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华 邓淏文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国各地党员群众掀起了脱贫攻坚的实战实干行动,在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收官之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和各地省级卫视电视台推出了十多部脱贫攻坚电视剧,创作者们以秉笔直书的写史精神,以为时代立传的使命感,对脱贫攻坚这一宏大命题进行了深度开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全景式呈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为世界人民贡献了反贫困的实践经验。在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典型人物塑造等方面进一步拓展了反贫困电视剧创作的叙事艺术。不少受到欢迎的脱贫攻坚电视剧以纪实美学为底色,轻喜剧式的戏剧美学为表现,一反传统的反贫困剧的凝重、严肃的风格,以真实、真诚、温暖的情怀呈现出积极奋进、乐观昂扬的美学风尚,真实、生动地呈现了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壮举,中国农村山乡巨变的新貌。
一、宏大命题的深度开掘
反贫困是千百年来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以反贫困为主题的电视剧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均有精品力作出现,艺术表现上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内容上则主要反映了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农民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积极地转变观念,利用新技术,热情地投入到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的主题。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当前的脱贫攻坚剧的主题“虽与以往农村题材电视剧聚焦过的农民发家致富主题有历史的联系,但其所涉及时代与生活的广度、深度不可同日而语。”[1]不少作品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时代反贫困的伟大战役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主题意蕴。
(一)彰显了目标明确,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制度优势
“十三五”期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明确的脱贫攻坚目标,即到2020年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中国共产党以史无前例的决心和勇气,带领全国人民向困扰中国人民几千年的贫困发起了总决战。脱贫攻坚剧及时地书写了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刻变革。
2017年的《索玛花开》率先在荧屏上呈现了“十三五”规划以来,在彝族深度贫困山区,政府一开始采用发放补助救济款扶贫,到后来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彝族人民努力发展多种经济,提高生产力,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花繁叶茂》以贵州几个典型贫困山村的脱贫故事,反映了在政府推出的“三改三建”、异地移民搬迁、“土地流转”、守住青山绿水等一系列扶贫政策的稳步实施中,贫困地区逐渐旧貌换新颜。《山海情》讲述了在国家帮扶政策的支持下,从宁夏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搬迁到玉泉营地区的移民们,在福建省对宁夏的对口扶贫支援下,福建干部、技术人员与当地群众一起努力建设美好新家园。在《金色索玛花》专家研讨会上,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指出“《金色索玛花》这部作品力图体现中国扶贫攻坚伟业的实现,反映要集体脱贫、要整体脱贫的脱贫理念。”[2]正如脱贫攻坚剧《一个都不能少》的片名所包含的潜在寓意,即全面脱贫的美好愿景、宏伟目标。脱贫攻坚的实践证明,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调动一切资源,集中力量,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实现人人脱贫,人人富裕。
(二)全景式呈现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精准施策、稳步推进,到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所有贫困县摘帽出列,至此,中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完成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脱贫攻坚剧以影像的形式向全国人民、世界人民真实生动地全景式呈现了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的辉煌战果。
《最美的乡村》呈现的是燕赵大地的紫塞山城的脱贫攻坚历程;《花繁葉茂》展示了山高、土薄,极度缺水的贵州贫困山区艰难的脱贫故事;《江山如此多娇》讲述的是湘西脱贫攻坚的故事;《阿坝一家人》《一步千年》《索玛花开》《金色索玛花》《枫叶红了》《雪线》《山海情》等反映了三区三州、内蒙、西藏、宁夏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摆脱深度贫困生活的奋斗故事;《石头开花》用10个剧情单元反映了10个贫困程度不同的地区干部群众努力战胜贫困,开创美好生活的动人故事……众多的脱贫攻坚剧展示了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指引下,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有党的基层组织带领群众攻坚克难,书写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不留死角的反贫困战争,呈现了14亿中国人民过上全面小康生活的生动场景。
(三)向世界人民贡献了反贫困的实践经验
反贫困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加之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贫困的程度、成因也各不相同,反贫困战尤为艰难。脱贫攻坚剧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发展道路。
《索玛花开》《石头花开》《江山如此多娇》等电视剧从基层干部对贫困户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入手,展示了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如何落到实处。《最美的乡村》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对“精准识别”“精准扶持”“建档立卡”“四个基本”等扶贫政策,通过剧中的党课、人物的内心独白、各类会议等情节做了深入浅出的系统阐释,被称作是一部脱贫攻坚政策的“活教材”。《山海情》全方位展示了闽宁两地东西部协作对口扶贫,生动诠释了“闽宁模式”这一中国扶贫攻坚伟大工程的创新之举。
在脱贫攻坚战中,《索玛花开》《花繁叶茂》《一个都不能少》《最美的乡村》等脱贫攻坚剧都反映了在扶贫的路上,基层党员干部如何转变脱贫攻坚中最为棘手的难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争当贫困户的懒汉思想,重塑农民们脱贫致富的主体积极性。《遍地书香》聚焦于从文化扶贫、教育扶贫入手,从扶智到扶志的转变,村民们对建设美丽乡村充满了信心,鼓足了干劲,改进编筐技艺,发展旅游业,走向了致富之路。
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重建了脱贫致富主体性的农民群众,因地制宜、求真务实,开拓出富有特色的“输血又造血”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花繁叶茂》中花茂村以传承古法造纸、土陶罐子,养殖稻田鱼,兴办农家乐来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业;大地方村则以发展绿色蔬菜种植业为主;纸坊村利用当地盛产的刺梨,搞蜜蜂养殖业。《我的金山银山》中汤家营村搞绿色农业、联营养殖种植业和旅游业。《绿水青山带笑颜》剧中的主人公通过开办民宿、养鸡场,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些在艰难的探索中所形成的反贫困的实践经验,无疑给世界各地反贫困的人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明确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3]
二、反贫困题材电视剧叙事艺术的多元创新
反贫困剧向来都是直面现实、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题材剧。就当前的脱贫攻坚剧来说,创作者继承了反贫困剧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真诚地抒写了新时代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以守正创新的精神,在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典型人物塑造等方面多有开拓创新。
(一)叙事主体突出展示了新时代有责任、有担当的基层党员干部群像
从新时期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反贫困剧里不乏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努力拼搏、改变贫穷落后的乡村面貌的典型形象。如《新星》中的县委书记李向南、《党员二楞妈》中的二楞妈、《一村之长》中的村长郝运来等。显示了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都十分重视农村基层政区建设,重视发挥党员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中,“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和农村基层干部一起组成了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核心力量。脱贫攻坚剧着力以他们为叙事主体,透过他们一路披荆斩棘,带领群众艰难奋进在脱贫路上的身影,展示了新时代有责任、有情怀的基层干部群像。
1.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形象尤为鲜明
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中,政府前后相继派出了25.5万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4]他们大多数人在农村一呆就是几年,在贫瘠的土地上挥洒着他们的青春和汗水,有的甚至牺牲在这片热土上。不少脱贫攻坚剧以他们在农村的奋斗历程为主线推进叙事,展示贫困山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花繁叶茂》中的第一书记欧阳采薇、赵子奇、王隆学,《江山如此多娇》中会说苗语、土家话的濮泉生,《枫叶红了》中的刑侦干警韩立,《温暖的味道》中商务局团委书记孙光明……这些活跃在荧屏上,充满了干劲、活力和年轻态的基层干部,他们带着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来到农村,他们也有失落、纠结、受挫等矛盾斗争,但最终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实现对党庄严的承诺,用激情燃烧的青春实现了自我价值。
2.展示了新时代党的农村基层干部的新形象
他们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基层干部,有着深沉的乡土情怀,更有着共产党人一贯的担当奉献精神。《花繁叶茂》中花茂村村委会主任唐万财,一个一辈子守护一方的农村基层干部,他的思想固执守旧、视野狭窄,对电商、創业等新事物不能接纳;作为父亲,从私心出发不赞成儿子在农村创业;但是作为一个基层干部,当面对村里拆迁整治中各种势力的重重阻挠,以及在创业中村干部的不团结等矛盾冲突时,他率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主动拆掉了自家违章搭建房,用行动推动“三改”的实施,第一个同意流转自家土地推动产业园建设,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勇于革新精神。《山海情》中从农校毕业的村干部马得福与做代理村主任的父亲马喊水、老支书等人,在面对村民们浓厚的守土情怀,以及搬迁地的荒芜贫瘠,建设新家园的无数困难面前,毅然执着地不懈探索,通过植树造林,建学校、建医院、建扬水站等,一部一个脚印,从无到有,在福建援建干部的支持下,最终实现了戈壁荒沙到“塞上江南”的梦想。《一个都不能少》中富裕村丹霞村的村支书赵百川和贫困村焉支村的村支书夏宝生,两人虽有公私恩怨,但在脱贫的路上,能以共产党员的初心化解恩怨、转变观念,携手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这些作品生动地塑造了一群新时代的农村基层干部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不忘初心,以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
(二)农民典型形象重在呈现或重建农民们脱贫致富的内在主体性
脱贫攻坚的目标是整体脱贫,攻坚堡垒是贫困村中的贫困户。《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5]脱贫攻坚剧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农民形象,特别是通过对农村两类贫困户的生动刻画,反映出让贫困农民拥有脱贫主体性才是实现真脱贫,才是脱贫的关键所在。
一类是自立自强,不向贫困低头,具有强烈的改变命运、脱贫致富主体性的农民群像。如《枫叶红了》中的女主人公高娃,拒绝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种葵花、学刺绣、培育菌棒,奋力拼搏,走上富裕之路。《江山如此多娇》中的向喜妹以直播带货的方式成为电商网红;《最美的乡村》中的残疾姑娘燕子凭借高超的刺绣手艺,实现个人价值;张巧花、林志强等众多村民依靠自己独特的手艺,踏实肯干,摆脱贫困;《山海情》中的马得宝挨着父亲的鞭子仍喊着“想要走出去”,在闽宁镇建设中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得福妈和众人不断克服开荒的艰难苦处,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这些内心里充满了积极进取,“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的农民是中国农村社会的主体力量,正是有了这群庞大的风雨兼程、奋勇拼搏在反贫困路上的农民,中国农村社会才一天比一天富裕、一天比一天美好,这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
另一类就是农村中被贫困消磨了志气,对生活失去了热情与希望,或安于贫穷,得过且过的人;或一心只想依靠政府,争当贫困户,占便宜、混日子的人。这一类人在农村中是极少数的人,然而,这正是脱贫攻坚中最硬的骨头。如《最美的乡村》里酗酒致贫的老栓,高考失利的于洪洋,偷吃扶贫种鸡的金满堂。《一个都不能少》中不愿意辛苦干活、做事缺少恒心的懒汉姜大嗓、贾吉祥、“三不沾”。《江山如此多娇》中偷吃扶贫猪的麻长顺,爱赌博的田老八等。脱贫攻坚剧生动地呈现了扶贫干部对这部分人采取因人施策,“扶智又扶志”,帮助他们实现“精神脱贫”,积极主动地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以此展示了这部分人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内在主体性的建构过程,深刻阐释了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价值内涵。
(三)着力拓宽叙事空间,全景式呈现脱贫攻坚的壮阔画卷
脱贫攻坚战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壮阔的一场反贫困之战,这一场反贫困战“虽然聚焦农业、农民和农村,但有着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更为复杂的人物关系,更为强烈的农民主体性。它的指向重点虽然是乡村,但又远不止于乡村。”[6]为了真实、生动地书写这场壮阔的战斗,电视剧只有在叙事结构上创新拓宽叙事空间,才能全面深刻地反映这场壮阔恢弘的脱贫攻坚画卷。
1.城乡二元化结合的叙事结构是脱贫攻坚剧普遍采用的形式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范围内无一例外的集体脱贫,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反贫困总决战,它关系到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全国各地党政企事业单位都积极参与到扶贫伟业中。对这一场战争的描摹决就不可能仅仅停留在农村,它必然与城市有着深度关联,必然要反映城市如何带动农村发展,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诸多深层次问题。《绿水青山带笑颜》《江山如此多娇》《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温暖的味道》《索玛花开》《枫叶红了》《花繁叶茂》等电视剧中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等人物,他们或来自城市,或在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其社会关系、思想、观念等都与城市密切联系,人物与情节时常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切换,展示了传统与现代、贫穷与落后、文明与陋习、保守与开放等矛盾关系,在这些矛盾冲突的化解中推动情节发展,完成人物形象塑造,解决脱贫攻坚中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实现带领农村群众走向富裕之路。展示了在新时代,农村与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中深藏着无数事业发展的机遇,拥有知识和现代技能的年轻人要勇于到农村去开拓属于自己的事业,带领贫困乡村致富,实现自我价值。
2.大跨度的时间线性结构也是拓宽叙事空间的一种方式
《山海情》的故事从1991年开始,讲述了刚从农校毕业的马德福回到家乡动员村民,从宁夏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搬迁到玉泉营地区的“干沙滩”,在党的东西协作扶贫政策支持下,在福建扶贫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到1996年,经过24年不懈的奋斗,在传統与现代,寻根与断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问题的矛盾冲突与化解中,终于建成了青山绿水的美丽新家园“闽宁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长达24年的时间跨度,细腻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反贫困战中,那种“沧海变桑田”的坚韧不拔精神,演绎了脱贫攻坚的曲折生动过程与艰难之旅。闽宁镇成了富裕地区帮扶贫困地区的样板,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脱贫致富的成果。
3.单元式结构是脱贫攻坚剧中最富有创新性的叙事结构
这种叙事结构使叙事空间更富有张力,能够容纳更为深广的内容。《最美的乡村》巧妙的以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辛兰采访扶贫干部和创业青年为纽带,将3个单元各具特色的扶贫故事不落痕迹地组合,在30集的节目中,表现了北方农村脱贫攻坚战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情况迥异的贫困村、贫困户,在党的“扶贫先扶志”“精准扶贫”工作精神指引下,分别走出了不同的致富之路。《石头开花》则是单元剧的大胆升级,10个单元分别拍摄和讲述的是10个区域特征、贫困程度和脱贫难点各不相同的故事,10个单元的故事看似孤立实则又是统一在“脱贫攻坚”这一个大主题下,在全剧的中心主题之下又各有侧重点,分别聚焦于“异地搬迁离乡难、产业扶贫延续难、扶贫干部树威难、脱贫不易脱身难、愚昧意识根除难、城市干部融入难、教育扶贫扶智难、谁是真贫识别难、面对懒惰扶志难、考核检查过关难”[7]等10大难题,生动表现了扶贫干部们不畏困难,在社会各方扶贫力量的支持下,与当地村民们齐心协力攻坚拔寨,直到走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单元剧结构的创作者大胆打破了电视剧传统的一个故事讲到底的形式,各个故事之间既有关联又各不相同,不同的故事组合起来层层推进、徐徐铺开,气势恢宏地全景式呈现了脱贫攻坚战的方方面面。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所说“形形色色的大故事和小故事错综交织,层层推进,描绘出不可阻挡的全民奔小康的时代洪流”[8]特别是《石头开花》虽然只有20集,但以其表现内容的深度、广度、精准度和真实度被誉为具有史诗性的时代报告剧。
三、融纪实性与戏剧性为一体的积极奋进、昂扬乐观的美学风格
脱贫攻坚剧属于纪实性电视剧,蕴含着宏大的时代命题,其创作宗旨就是要着力呈现新时代党领导下伟大的反贫困战中感人的事迹、伟大的成就和经验,表现火热的脱贫攻坚战中各种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精神风貌,为时代立传画像。因而纪实性是脱贫攻坚剧的生命,也是其本质的、首要的鲜明特色。众多的脱贫攻坚剧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努力从不同的角度,真实生动地还原这场大气磅礴的战役。从电视剧的艺术性来说,脱贫攻坚剧仍然离不开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做艺术化地提炼与加工,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塑造,使作品更生动,因而脱贫攻坚剧又富有戏剧性美学风格。当前的脱贫攻坚剧以现实主义为底色,在对脱贫攻坚战做深入表现的同时,通过典型人物塑造,地域文化的烘托,沾着泥土气息的故事、戏剧化的情节、诙谐幽默的语言等,一反传统的反贫困剧的凝重、严肃的风格,以真实、真诚、温暖的情怀呈现出积极奋进、乐观昂扬的美学风格。
1.脱贫攻坚剧内容紧紧围绕党的扶贫政策展开,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表现了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
《索玛花开》《山海情》《石头花开》《花繁叶茂》《最美的乡村》《一个都不能少》《绿水青山带笑颜》《金色索玛花》《枫叶红了》等电视剧,通过剧中各类典型人物各不同的故事情节回应了在党的精准扶贫、对口支援、返乡创业、异地搬迁、志智双扶等政策下,不同的贫困乡村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开拓出各自富有特色的脱贫之路,如乡村旅游、特色工艺、生态产品、文化脱贫等。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了当代农村欣欣向荣的小康生活场景,反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2.通过展示我国广袤农村极富特色的地域文化,烘托出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人们不畏困难的开拓精神
《索玛花开》《金色索玛花》都以彝族高寒山区特有的索玛花为名,寓意顽强的生命力;厚重、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折射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花繁叶茂》中的村民们直面家乡山高、土薄,出行难、饮水难,稻田少,旱地多,生态恶化严重等困难,硬是在穷山恶水的土地上开创出了美好的新生活。《山海情》中村民们原居住地西海固是自然环境恶劣,严重缺水的地方,在党的异地搬迁政策指引下,经过艰难的心理斗争,毅然抛弃了守土重迁的传统思想,努力建设新家园。这些作品在呈现冷酷严峻的现实环境时,并没有向观众渲染悲情痛苦,而是呈现出一种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理想主义光芒。
3.人物与故事来自生活,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泥土气息,充满了真诚与温暖,蕴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山海情》中走出来的“灰头土脸”的男女老少,黝黑粗糙的脸庞,发黄的牙齿,操作方言土語,活脱脱就是土生土长的黄土高原的村民。低矮的土墙、破旧的土坯房,一日三餐的白水煮洋芋的生活场景,就是昔日西海固的真实描绘。《花繁叶茂》中车在崎岖不平的乡村小路上晃荡,村委会唐主任一口流利的“贵普”,拨开满地鸡鸭艰难穿行到居委会的画面等极具生活的代入感。《一个都不能少》中丹霞村因修路动迁焉支村的祖坟,两村接下仇怨,富裕的丹霞村担心两村并入会影响本村的利益,焉支村故土难离的情怀等都是农村群众心理的真实写照。更有不少脱贫攻坚剧中的故事、人物都有生活的原型,如《山海情》就是对20世纪90年代东西部对口帮扶,福建援助宁夏的扶贫事业的生动还原,里面的人物许多都在现实中有对应的原型,如张树成主任原型是已故的兼任闽宁镇党委书记的李双成,扶贫干部吴月娟原型是负责落实福建与闽宁协作的林月婵主任,凌一农原型是福建菌菇专家林占熺。《脱贫先锋》则是选取了10个在2018年到2019年间,获得各类脱贫攻坚荣誉奖的先进人物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被称作是一部新闻报道剧。还有剧作,为了突出剧中故事与人物的真实性,在片头与片尾使用记录真实扶贫人物扶贫事迹的微纪录片,如《江山如此多娇》《石头开花》等。正是对生活的真实、真诚地生动呈现,才收获了观众无数的点赞,脱贫攻坚剧的爆款才频频出现。
4.不少作品以轻喜剧的表现形式,展示了奋斗中人们乐观开朗的情怀
在实际的脱贫进程中,战胜贫困的过程是无比艰难曲折的,脱贫攻坚剧却鲜有悲苍与苦难的渲染,不少作品通过人物诙谐幽默的语言,戏剧性的情节等充满轻喜剧的表现形式,带给观众轻松、愉悦的观剧体验。《最美的乡村》《石头花开》《花繁叶茂》《一个都不能少》《江山如此多娇》等剧中对争当贫困户的懒汉、酒鬼、赌徒,常以富有喜剧性的情节来展示他们致贫的原因,以及对他们从扶志到扶贫的过程,剧中略带讽刺性的诙谐幽默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书写奋进的新时代,展示中国人民永不言败的豪迈乐观情怀,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的历程中始终如一的情怀。
参考文献:
[1][7]郝帅斌.脱贫攻坚主题电视剧创作研讨会综述[ J ].当代电视,2020(9):4-7.
[2]赵永颜.电视剧《金色索玛花》专家研讨会综述[ J ].当代电视,2021(9):53-55.
[3][4]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0-03-06 2 )http://www.xinhuanet.com/.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EB/OL]. (2011-12-01)http://www.gov.cn/.
[6]高长力.电视剧如何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J ].电视研究,2020(11):12-14.
[8]田恬.抒写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聚焦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最美的乡村》[N].河北日报,2020-0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