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2021-11-03 20:14侯方安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机械化农机补贴

侯方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力的装备基础,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撑。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脱贫地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认识并注重发挥农业机械化的技术与装备支撑作用,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机械化是脱贫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农业各业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兴农,协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发展作支撑。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先进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生产手段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转型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发展作支撑。三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脱贫地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撑。四是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环境治理、加快农业人口转移、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诸多方面,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发展作支撑。

二、脱贫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制约

比较来看,脱贫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不高,发展农业机械化还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一是“无机可用”,装备技术供给不足。脱贫地区多处于丘陵山区,适用于大宗农作物生产的小型机械设备不多,小众特色农作物生产也面临着“无机可用”的局面。二是“无好机用”,技术保障不充分。脱贫地区适用小型农机具,多为中小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故障率较高。由于分布不集中,维修网点较少,也存在维修难问题。三是“有机难用”,作业条件较差。脱贫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普遍存在农机“出不了门、下不了田、回不了家”的现象。四是“无人用机”,技能人才缺乏。脱贫地区优质农村劳动力多外出务工,农业从业者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地农机操作人员技能水平不高。

脱贫地区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仅受制于适用农机具的有效供给和应用,还受经济条件、自然禀赋、政策效力、技术创新等因素制约。一是经济收入水平。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民人均收入偏低,农业机械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地方财政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心无力。二是自然禀赋条件。地形地貌复杂,田块大小、形状、坡度不一,下田作业和田间转移困难,导致农业机械化成本高。三是政策支持效力。相对平原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机购置补贴等中央财政补贴对象选择空间较窄,单机补贴额度少,申报补贴积极性不高,政策效力明显偏低。四是技术创新应用。农作物品种繁多,对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的差异化要求高、难度大,市场主体投入农机研发与示范推广的积极性不高。

三、加快推进脱贫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脱贫地区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难点所在,但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摆上重要议程。脱贫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特别需要政府的重视,要把其作为同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抓手和衡量指标,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协调推进,激发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二要深化政策创设,加大支持力度。深挖现行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潜力,积极探索在脱贫地区实行原则一致但有区别的差异化政策,赋予地方在更多品目和补贴额度方面的可控自主权,不断扩大补贴范围,适度提高补贴比例。同时,积极研究创设其他支持政策,缓释农业机械化成本高的制约。三要组织技术攻关,提供装备支撑。将脱贫地区农业机械研发与示范推广纳入中央支持政策的组成部分,鼓励创新研制一批适应性强、操作简单、可靠性好的小型輕简农机装备。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研究,示范推广与脱贫地区相适应的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四要改造基础条件,创造良好环境。建立“改地适机”与“以机适地”相向而行的“机地相宜”理念,按照宜农宜耕宜机原则,建设标准化农田,改善农机作业与通行条件。

(中文校对:段晋苑)

猜你喜欢
机械化农机补贴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农机维修对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分析
试论建设县乡农机推广体系的有效措施
图表
农机购置补贴的绩效分析
我省针对新建农机合作社出台新标准
3 000万元支持海口灾后种植业 补种橡胶1亩补贴600元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
解读六大误区:限制中仍有机会
生活中不应该有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