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

2021-11-03 12:55张大云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42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教材

张大云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精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尚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面对复杂多样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学生多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阅读,审美辨别力不足,审美意识淡薄,审美水平较低,不能发自内心地用文字表达自我。结果是拉低了学生的整体素养,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应积极探究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策略。

当前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只为考试服务。审美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創造性,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依托。但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意识到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大多漠视个性化审美体验,强迫学生接受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自由思考。有的教师为创新教学形式,课中多次引入讨论环节,虽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却缺乏深度;部分教师刻意追求内容的全面,结果顾此失彼,忽视了对美育等重难点的突破。

二是教学视野狭窄,教学方式单一。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关系密切,教材是开展智育与美育的载体,其中蕴藏的审美元素影响着审美教育的方向。教材中的名家名作,饱含编者的匠心,其审美教育价值是非常高的。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思想僵化,只关注教材中能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内容,几乎不给学生预留思考空间。有些教师甚至把教材束之高阁,以习题训练为主,只凭经验组织教学。这些教学方式无法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审美教育低俗化,不断流失诗性精神。在教学任务的重压下,教师自由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不少教师美学素养缺失,无暇琢磨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审美功用,在课堂上总是“来去匆匆”,无论面对文学类文本,还是实用类文本,只知机械地讲解知识,肢解了文章的艺术美感与意境美学,使学生很难从审美的角度鉴赏文章。教学的功利色彩淡化了文章的诗性,课堂的语文味也因此越来越淡。

语文教学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多元开放,润物无声

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一种形式。选入教材的名家名作,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相当完美,还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它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极具审美感召力和情感感染力,是开展美育的优质资源。教师要不断挖掘其审美元素,触动学生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开展审美教育的策略远不止一种,学生对教材的体悟也呈多元化特点。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秉持开放性原则,不断探索,选择最适合学情、最可操作、最有效的美育方法。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散思维,尊重学生对教材的多元化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美的形象、美的表达、美的意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将教学内容的难度控制在最低教学界限与最高教学界限之间,以使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克服学习困难,掌握所学知识。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和审美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在教学中,要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吃透学情,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可望达成的教学目标,明确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对审美能力较弱的学生要适时鼓励,安排专门辅导环节,实行层次性教学,方能确保审美教育的有序、有效。

三、感知鉴赏,想象表达

美的传达是借助美的形象与情感实现的,教师要站在美育的高度设计教学活动。审美活动要从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切入,调动学生发挥想象填补作品空白,再带领学生探究作者在创作时的情绪的变化,及变化背后的原因,读懂作品背后蕴含的社会思潮与个人思绪,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化审美体验。如鲁迅《药》结尾,“半白的头发”“几点零星的青白的小花”“支支直立的枯草”“铁铸一般的乌鸦”等一系列冷色调事物的描述,烘托出悲剧氛围。学生须能感知这些带色彩的描述,并将描绘的场景通过想象转化成一种极具画面感的绘画来鉴赏,方能读懂其创作意图。

总之,审美情趣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点之一。而语文教材吸纳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佳作,它多层次、多要素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人群的审美理念,是一个完整的美学系统。教师要充分挖掘其审美元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升华美。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教材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教材精读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