書《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茨威格出生在不幸的时代,这也注定了他漂泊的一生。在战争中他失去了自己的祖国,被迫跟家乡和亲人分离,他的作品在母语地区被禁止,他的一生有一半时间在别的国家寄居流浪。但他心中一直怀着对未来和平的向往、对艺术和美的追求,茨威格用笔下的文字坚持着属于他自己的战斗,但是那是一个悲剧,大的历史苦难磨砺了一个敏感的文学巨人,留下了饱含深情的叹息和带泪的精美画卷。

一般亲历者介绍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本身就很有吸引力,更何况这些人都是语言大师,能够让读者在其中享受语言的魅力。后来,我也养成了看传记的习惯。

阅读传记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生活的大门、人生的大门,在借鉴别人的生活体验时,我也开始去思考,自己将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我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从别人一生的经验中进行总结,然后去设计和规划自己的人生,这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我开始发现,读书是一种性价比最高的投资,有时候别人一生的经验,你买本书,可能花上几十元就可以看到了。

在阅读中进行积累

对于读书的认识,不同时间认识不同。

1991年,我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那个时候进燕园前,需要在陆院军训一年。军训的日子是轻松的,可以有大量闲暇的时间进行阅读。

比如通过阅读诗歌、小说和散文,去学习语言表达、学习认识世界;通过阅读传记学习生活经验;通过阅读专业书学习专业技能;通过阅读科普书了解新的科学技术发现。遇到什么问题就去找相关的书来读,争取解决自己的问题和疑惑。我觉得能够产生这种思考,也和一个人的成长阶段有关。

一个人从学习使用语言到应用语言,语言作为工具,最终还是用于解决问题。但是,语言本身的美感也是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去不断体味、练习和掌握的。比如我在艺术上的爱好就会引导我阅读相关的书籍,特别是有新的展览时,我经常会去参加,通过看展去阅读,通过阅读去看展,这是一种阅读知识的交汇,能够扩展我的阅读宽度。

2002年,我出国留学以后,先后参观过芝加哥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罗丹艺术馆、大英帝国博物馆、英国美术馆等。艺术陪伴人,艺术吸引人。每看一个展览都是打开一个新世界的机会,不可错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最有意思的是在国外的美术馆、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中国艺术的美。而对于美的鉴赏和理解,也离不开长期在阅读中的积累。

好书总会在生命中不时出现,并且是加速度地涌现,随着新思想和新知识的增多,特别是在英语语言能力提升之后,一些英文新书著作也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

在芝加哥大学读书的时候,我接触到了乔治·奥威尔的书。那是我在芝加哥大学旁边的二手书店淘宝时,发现的全套的乔治·奥威尔的四卷本的英文散文、评论、书信集,这套书籍内容十分齐全,而且难得一见,因此我也格外珍惜。在这套书中,你能从文字里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喜怒哀乐,他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事情,他在报纸上发表评论文章等,在作者简单的文笔中,却能够看到他对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精彩见解。

回国后,我收集了乔治·奥威尔的英文版的英文小说全集。我很喜欢乔治·奥威尔的文字和评论,他的文字清晰、准确、简洁,如同一扇明净的玻璃窗。他曾说:“好文章就像一块窗玻璃。”透过他的文字,可以看到他所生活的那个真实世界和他的真诚思考。因此,我很喜欢这些有思想的作者,喜欢他们身上那些与众不同的特质。

专业书籍为我们答疑解惑

如果从功用的角度去选择书籍、阅读书籍,读不同的书,目的也会不同。

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专业书籍总是要看的。遇到案例,我们可以查法规库,然而对于一些新的法律法规的解释,我们要去查阅专业书籍。特别是关于法律理论、案例和故事的书,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书、波斯纳的书,如《法律的经济分析》《法律与文学》,Tom Bingham的The Rule of Law,丹宁勋爵《法律的训诫》,都是我比较喜欢读的书。通过阅读这一类专业书籍,能够培养我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结合自己的办案业务,PE/VC等投资方面的书是我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工具书。因为工作原因和在芝加哥读大学的影响,对于经济学方面的书我总是会比较关注。比如弗里德曼的Free to Choose,,科斯的几本小书,还有美国经济学家Paul Krugman的评论文集等。

我在美国进行学术访问时看到过一本How to Read a Book,商务印书馆出了中译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我认为这本书应当是大学入学预备书,所有大学生在入学前都应当读。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在大学里更好地学习、进行更多地研究。商务印书馆出过《识途篇》,是许多学者介绍自己如何学习的书。但是,如果你读了齐邦媛的《巨流河》、何兆武的《上学记》,你会学到更多,有故事带入的学习分享会使人印象更深刻。

钱理群老师的书从我读大学时就一直陪着我。那时听钱理群老师的讲座需要抢座,而且钱老师写书的兴趣点也会经常发生变化,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常态,他认为学者也是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在问题和好奇的引导下去进行新的探索和探险。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一次探险,没有设定的目标和终点,你的一次决定的偶然性很大,多次决定的偶然创造了你一生的必然。自己创造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意义就好,钱老师是我很好的榜样。

另外,对哪些方面有疑惑了,就找哪方面的书去看,答疑解惑,带着问题去看书。就像是我喜欢看展览,看的画展雕塑越多,越想对艺术了解更多。在大学时,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罗丹艺术大展,在去看展览之前我在北大图书馆借了本罗丹的画册,提前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了解他们想表达的东西。后来看的展览越多,买的关于艺术的书籍也越多。

有时候工作累的时候,我也会让自己静下心来,去找一本适合心灵放松的书籍去阅读。比如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对生命充满的极大热情也会感染到我,让我更有勇气去探寻更好的生活、更好的自己,给自己的人生交出一份美丽的答卷。

读书是一个偶遇的过程

即使对于阅读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在我的知识谱系中,学术方面的书籍读得很少,对于各个学科发明的专业词汇也很不感冒,这可能跟当律师注重实务技能,不太适合纯学术的思维有关系。所以我现在看书更多是从兴趣爱好出发,从问题出发,从专业出发,从需要出发。

因为疫情的原因,许多朋友不能常常见面,不过微信朋友圈又把同学、好友聚在了一起。我们在读书群里分享读书心得,分享最近看了哪些书,多少都会有些启发。群里同学来自各个不同的系、不同的专业,有的在国内,有的在国外,兴趣點和读书方向都不一样,有时候能知道别人在读什么,不管自己有没有读过、感不感兴趣、会不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知道一些,了解一些,开拓些视野总是好的。

我觉得自己能够养成阅读的习惯,是一个充满偶然的过程。大学时我经常去逛书店,常去的是北大三角地书店和新华书店,很可惜,这些书店现在都没了。以前中午吃完饭路过,停下自行车进去看看,跟串门似的。大学外面的万圣书店和风入松我偶尔也会去看看,不过学校里的两个书店,其实对我拓宽知识面,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来说已经是足够了的。

王太力在风景优美的郊区享受读书的乐趣。(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毕业后我经常去三联书店看书,那里新书比较多。铁狮子坟的盛世情书店去得比较多,半价书的吸引力足够让人买不少书。我见证了1998年它开业的辉煌,也见证了它2021年的倒闭关门,但是也错过了它中间的十几年。现在去北京坊Page One、中信书店比较多。书店还是得离得近,走几分钟就能到最好。

除了关注书籍本身,书读得多了,我也会看一看自己心仪的书来自于哪个出版社。比如中信出版社建立起中西交流的桥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也出了一些比较好的书;其他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三联、商务印书馆都是大品牌老字号,经典多。各个出版社各有特点。法律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法制出版社是法律实务人士经常寻找工具书的地方。

总的来说,读书是一个偶遇的过程,你不知道下一本会读什么书。但是,保持好奇心,总会有惊喜出现,时不时我还会感叹:还有这样的好书,难得。

(作者系北京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猜你喜欢
书店书籍读书
鲁迅与“书籍代购”
我爱读书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最美书店
我们一起读书吧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在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