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奉楚
近日,消费者向浙江省消保委反映,在使用“顺丰速运”微信公众号寄快递时,发现顺丰公司提供了一项名称为“签收确认”的收费增值服务,收费金额为1元,购买该项增值服务后,收件人需凭顺丰发送的签收码或本人身份证后6位签收快递,消费者认为顺丰提供该项增值服务的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经查,顺丰公司官方网站“增值服务”版块中对“签收确认”服务介绍为“签收确认是指快件签收时,需确认收方客户信息或要求收方客户当面签收的一项增值服务,可在收方与寄方起纠纷时,为客户提供签收凭证”。
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网络购物与收取快递已经成了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一些快递企业将“签收确认”作为增值服务来额外收费的做法,显然是在不断蚕食消费者权益,缩减自身义务,极其不妥。
一般而言,“增值服务”是指“本来不提供的服务”,但消费者可以靠额外支付对价获得相应的服务。如人们通过邮局寄“平信”时默认投递员不需要亲自将信件送到收信人手中,也不可追踪信件状态,但可以多付钱寄“挂号信”,就可以追蹤信件状态并确保收件人签收。
然而,“签收确认”显然不应该属于增值服务的适当理由。《快递暂行条例》第25条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快件投递到约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当面验收。收件人或者代收人有权当面验收。也即,将快递送达收件人由其签收是快递企业的法定义务而非所谓的“增值服务”。
但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收件人刚好在投递时因各种理由无法到场签收验视,故要求投递员将快递暂存至门卫处或快递驿站等地方。这种做法既节约了收件人的时间也节约了投递员的时间,属于双赢之举。遗憾的是,这一长时间且大规模的“互利”做法逐渐导致“不确认签收”“不投递至收件人”成了惯例。以致一些快递企业刻意忽略自身义务,振振有词地将其作为“增值服务”额外收费,不断蚕食消费者权益。
不可否认的是,“确认签收”确实增加了派送成本。但快递企业并不能因此规避其法定义务,或者说,“确认签收”虽然增加了投递成本,却降低了纠纷和经营风险。而且,像顺丰快递所创新的利用信息化加持的“签收确认”程序,并未增加太大成本,却便利了消费者,降低了投递风险。因而,对这一原本互利的创新,快递企业不该只盯着消费者钱包,想方设法让消费者为所谓的“增值服务”买单。
对此,浙江省消保委就认为,把“签收确认”从应尽的法定服务内容中拆分出来,涉嫌巧立名目收费,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而在形式上,也容易使得消费者误以为如不勾选此服务项目,则企业可不提供“签收确认”服务,存在误导消费者嫌疑。可以说,消保委确实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快递企业所应尽量避免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