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利·布莱克 熊鹰
2020年3月12日,顶级学术期刊《白然》在线发表了一项由中美科学家联合完成的研究,名为“缅甸白垩纪蜂鸟大的恐龙”——他们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小的恐龙(广义恐龙包括鸟类)。研究团队建立了新属新种——宽娅眼齿鸟,属名眼齿体现出最鲜明的两大特点,即硕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齿。
这项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外籍研究员邹晶梅、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易柄如博士等学者共同完成。
这次发现的宽娅眼齿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小的鸟类,同时也是最小的恐龙。它或许在9900万年前生活在缅甸北部,不幸被针叶树流下的树脂包裹,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琥珀,并保存至今。这块包裹它的琥珀重量不足3克。
目前已知最小的现生鸟类为蜂鸟,最小的蜂鸟是吸蜜蜂鸟,重约1.95克,长5.5厘米。研究团队提到,从头骨尺寸来看,此次命名的眼齿鸟比蜂鸟还要短一些。
这块琥珀中的化石被认为是恐龙,但很可能是蜥蜴。
眼齿鸟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其“牙齿”,这也是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眼齿鸟的原因之一。一般来说,小型化伴随着牙齿脱落和眼部增大等特征。然而,尽管该标本尺寸很小,但它的牙齿比其他所有的古鸟类都多;齿列也比其他鸟类长,一直延伸到眼部下面。上颌每侧有18-23颗牙齿,齿骨每侧有29-30颗牙齿,全部牙齿加起来约有100颗。大量的牙齿也提示:尽管体型超小,但它是一种肉食性动物。
眼齿鸟的第二个特别之处是其“眼部”,直径约4毫米。鸟类和大部分爬行动物(包含恐龙、翼龙、鱼龙)的眼睛有一圈由巩膜小骨组成的巩膜环,将眼球围在中间,对眼球起着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鸟类中的巩膜小骨一般呈方形而且非常简单,但眼齿鸟的巩膜小骨呈匙形,这种形态只在一些现生蜥蜴中发现过,这令研究团队非常困惑。
这块琥珀中的头骨长约14毫米,有着尖锐的喙部、密集的牙齿和巨大的眼眶,喙后长度仅7.1毫米。这个动物的骨骼特征有些“四不像”,有的特征像恐龙,有的像高级的鸟类。
另外,眼齿鸟双眼的朝向也不同于猫头鹰等巩膜环发达的鸟类,猫头鹰双眼向前,眼齿鸟则朝向两侧。眼齿鸟的颧骨弯曲,眼睛从头部侧面凸出。这种视觉系统在现生动物中从未发现。此外,眼骨的开孔(眼圈的内径)表明,眼齿鸟的活动模式为白天型。
寬娅眼齿鸟命的名源于硕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齿。其CT扫描标本显示了这些特征。
这篇论文发表之后,引发了2020年最大的古生物学争议。一些古生物学家声称这块化石是一种蜥蜴,而不是恐龙。原论文的作者发表了一篇同样未经同行评议的回应,反驳了这些论点。但另一个研究团队展示了未发表的数据,该数据描述了一个类似的化石,该团队曾将其归类为蜥蜴。2020年7月22日,《自然》杂志发表了撤回上述研究的通知,古生物学家和恐龙爱好者们都很困惑。专家们从一个独立研究团队在2020年8月份发布于网上的一份资料上得到了部分答案,它描述了来自同一琥珀采石场的一个相似“宽娅眼齿鸟”标本。
“我们于2019年7月开始研究蜥蜴材料,并且已经强调我们的标本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蜥蜴,应该优先考虑。”布里斯托尔大学古生物学家阿诺·博莱特说。同年12月晚些时候,博莱特和他的同事们在一个研讨会上发现了第二个标本。几个月后,当他们完成分析并确定化石里的动物在进化树上的位置时,他们联系了《自然》杂志上关于“缅甸白垩纪蜂鸟大的恐龙”论文的作者,这一研究团队最初将化石里的动物描述为鸟类。
博莱特的同事、伦敦大学学院的苏珊·埃文斯说:“虽然质疑不断,但从另外一方面讲,这正是科学的意义所在。”新的化石物种被命名前,每个描述都提出了一个假设,再根据进一步的发现和分析进行测试。宽娅眼齿鸟远非第一个经过更多发现和研究后被修正的史前动物。例如,著名的恐龙雷龙,1903年被重新标记为迷惑龙。2015年,另一组研究人员提出雷龙确实是一种独特的动物,应该重新命名,又被正名为雷龙。因此宽娅眼齿鸟不断变化的性质只是古生物学如何自我纠正的另一个例子。
尽管这块化石不再被认为是已知最小的恐龙,但由于它不同寻常的特征组合,仍然引人注目。在科学T作中,正是因为研究者们敢于质疑,不断发现,才能够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