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管理理论下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11-03 16:41齐继梅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15期
关键词:常规护理脑梗死优质护理

齐继梅

摘  要:目的  探究分析对脑梗死患者采取基于目标管理理论下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赤峰市医院于2018年8月~2020年5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住院治疗患者纳入本组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40例,展开分组护理研讨。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基于目标管理理论下的优质护理,对比两种不同护理方式对应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采取基于目标管理理论下的优质护理可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更高的护理需求,取得显著的护理成效,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死;目标管理理论;优质护理;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5-0078-02

脑梗死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变所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呈现出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偏瘫、失语、头晕、吞咽困难、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等,若不予以充分重视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除了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心脑血管意外,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当前治疗该病的方式较多,但都需要配合护理干预,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不同的護理方法产生的护理成效也不一样。因此,为研究对脑梗死患者采取基于目标管理理论下优质护理的效果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从赤峰市医院抽取80例患者展开分组探讨,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赤峰市医院于2018年8月~2020年5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住院治疗患者纳入本组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42~70岁,平均年龄为(58.69±8.35)岁。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为45~76岁,平均年龄为(59.07±8.41)岁。两组患者的基本病例资料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批准许可,受试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且发病24 h内未溶栓的患者[2];家属知情且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的患者。

排除标准:患有其他严重合并症和器官功能障碍疾病的患者;精神疾病史患者;免疫系统障碍疾病患者;不配合护理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改善脑循环、防止血栓进展、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梗死范围、减少脑水肿、防止并发症的对症治疗。

对照组在治疗基础上采取常规护理,主要的护理内容包括常规体征指标监测、病房环境管理、用药指导和饮食护理等。

观察组在治疗基础上采取基于目标管理理论下的优质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以下护理措施:①成立护理小组。选择1名护士长和数名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团体,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和提高治疗效果设为小组护理管理目标。护士长负责安排护理任务和监督其完成情况,确立护理责任制,按规定执行奖惩制度,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②落实护理计划。首先,多给患者讲解病理知识,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其对护理的依从性。其次,进行心理疏导,及时缓解和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以及不良情绪等。再次,告知家属要给予患者亲情温暖和支持,多陪伴患者。最后,做好安全防护,病房内配套基础护理设备,如急救药品、心电监护仪器和导尿管等。此外,护理人员加强巡护工作,安排陪护进行照顾,并及时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③评估护理目标的完成度,做好质控管理,将护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进行集中讲解,以此为基准设立下一阶段的护理目标。

两组患者均持续护理干预6个月,结束护理后对其护理效果进行综合评定。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不同护理方式对应患者的护理效果,显效:护理后,患者基于原发疾病所致的偏瘫、头痛、构音障碍等症状皆得到有效缓解或消失,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鉴定,分值比护理前降低46%~90%;有效:护理后,患者基于原发疾病所致的临床症状皆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且NIHSS分值比护理前降低18%~45%;无效:护理后,患者基于原发疾病所致的临床症状与护理前无任何变化,NIHSS分值比护理前降低幅度低于18%。护理总体效果=显效率+有效率。

对比两种不同护理方式对应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采用日常生活能量(ADL)评定方法中的Barthel指数评分法进行分值评定,总分为100分。低于40分,生活不能自理;41~60分,中度依赖;61~99分,轻度依赖;100分,完全自理,无需依赖[4]。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强,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年龄、生活质量评分)和计数资料(性别、护理效果),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以(x±s)、[n(%)]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不同护理方式对应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总体有效率为95.00%,远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种不同护理方式对应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特点是发病较急、病情变化较快、致死致残率较高。主要危害为出现大面積的梗死症状,伴随偏身感觉减退,肢体和神经功能受损,有较高的偏瘫及心血管意外发生风险[5]。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概率,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干预。

目前,通过药物、溶栓、抗凝等治疗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的神经症状,缓解病情的恶化发展,但仅靠临床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还需要辅以精心的护理干预。但就常规护理来看,基础性的体征指标监测、病房环境管理、用药指导和饮食护理等常规措施只能提供基本护理服务,满足患者的基础护理需求。事实上,这些护理措施适用于大多数临床护理,具有常规性和普遍性,没有明确的护理管理目标,难以起到显著的护理作用。而在此基础上联合目标管理理论下的优质护理措施就可弥补常规护理的缺陷,清晰的护理目标可以为护理人员指明护理方向,提供更为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使患者在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展现出更高的配合和依从性,满足患者更高的护理需求[6]。最终达到理想的护理成效,为临床治疗提供良好辅助。依据研究数据显示,护理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总体效果更好,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对脑梗死患者采取基于目标管理理论下的优质护理可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更高的护理需求,取得显著的护理成效,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经鉴定是一种应用价值较高的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聂小娜.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36):5136-5137.

[2]曹晓轩,宗素英,白秀艳,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及优于MRI常规检查特征[J].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8(7):22-25

[3]贾建如.优质护理应用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对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0):156-157.

[4]王燕.优质护理在老年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35(9):226-227.

[5]牟莹,刘昌霞.目标管理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2):27-28.

[6]王金媛.研究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018(008):205-206.

猜你喜欢
常规护理脑梗死优质护理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怎样治疗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