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变形记》中的悲剧意识

2021-11-03 21:20党文利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高尔变形记格里

党文利

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弗朗茨·卡夫卡的小说重在揭露西方现代社会的荒诞与非理性,以及物对人的极大异化,同时展现了现代人的惶惑不安、抑郁焦虑的状况,揭示了作者强烈的悲剧感。而“所谓的悲剧感,即是当人类意识到自身个体的短促性、渺小性、悲剧性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个体的孤独感,价值的空没感,生命的无奈感”。余华在其作品《活着》中所传达的此种悲剧意识恰恰也体现了卡夫卡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无奈与失望,这种悲剧意识在其作品中表现为灾难感、孤独感、负罪感与绝望感等,在文本《变形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灾难感

在现代社会中,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往往是某种灾难的牺牲品,这种灾难可能体现为其人生中不可预测的种种重大生活变故,好似一觉醒来,灾难突然而至。在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中,作者开门见山,未做过多言语修饰,直接描述“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种灾难突然而至,让人没有丝毫心理预设,而只能直面令人惶恐不安的荒诞现实;随后,作者描述了主人公面临猝不及防的灾难的无能为力,“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此时的格里高尔只能被动地接受灾难的降临,而无法掌握甚至预估自己的命运,甚至想到“要是再睡一会儿,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那该多好”;进而,当他确定这种灾祸已然发生并且暂时无法改变时,他才感到恐慌并且奋力挣扎,可是“无论怎样用力向右转,他仍旧滚了回来,肚子朝天”。格里高尔面临的这种境遇看似荒唐,不可捉摸,但却是西方现代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境遇的彰显,比如,如今科技迅猛发展,工业生产日益机械化,然而人们却越发感到朝不保夕、惶惑不安。可见,卡夫卡所叙述的这种灾难并非百年一遇,而是始终伴随着人们生活。因此,《变形记》开头的灾难性描述,看似荒诞,实则凸显了噩梦般的社会现实,是现代人缺乏安全感的象征性表述。

二、孤独感

纵观20世纪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关于人性美的赞歌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对人们孤独空虚的精神世界的揭露。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之后的处境便印证了这种孤独的存在,主要表现在家人对其态度的转变上。最初,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他是家人眼中孝顺的长子,纵使忙碌辛苦,但总有亲人的陪伴和爱护,但变形后,他们之间的经济纽带就被割断了,家人的态度也随之发生改变,母亲被他吓得昏厥倒地,父亲暴跳如雷,妹妹最初对他颇为关心,但是时间一长也开始埋怨、厌恶他,开口指责“对这个怪物,我没法开口叫他哥哥,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除了家中至亲的疏远,公司同事的苛责无情、老板的残酷压榨与房客的嘲讽讥笑等也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在这种关系的驱使下,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也越发艰难,精神上也愈加孤独。在《变形记》诞生100多年后的物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履薄冰,根源恰恰在于古人所言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现实,何等悲哀!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孤独境遇映照了凄凉冷漠的世间百态,这种孤独不单单是作者卡夫卡的孤独,也是处于闹市中看似合群的个体的孤独,我们游离于不同的群体之中,但似乎又不属于某一个固定的群体,来来往往,离离去去,看似潇洒,实则孤独无所依。

三、负罪感

卡夫卡痛斥“这是一个罪恶的时代,但无需埋怨,因为我们都参与了这个行动”,换言之,他认为人类之所以陷入悲惨处境是自身的过错。所以,其笔下的人物既是刽子手又是牺牲品,因此在面临不幸时,很少反抗,都带着一种殉道者的顺从态度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形后,失去了赚钱的能力,其家人由最初的依赖和关怀变得冷漠,而格里高尔在对自己变形后的状况无能为力的同时,满心愧疚,责怪如今的自己不能工作,无法解决家人的生计问题,甚至幻想着有一天能够由虫变回人,回到正常的世界之中,重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落得悲惨处境的原因与其自身所要承担的责任息息相关。一方面,如果格里高尔试图承担起自身对家庭、工作和社会的責任,这种责任的承担必然与其自身精神的满足有所违背,与其梦想的生活相去甚远,但是自身之外的生活状况就会在有序中运行,处于一种和谐平静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格里高尔追求自身梦想中的生活,追寻精神世界的满足,而放弃自身的家庭与社会责任,那么便会面临自身与家庭工作失衡的状况,进而产生沉重的负罪感。格里高尔对这种因自身责任的缺失而造成家庭负担的状况心怀歉疚,从而自愿接受命运的惩罚,以这种自我赎罪的方式使家庭形成新的和谐关系—其家人过上了“前景一点也不坏的生活”。

四、绝望感

鲁迅先生曾言“希望之于虚妄,正与失望相同”,其在否定了希望的同时,也否定了绝望,等于又肯定了希望。但卡夫卡式的绝望是万劫不复式的沉沦,他认为在人生这场悲剧中,连自我牺牲都不会有任何蕴藏希望的意义。由此我们便可以窥见《变形记》结尾暗含的绝望:人与人之间存在亲密状况的原因是因为双方之间存在利益关系,而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或者不复存在,表面的亲密关系便会立刻显露冷漠的本质。正如卡夫卡所言:“人们互相间都有绳索连接着。如果哪个人身上的绳子松了,比别人低一段,那就够糟;如果哪个人身上的绳索全断了,他跌落下去,那就可怕极了,所以必须和其他人捆在一起。”然而,自我牺牲是什么结果呢?从作品中可见,格里高尔由健康时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而受人尊敬,到变形后失去经济能力、失去尊严,尤其是结尾处格里高尔的父母与胞妹离开公寓,“他们舒服地靠在椅背上谈起了将来的前途,仔细一研究,前途也并不太坏”,甚至周围还是那个“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中的房间,衣服的样品还在桌子上摊开,他最近从报纸上剪下来的照片还在墙上挂着”。最初,人们疏远甲虫是荒谬的,但卡夫卡作品中大量的环境描写却让人们觉得疏远是不可避免的、普遍的、不足为奇的,由此,作品中的绝望感表露无遗。

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卡夫卡,有着现代作家敏锐的眼光和清醒的洞察意识,因此,他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处境有着独特的见解,并将这种见解诉诸笔下,形成其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变形记》中体现的悲剧意识不仅是卡夫卡自身境遇所产生的心境的体现,同时也是在非理性意识指导下的生活在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现实感触。然而,精读文本,读者不仅能够体会到作品表层由灾难而引发的人的孤独渺小、负罪绝望等悲剧意识,而且能够透过文本,窥见西方社会中理性的缺失与非理性的建构,继而领会文本深处更高层次的理性回归意识。

猜你喜欢
高尔变形记格里
探讨《变形记》中“甲虫”的结局
黑天鹅格里布
变形记
甜甜圈变形记
西湖绮梦
变形记
“去”字变形记
暾欲谷碑所見古突厥文詞彙“騰格里”()釋讀
拼音大比武
试论《变形记》悲剧主人公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