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凌
[摘 要]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有力方式。本文从课程统整理论视域下探讨思政课中专题式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改进思政课专题式教学。
[关键词]课程统整;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學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10-0097-03
学术界普遍认为,课程统整理论发端于19世纪末赫尔巴特提出的统觉论(doctrine of apperception),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式微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战后“课程改革运动”,后又于20世纪70年代末大举复兴,如今课程统整的研究和实践又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课程统整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事物、现象等学习内容或经验组合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课程。课程统整的范畴包括四个层面,即经验的整合、知识的整合、社会的整合和课程的整合。它包括学科知识、师生、社会资源等各方可用资源的统整,其范围囊括与课程有关联的所有因素,旨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兴趣、促进社会进步。课程统整理论是专题式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1]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建设目标,为思政课教学设计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纲领性指导。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教学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就要思考如何在课程统整理论视域下进行高职院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
一、课程统整理论视域下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下,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为增强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倡导开展专题式教学,通过对课程各章节进行内容整合,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但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使用的是与本科院校同样的教材,开设课程的门数、课时、面对的学生群体、甚至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却与本科院校有较大的差距。学生群体的政治意识淡薄,思政课教师群体的理论水平偏低以及思政课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使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存在理论性较低、教学内容设计有知识点遗漏、教学方式肤浅化、庸俗化的问题。
(一)整体性考虑不足,整合范围狭窄化
课程整合的一个有效形式就是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把存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内容组织起来,设计成一个专题,“由不同学科背景,曾从事新课程相关教学的教师分担不同专题的教学,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2]。对多门学科内容进行整合是专题式教学的一个特点。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整合内容的范围,当然,这不是说整合的学科越多越好、整合涉及的知识点越多越好。而是要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实际,使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设计构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3]。在这一点上,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是有先天缺陷的,本科院校一共开设五门思政课,彼此之间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但是高职高专院校只开设三门思政课,没有“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门课程的加持,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确实缺少历史的厚度、理论的深度。加之一些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囿于自己的学科限制,仅对自己所讲授学科的内容进行统整,很少考虑把其他学科与其专题式教学设计的主题交叉的内容融入相关设计中,专题式教学设计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学科,而没有整体性考量,呈现统整范围狭窄的局面。因此,在进行专题式设计时,不光要有本学科内容的融合,还要思考本门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注重与其他思政课程的有效衔接,“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一体化(高职高专院校为三门)的整体意识,做到既有分工又相互协调。要研究新课程体系总体要求、目标以及各门课程目标的整合与布局,以把握好专题设置的方向”[4]。
(二)理论深度不够,整合后知识脱节、肤浅化
作为较高层级的课程统整模式,专题式教学设计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知识整合不应是简单的知识并联,而是要“复原知识原本联系的面貌或把有联系的知识找出来,使其形成有机的联系,统整的知识之间应该是有机联系而非拼凑,更不能杂乱无章,也不能只从学科出发,把与主题有关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并列甚至堆积”[5]。当下,高职高专院校很多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都习惯于将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拼凑,专题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有的教师设计时将课程分为“理想篇”“人生篇”“爱国篇”“道德篇”“法律篇”几个专题,暂且不说这是否适合被称作专题名称,就是否是专题本身而言,被表述为“模块”更加合理,而这几个模块之间并没有知识上的关联。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关道德部分的学习包含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中国革命道德这两部分内容,它涉及国学和党史的知识。有些教师的理论功底不深,很难驾驭这样跨学科或需要更深层次理论钻研的教学,因此会在教学设计中有意淡化相关内容,产生教学设计内容浮浅、浅尝辄止、知识间脱节的现象。
(三)统整维度单一,缺乏多维度整合
作为一个由多门学科组成的有机体系,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其在专题设计时应考虑多维度的统整和兼顾多维度的平衡。课程统整的维度包括学科知识的整合、课程的整合、经验的整合和社会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是对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不同类型知识的整合;课程整合是将不同课程依据一个设计原则进行整合;经验的整合是课程的整合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以及学习者学习特点的整合;社会的整合是指学校学习与校外实践、学习者校外生活的整合。课程统整应是这四者整合的兼顾与完美结合。当下的情况是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都会更加重视知识的整合,在设计中却忽视了对课程的整合、经验的整合和社会的整合。呈现出只关注一维而忽略其他维度的状态。有的老师在专题式设计时从教材体系中归纳出主题,但却没有认真思考这一主题如何与学生的兴趣、学习特点、现实需要等有机联系,比如研讨的话题陈旧、表现的方式呆板等,忽略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和社会的整合维度,导致学生参与兴趣不高,实效性较差。此外,高校思政课不仅包括理论课教学还包含着学生的社会实践,但有些教师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对两者做了割裂处理,使原本可以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理论课教学和社会实践分道扬镳,影响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课程统整理论视域下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突破学科界限,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不能囿于自己的学科,而要树立开放的课程观。思政课每一门课程的专题教学既是对自己本门课程的教学,又不完全是对自己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构建体系意识,研究高职高专院校三门思政课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对教材作全面地贯通式了解的基础上,根据专题的主题需要,以主题为中心合理选择、组织内容,尤其要把其间的内在逻辑、价值关系等找出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在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的专题式教学设计中,要向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就需要历史学的学科知识,讲述中国近代以来的探索,各种思潮在中国大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救了中国。再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要讲清“四个自信”,就需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论证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正是来源于中国制度的优势。进而使学生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当然,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既要关注自己学科所设的专题与其他学科内容的联系,还要能把这些内容整合进专题。这不仅是对知识储备的挑战,也是对教学全局把控能力的挑战。因此,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要通过集体备课来确定各专题的主题,对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由擅长者进行知识内容、范围的确定。这样,既可以使各专题的内容丰富无遗漏,也可使各专题涉及的知识点平衡,防止教师由于不熟悉知识点而在教学设计中故意淡化相关内容的情况出现。
(二)加强理论深度,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应潜心学习课程统整的相关理论,认真研究专题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及设计特点。在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要根据专题主题的需要开展。要先对主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设计这一主题的目的,想让学生从中学到什么,由此来界定主题的内涵与意义。然后从主题出发,以主题为核心来选择、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入选某一专题以这一内容是否与理解主题有关为标准,而不是在选了某一专题后从各门课程的内容里去寻找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然后把其拼凑起来,这样必然会导致知识脱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师相比本科院校而言理论水平较弱是不争的事实,从学生层面而言,有些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相比本科学生更多地表现出政治意识淡薄的倾向,理论知识学习意愿不强,对思政课持“不喜欢”“不认可”“不接受”的态度。为了解除“老师台上讲得辛苦,学生台下睡得辛苦”的尴尬,很多老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穿龙袍上课的,打快板上课的,课堂上演戏的,理论讲授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思政课教学陷入“一深刻就无趣,一生动就无聊”的怪圈。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思政课的专题式教学设计一定要有理论深度,能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能触动学生心灵,在“拔节孕穗期”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这样,思政课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教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设计出有理论深度、有历史厚度、有逻辑力度的专题,打造让学生真心喜爱的“金课”。
(三)构建多维度统整格局,丰富教学内容
运用统整理论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要“目中有人”,将学生放在首位,服务于学生的“学”,要尊重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点。00后的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喜爱新生事物,敢于展现自我,敢于挑战权威。所以,专题式教学设计的内容要能与时俱进,贴近学生实际。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关“权利与义务”的专题设计中,“微信转错账能不能要回”“游戏装备被盗是不是盗窃”这样的案例确实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此外,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设计还要考虑职业特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走入社会后是技术工人,是李克强总理所说的“工匠”。作为“工匠”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在专题式教学设计中都应有所体现。
运用统整理论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要贴近社会生活。要积极回应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使思政教学“接地气”。学者谭希培针对大学生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而设计的“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下的专题式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选取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专题设计的主题,依据以下几个观测点作为选取标准:第一是现实问题,即那些“有助于解答贴近大学生所关心的现实、贴近其生活、贴近其实际的重大问题。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学习理论的切入点,甚至是选择不选择某一概念、范畴与原理的根据”[6]。其次,是那些“大学生迫切需要弄明白的现实问题,是那些逐渐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大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问题” [7]。再次,所选择的问题不能是明星绯闻这样的八卦娱乐之事,而是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基础上的来自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当下,我们置身于一个多元化时代,多种价值观念杂陈,多种社会思潮交织,成长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爆炸环境下的大学生又对思想灌输具有天然的逆反性和批判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回避社会矛盾,不正视社会问题,会让学生认为思政课只是在唱赞歌,反而会去相信网络上一些别有用心、唱衰中国的言论。所以,在思政课的专题式教学中,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既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和介绍取得的成绩,也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存在的问题。深化青年学生对我国现实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解,帮助学生领略和体悟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的理论魅力、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导力,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运用统整理论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时,要融入地域性内容。首先,专题式教学设计中各主题的选取、学习内容的选择应融入当地政治、经济发展内容,既体现国情,也要体现省情、市情、校情。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现实感”,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感性的知识提升为理性的实践,用科学的理论、方法看待、分析社会现实。例如,在职业道德专题的教学中,引入了我校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案例,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学生表示,这个模范不是高不可攀,“看得见”“摸得着”,就是给自己上课的老师,跟着这个老师学习,争做“大国工匠”。其次,要充分挖掘学校所在地的各种资源,让思政的教学活动形式更多样,以“行走的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址、历史遗迹、经济示范区中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体会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实现思政课“大小课堂”的互相促进、知行合一。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忘,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唯有如此才能“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让思政课成为“入脑”“入心”、学生“真信”“真懂”“真用”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2016年12月9日,
[2][3]李卫红.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扎实工作 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4-13.
[4]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70-73.
[5]段俊霞.课程统整中知识统整的问题与对策——以社会科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14):33-35.
[6][7]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63-65.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